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茜 王瑤 朱晨曦 馮鑫鑫
摘 要:以河北省C市非農就業問題為研究對象,調研C市鄉村產業各領域農民就業基本情況,擬通過建立個人及家庭特征、區域特征、產業特征與非農就業關系的多元logistics模型,為提高非農就業質量提出有效實現路徑。結果表明,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對農民非農就業收入影響較為顯著。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農就業;保障機制;多元logistics模型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14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 ? ? ? 文獻標志碼:A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已經達到飽和狀態。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從事非農工作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1]。隨著非農就業人數增加,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農民非農就業提供實際有效的保障。盡管有相關政策的保障,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相繼涌現出一系列問題仍然阻礙著農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2]。
1? C市非農就業保障機制現狀
目前,C市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以及C市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致力于將C市建設為創新驅動經濟強市。在就業方面,C市全方面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嚴厲打擊拖欠工資行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1萬人。在社會保障方面,C市努力貫徹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平均參保率高達98.05%。
2? C市非農就業保障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現有政策帶來的阻礙,農民歸屬感低
現有政策帶來的最明顯阻礙是農民“身份”問題。我國將戶籍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這種“與生俱來”的身份使農民在非農就業時常常遭受歧視,這種身份歧視使農民同“城里人”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而且工作待遇往往有差別。雖然政府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相關政策效果并不顯著。這個問題已經成為農民就業問題中的一個頑疾[3]。
2.2? 缺乏就業保障
相關數據表明,農民工醫療保險平均參保率約為10%,養老保險平均參保率約為15%,而且由于農民就業流動性高,退保行為時常發生。有的企業因為自身的利潤低,不為農民辦理相關的社會保險,甚至漠視農民健康,不發放相關安全裝備、不提供安全指導,直接或間接地侵害農民工的身心健康。企業中適合農民工的崗位不多,有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避免用人成本增加,直接拒絕農民就業,打擊了農民非農就業的積極性。
2.3? 農民工方面的主要問題
2.3.1? 農民職業技能、整體素質偏低
農民是非農就業的主體,往往受教育水平偏低,職業技能水平有限。農民長期從事農業勞動,如果沒有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很難短時間快速投入到其他產業工作,適應難度很大[4]。
2.3.2? 農民維權意識差,缺乏維權意識
農民在工作時權益受到侵害,有的農民不知道維權甚至因為害怕選擇不維權。農民從事非農就業的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收入,所以農民一般把重點放在如何掙錢,而不是把重點放在保護自身的權利上。
3? 非農就業保障機制的影響因素
為了更好地完善和發展非農就業保障機制,采用多元logistics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將非農就業保障機制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及家庭特征、區域特征、產業特征3個維度。其中,個人及家庭特征主要包括農民個人年齡、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家庭人口結構等因素;區域特征主要指家庭所處區域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等因素;產業特征分為投資規模、產值、產出增長率等因素[5]。
3.1? 數據來源及相關變量
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選取C市非農就業人員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8份,剔除回答不完整、答案重復等問卷,最終獲得問卷94份,有效率為87.03%。
Y=ln(Pn/1-Pn)=β1X1+β2X2+β3X3+…… +βiXn+ε? ? ?(1)
式中:平均年收入為因變量Y,回歸系數為βi,個人及家庭特征、區域特征和產業特征作為其他分類變量Xn進行多元logistics回歸分析。
由表1、表2可知,總體模型通過了檢驗。顯著性值小于0.05,說明總體模型有統計意義。皮爾遜卡方顯著性值顯示概率較大,表明模型對原始數據的擬合程度通過了檢驗,研究它們是有意義的。
3.2? 個人及家庭特征
農民非農就業男性為多數,同時相同年齡下男性的平均年收入要高于女性。年齡處于18~30歲的農民工平均年收入低于31~50歲農民工平均年收入的概率大,因為處于18~30歲農民工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學習能力都很好,這一階段進行非農就業的概率大,但在這一階段他們往往進行著技能學習,工作水平隨著學習而逐年提高。31~50歲的農民往往已經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因此工資水平也較高。
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資待遇比文化程度低的農民高。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收入的高低,技能水平與平均年收入呈正相關關系。
3.3? 區域特征
進行非農就業的農民,家鄉處于縣級的要比處于鄉鎮級和村級的概率大。處于市級的農民在人口數量上要低于其他級別,而他們往往選擇離自己家鄉近的地方就業。大多數C市農民都在河北省工作,1/4的農民工作處于家鄉所在的市。由C市年鑒可知,C市人均GDP逐年上升,說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整體上有了提高。
3.4? 產業特征
農民非農就業從事的行業為第三產業的概率大,尤其是服務業。因為服務業的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培訓成本也低。由C市年鑒可知,C市第三產業的GDP逐年上升,且仍存在增長趨勢,但第三產業的投資額趨于平穩,變化幅度不大。第二產業的投資額增長幅度大,到最近1年才開始變得平緩。
4? 非農就業保障的建議與實現路徑
4.1? 加強立法執法力度,全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溝通與執行效率
我國應不斷完善農民就業保障法制化建設,使農民工權益保護有法可依。進一步完善《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加大對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懲戒力度,健全勞動仲裁及勞資糾紛的協調機制,從法律層面上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農民工生產安全。讓農民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樣的就業保障,在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實現全民一體化。同時也要保證農民受教育的權益,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認知問題。
4.2? 轉變農民就業觀念,提高其維權意識
各級政府和相關單位應該加強對農民就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提高農民認識,增強其對就業保障的參與感。同時也要積極強化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加強安全保護措施,督促企業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而不是計較一時得失,使企業認識到農民就業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4.3? 加強農民的職業技術水平,培訓農民技術人才,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政府應當對農民就業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統籌管理,制訂農民工培訓計劃,投入培訓資金,合理確定培訓補貼,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鼓勵企業組織農民工參與培訓,符合相關規定的,對企業給予培訓補貼。更要培養農民工主動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評判信息優劣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主觀能動性,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4.4?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開展創業扶持
新生代農民工對當地的農村市場需求較為清楚,應該促進農民工自主創業,發揮他們敢干愛拼的精神,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農民工自主創業基金,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對依靠自身能力成立的民營小型企業,實行低息、無息貸款或其他優惠政策,并且在一定時期內免征相關稅費,由創業帶動就業。要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服務業,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企業興辦服務業,充分發揮其在活躍市場、增加就業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柘益香,王成軍,顧光同,等.城郊非農就業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和政策啟示——以浙江省杭州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7(18):322-325.
[2]熊瑞祥,李輝文.兒童照管、公共服務與農村已婚女性非農就業——來自CFPS數據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6(4):393-414.
[3]劉玉成,徐輝.家庭與個人因素影響下的農民多元就業選擇——基于CFPS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7(1):32-37.
[4]田開蘭,孔亦舒,高翔,等.供給側中國非農就業變動及驅動因素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8(5):1132-1140.
[5]喬俊峰.基于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服務調查及完善對策[J].經濟縱橫,2017(8):99-103.(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