吳岳峰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有了新要求,二者應齊頭并進、協調發展。我國是人口大國且農村人口眾多,需要通過發展農村文化促進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建設,以此提升我國國民經濟水平與文化素質。對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相關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文化;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052-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極大改善。從文化水平看,我國農村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沒有實現協調發展,導致我國新農村建設受到一定限制。《當代中國農民與農村經濟社會矛盾分析》中提出,我國農村建設的主要問題自始至終都是農民問題。當代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主體,也是農村經濟社會主體,必須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目前,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發展經濟是重中之重,因此“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我國發展的主要思維模式。但這種思維模式缺少對社會和諧發展的思考,文化發展的不足必然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導致國家發展動力不足。
1? 農村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內涵與必然性
要想實現農村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需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共同進步、互相配合、互相推動,提升農村經濟與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
當下,農村經濟與文化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協調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推動社會發展。實踐表明,文化和經濟協同發展可以產生強大的生產力,共同推進社會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和文化是我國協同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客觀反映。其次,協同發展是解決農村矛盾的關鍵途徑。現階段,農村社會文化主要來源于人們物質文化及生產水平的提升,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矛盾。要想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實現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協調發展[1]。
2? 農村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農村文化指的是農村整體表現出的文化現象。農村文化是以農村經濟為基礎,綜合現代政治制度所表現出的精神活動和物化成果,是獨立的客體,與城市文化相對應。我國農村文化建立在我國歷史和國情之上。在發展過程中,農村文化已經成為帶有我國特色的文化基因。
我國農村文化具備歷史繼承和延續的特征,能夠長時間影響農民的思想及行為,逐漸形成不同地域和歷史發展的印記,這種延續性需要融合時代發展,形成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使我國農村文化發揚光大,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促進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結合,需關注農村文化中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有滿足農民需求才能促進農村文化更好地傳承、延續、發展,因此要將農民利益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文化時代性和民族創新性是文化創造的兩大支撐點,中國民族創建了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國農村文化中體現出了群眾性和時代性[2]。
3? 農村文化的功能性
3.1? 農村文化的經濟功能
生產水平和農民素養對農村經濟發展進程有直接影響。在文化經濟功能的推動下,大多數農民逐漸轉變為技術型勞動力。大量從土地中走出來的農民開始向文化方向發展,通過科技力量獲取收益,將農村文化的經濟效益有效發揮出來[3]。
3.2? 農村文化具有的教化功能
農村文化應以先進文化為發展目標,注重創新。群眾作為農村構成主體,必須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而農民需要通過農村文化獲得技術。隨著時代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已經不需過度依靠體力勞動,各種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技術走進農民生活。要想改善物質生活,提高自身經濟條件和增加收入,農民需要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新技能。這便體現了農村文化的教育功能。
3.3? 農村文化具有導向功能
農村文化中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民通過農村文化能夠獲取正確的價值方向和行為準則。農村文化可以讓人們在收獲成果的同時積累更多經驗。這些經驗對人們的實踐活動進行具體指導,有效引導人們向著更遠、更高的目標努力。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有一定約束性,將法律規定同農村文化相結合,其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4]。
4? 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問題
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三者協調發展即社會主義協調發展。要想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就需要以良好的物質基礎促進經濟發展。
4.1? 農村文化提升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指導
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人口大國,14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行,科技興國戰略大力扶持農村糧食生產,保證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發展保障了農村文化的多樣性和實用性。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求得到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農業技術等培訓指導的支持。雖然和最終目標存在一定距離,但是已經受到了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5]。
4.2? 農村文化的提升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
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應符合新時代的要求,有助于實現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全國人民的中國夢。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中,文化和經濟發展逐漸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一體化發展。文化和經濟結合發展發揮出了強大的創造力,加快了社會全面發展的速度,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巨大支撐力量。
農村文化和經濟是我國文化與經濟中的重要內容,但是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中涉及到的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內容較少[6]。
4.3? 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文化和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一旦文化和經濟分割,那么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就難以得到滿足,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此外,文化和經濟協調發展不等同于兩者相加。只有文化和經濟相互配合,才可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5? 我國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現階段,我國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導致出現該問題的原因較多,例如農村和農民自身的因素、國家對農村文化的重視程度、我國國情影響等。面對這些情況,應加強農村文化保障。在農民方面,農民缺少追求文化的動力,文化在家庭整體投入中占比偏低。在社會和政府方面,農村沒有明確的文化政策,致使農村地區文化經費逐年降低[7]。從地方到個人,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難以滿足群眾對我國農村文化的各種需求。處于這種環境中,農村文化的健康發展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農民文化生活比較單一且文化活動較少,雖然城鎮地區有文化活動,但普及面和參與率依然很低。大部分農村沒有完善的文化設施,缺少圖書館和文化中心等。這些現實情況阻礙了農村文化健康發展。
新時代的農民應該具備一定文化素養,而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農業區依然以粗放型經濟為主,難以將現代科技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生產方式的科技含量較低。同時,農村較落后的思想觀念阻礙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農民大多有“小富即安”的觀念,與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傳統的文化精神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在經濟主體行為導向、規約、激勵等方面發揮作用。面對農村落后的思想觀念,需要有針對性的策略,改善農村經濟現狀。
6? 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協調發展的對策
我國應該考慮農村具體情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村農村文化協調發展,根據調查研究結果提出相應對策。
(1)深化改革開放,強化農村獲得的經濟發展成果。加大農業發展和科技興農力度,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發展制度,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主抓農村經濟,推動農村文化健康發展。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之間相互影響,二者要互相配合,實現共同發展。
(2)提高農村思想文化建設意識。人的行為受思想影響以及指導,只有在思想上對文化產生追求和渴望,意識到農村文化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重要意義,才能形成自主學習文化的思想觀念。要不斷加強文化因素的作用,重視文化因素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地方政府要指引文化發展方向,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要發揮榜樣和帶頭作用。在了解農村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建設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真正做好實踐者。
(3)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全體成員應加強對農村文化精神的宣傳和輸入,加大力度投入農村文化設施,特別是學校、文化中心、圖書館以及技術培新中心等,加強對文化設施投入的重視。唯有這樣才可以營造出濃厚的文化和學習氣氛,奠定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基礎。
(4)保護有利于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協調發展的事物。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和目標,重視規劃內容和落實行動,讓農村文化扎根在農村土地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國家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發展。發展農村文化和農村經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環境中,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在農村地區也是如此。經濟和文化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撐,才能實現農村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
7? 結束語
21世紀,中國迅速崛起,并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中國必定會迎來下一個經濟與文化的輝煌期。同時,當代中國人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應明確如何在新的歷史發展環境中推動中國社會特色主義經濟文化繁榮發展。一個農業大國要想實現所有人的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發展問題。
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全國人民應萬眾一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保證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葛樹山.中國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0(18):8-9.
[2]馮聰,汪長江.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探索[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9-52,63.
[3]張曉楠.鄉村文化旅游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7):159-160.
[4]陳艷.日本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新農業,2015(23):50-51.
[5]葉宏.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綜述[J].才智,2014(18):2,11.
[6]王傳榮,孫彥奕,張璇.經濟文化與農村經濟的協同演變分析——以山東為例[J].東岳論叢,2010,31(7):81-84.
[7]李定國.新農村建設文化滯后探索[J].湖北社會科學,2009(11):197-198.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