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硯琳
[摘? ? 要] 智慧城市是一種借助物聯網、算法機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社會形態。本文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智慧城市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培育正確的建設理念、促進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推進智慧技術平臺建設、提升智慧政府治理水平以及借鑒他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
[關鍵詞] Web3.0;智能城市;中國特色;智慧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5. 088
[中圖分類號] F291.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0)15- 0211- 03
0? ? ? 前? ? 言
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對傳統的傳播秩序、文化傳統和社會價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社會交往平臺,豐富了公民參政議政的方式方法,加深了公民對政治熱點事件討論的參與程度,但與此同時也使得社會問題更加復雜。因此,如何對網絡社會空間進行強有力的治理,已經是我國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1? ? ? 智慧城市的內涵
作為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形式,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實現城市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對“智慧城市”一詞,我國學術界尚未有統一定義,盡管眾說紛紜,但是對構成智慧城市的主體定義中出現不少交叉點,總結為以下幾點:人、數據與信息、數字技術和物理系統。智慧城市的出發點是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務,以智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體系、資源整合、安全保障、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實現城市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
2? ? ?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構
Web 3.0時代網絡迅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穿著、住房、出行、購物等生活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轉變,網絡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人們借助智能化技術在有限時間內實現效率最大化。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多元化要求得到滿足,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中的需求已經從溫飽向個性化、品質化轉變,這一現象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側面印證了生活質量與水平得到了提高。
飲食方面,人們從溫飽轉為要求菜品新鮮、有機、高品質,開始強調健康養生。可以通過對糧食、蔬菜水果進行獨立編碼,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物流方面,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選擇最快的運輸途徑,確保蔬菜瓜果的新鮮度,實現蔬菜瓜果“晨摘暮食”。
穿著方面,現階段推出免試穿衣鏡,通過對消費者身材的三維掃描造影,模擬衣服上身效果,解決部分“趕時間”的消費者無暇親自試穿衣服的問題,AI試穿功能已經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大型商場中得到廣泛應用。
住房方面,智能家居的出現,節約了上班族的時間,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感,例如:在下班途中可以通過手機APP對家中智能電器進行調試,實現進門有熱乎飯、有適宜溫度等。其中,在我國智能家居行業,小米公司可作為典型代表,其產品種類豐富多樣,智能音箱的出現,實現了“動動嘴控制家電”的構想。
交通方面,對公交車行駛路線進行實時信息采集,收費電子化、掃碼坐車,并且對當前人流量進行實時監控,對車輛間隔時間進行彈性調控,起到上下班高峰期導流作用。同時車載智能系統通過智能APP并且根據使用者用戶偏好,對上下班途中突發狀況通過互聯網完成信息獲取,并且在最短時間內,為使用者推薦更優的行車線路備選方案,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交通擁堵。
旅游方面,很多景點開始采用AI造影,打造沉浸式體驗,將智慧旅游與虛擬旅游相結合,更加注重旅游觀賞過程中游客的切身體驗。
購物方面,淘寶等電商平臺通過使用者的瀏覽偏好以及下單商品的價格、種類,完成信息抓取后,經過大數據分析,向用戶推送個性化產品信息,在不同階段根據用戶偏好的變化提供不同的服務,提高消費者購物體驗。
教學方面,不少教育機構開展網絡授課,停課不停學,“互聯網+”思維孕育了智慧教育,實現教育方式創新,實現知識分享,減少區域間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到來,打亂了社會快速發展的腳步,給經濟發展按下暫停鍵,但是釘釘、騰訊會議等遠程辦公軟件的廣泛運用,解決了人們居家隔離期間的辦公與教學問題。
3? ? ?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國化路徑
未來的智慧城市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時間晚于美國、新加坡等國,目前仍處于數字化階段。但是在推進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切不可一味追求速度,照搬他國發展模式,應結合國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
3.1? ?第二中央加強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黨中央對智慧城市建設給予大力支持。第一,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對話機制,完善頂層設計。第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以及科研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網絡技術創新性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推手。第三,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運用先進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在于服務群眾,提升群眾生活滿意度。利用網絡技術對信息流進行精準抓取后,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全社會生產資源進行高效的分配調動,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第四,強調社會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第五,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設評估體系,對基礎設施建設程度、數據融合程度、理論與實踐融合程度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進行定量分析與評估,使智慧城市建設清晰化、直觀化。
3.2? ?培養樹立正確的建設理念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也要時刻關心民意,實現服務于民,讓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享受智慧化生活帶來的便利。政府應用大數據技術及時了解民意,了解群眾實際需求,提高公民政治參與度,群策群力共同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目的在于利用網絡、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是停留于理論的研究,政府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將智慧技術適用的對象與智慧技術相結合,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促進其轉型,提高其競爭力。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不能忽視政府的治理手段,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提高社會治理規范化水平,加快實現社會治理的專業化與智能化,在個人、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3.3? ?促進新型智慧城市發展
首先,各城市結合自身優勢開展特色項目建設。智慧城市建設不能一味跟風、照搬先例,要根據自身優勢,建設能夠凸顯自身特色的智慧項目。其次,加強數據抓取以及信息處理能力。從Web 2.0時代向3.0時代轉變的關鍵在于實現數據高效、智慧化處理。再次,城市中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提升綜合治理水平。打破信息壁壘,消除數字鴻溝。政府部門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全社會范圍內的所有信息流進行抓取、篩選、整合,以城市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媒介,實現對各種有效信息的利用。最后,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對智慧城市建設相關項目,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并定期公示考核結果,進一步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3.4? ?推進智慧技術平臺建設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國家間的關系逐漸緊密,要想解決智能技術標準和規范問題,應加強國際網絡技術合作,統一信息數據標準,與政府和企業合作。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信息技術標準制定。最后,加強智能技術的研發,加大投資力度。高校與科研院所匯聚各類高精尖人才,一直是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陣地,必須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人才與技術保障。
3.5? ?提升智慧政府治理水平
Web 3.0時代促進社會治理與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首先,加強對信息的抓取與應用。網絡時代信息來源多元而繁雜,政府必須通過各種渠道挖掘和收集信息,在繁雜的信息流里高效篩選出真實有效的信息,從而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其次,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政府的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提高政府在網絡空間中的協同能力,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再次,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開放性數據平臺。在大數據時代,注重的是信息數據的實效性、真實性,保證數據的公開,可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政府公信力。
3.6? ?借鑒他國經驗
迪比克市是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其利用物聯網技術連接各種城市公共資源,實時監控,基于分析和動態響應,提出了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能應用工程建設的經濟刺激方案。
宏觀上,美國政府與企業等社會組織合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智慧城市。此外,西方發達國家高等院校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開設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相關課程,為智慧城市建設培養專業化人才,值得學習借簽。
主要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4.
[3]李德仁,姚遠,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4(6).
[4]戈晶晶.2018首屆中國智慧社會發展大會暨第二屆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勝利召開[J].中國信息界,2018(1).
[5]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6]郁建生,等.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43,153.
[7][美]阿萊克斯·彭特蘭.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M].汪小帆,汪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73.
[8]呂康娟,帥萍,孫覃玥.世界智慧城市案例:實踐與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05.
[9]許歡,楊慧.智慧城市迭代發展的問題、邏輯與路徑[J].學術研究,2017(10):69.
[10]郭建錦,郭建平.大數據背景下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