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竹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導致舊城區歷史性街道的活力喪失,街道的結構性和功能性衰退日趨嚴重。為了找出街道空間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提高空間環境質量。通過對國子監歷史文化街進行現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從而總結出歷史性街道活力營造問題。提出歷史性街道活力營造的原則和改善策略,為今后歷史性街道改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舊城區 歷史性街道 街道環境 活力營造 設計原則及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9-0069-03
引言
我國早期的城市規劃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的物質水平和精神需求,街道更新與改造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舊城的歷史性街道的改造應該在一成不變與推導式重建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本文就此局面展開研究,分析舊城區歷史性街道空間環境設計中,造成街道空間缺乏活力的原因。舊城區的歷史性街道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根基,如何在以保護其傳統文化環境為前提下,更新改造舊城環境、提升街道空間活力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街道活力概念
街道活力由活力表征和活力構成要素兩方面組成。活力表征是不同類型人群的交往活動而產生。活動類型分為:自發性、社會性和必要性活動。自發性和社會性活動數量多,則表明物質條件對人群吸引力大。街道活力的構成要素是街道空間的物質構成和環境特征,三個要素包括空間、活動和人群。
二、國子監街道活力現狀
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結果,將國子監街道活力現狀問題總結如下:
(一)使用者活動時間不足
街道主要的使用人群為居民和游客。居民駐留時間在0.5-1小時,活動頻率為每天多次,活動時間大多在早晨和傍晚時分。游客的活動時間在1-2小時,多數只來過一次,游客數量在11點至14點最多。居民活動中非必要性活動,來源于老年人與孩童,中青年人多數為必要性活動。表示街道空間能夠為居民提供活動的場所和設施數量比較少。游客活動均為必要活動。街道空間環境物質條件好、商業類型多樣,景點和店鋪對游客的吸引力大。由此可以看出,國子監街道空間環境對游客的吸引力大于居民。
(二)街道缺乏公共設施
國子監街道全長680米,沿街建筑高度為4.5米-6米之間,寬度為12米。街道長度合理、比例協調(如圖1),滿足作為有魅力的步行街道的基礎條件。街道空間整齊、美觀度較好,風格統一。但街道照明率低,夜晚出現不安全,垃圾桶僅在景點附近設置,街道中沒有休憩和娛樂的公共設施,這些都是亟需改善的問題(如圖2)。
(三)業態布局不合理
街道空間以居住為主,商業、文教空間和機關單位為輔。商業類型有文創店、家居店和服飾店等,與街道發展契合度較好,店鋪品質較高,受到年輕人歡迎。但街道中居住空間比例大,便民生活類的店鋪只有4家數量少,占總業態的比例低(如圖3)。無法滿足居住在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四)文化活動和設施數量不足
文化設施包括歷史景點、美術館、博物館,活動以國學教育、非遺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慶典為主題,符合街道的歷史文化定位。綜合來看,文化設施和活動種類好,數量需要增加。文化活動舉辦地點可以擴大到街道空間中,增加以傳統節日為題的活動。居民成為舉辦者,將減弱旅游業與原住民生活的矛盾。
(五)歷史遺產亟需加強保護
街道現存的歷史遺產(如圖4)包括:下馬碑、四座牌樓、火神廟、國子監孔廟與街道空間融合較好,體現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厚的文化氣息。但街道的歷史遺產除國子監和孔廟維護狀況較好,其他遺產情況不盡人意,亟需加強保護。
三、歷史性街道設計原則
(一)多方參與原則
我國的街道改造,大多數為以政府主導開發商建設的模式,忽略了使用主體的利益,從而導致了街道建設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街道更新與改造中,政府應該從中起到決策作用。負責深入調研街道情況、制定法案及條例、審批控制及監督組織各方工作;企業提供經濟支持、負責方案實施;市民主導改善街道環境、提出改造需求和目標,實現多方共同協作實現歷史性街道的興盛不衰(如圖5)。
(二)過渡性更新保護原則
歷史性街道是一個整體的區域,不能只關注到單體的歷史建筑,還應該對區域內部的人文生活、街巷古樹、典型風貌加以重視。在街道改善物質基礎的同時,對街道傳統生活交往方式盡可能多地保留。更新改造要強調循序漸進地開展,要在此過程中時刻保證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例如在北京舊城的街道治理工作前期,有居民曾提出便民設施的大量拆除,導致了生活的極大不便。但于改造后期,添加了一些便民菜站、生活超市,就此問題得到解決。由此可以看出,在政策實施過程時要及時修改調整,實現街道環境的動態平衡。需要綜合空間和時間的過渡性原則,做到保護歷史的真實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
四、歷史性街道設計策略
根據前文對國子監街道活力營造的問題總結,從而歸納出歷史性街道活力營造策略。
(一)策劃不同時段的街道活動
北京舊城區的歷史性街道隨著時間推移,現存歷史肌理完整的街道數量正在逐漸減少。因此,歷史性街道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大,在以居住空間和商業旅游空間混合的街道,需要避免旅游業的過度開發對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消極影響。
1 針對不同人群的街道活動
根據前文對于舊城區歷史性街道的調研分析,可以看出街道居民的出行活動的高峰時間在早晨和傍晚時分,游客活動的高峰時間在中午到下午時段,兩類主要使用人群的活動時間并不沖突。
因此街道設計可以充分考慮,不同時間段的活動人群需求,就此以時間段劃分塑造不同類型的活動。考慮到街道某一時段的街道活躍度低下,街道設計可以在早晨和傍晚的街道活動針對居民生活,中午和下午時段的街道活動針對游客活動。
2.延長街道的活動總時間
歷史性街道設計在全天候時間中,考慮到使用者在不同時段的活動需求,從而增加活動總時長。在晚飯后,街道幾乎無人使用,可以在空閑地帶設計吸引人群的設施和活動。
例如關閉的店鋪門前,放映供居民觀看的露天電影(如圖6)。在街道空地位置,在傍晚成為吸引孩子的游戲設施。延長文化設施的開放時間,改變部分功能在營業后成為可供居民讀書、學習的開放空間(如圖7)。同時需要增加夜間照明率,提高夜間出行安全,進而促進街道夜晚的活力度。
從全年活動時間考慮,街道全年候的客流量不同。在秋季、冬兩季客流量少,街道可以在不同時段舉辦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游客前往進而增加街道的經濟和文化活力。
(二)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
街道更新保護方式,應依據當地使用人群不同需求,設計出滿足不同人群的行為種類和活動類型的空間環境,進而增加街道活力。
1 不同人群結合的活動空間
依據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居民使用頻率高、時間短。能夠發現居民的活動需求存在,但因為便民設施及服務不足,導致街道無法滿足居民的日常所需。在街道更新改造中,早晨設置可移動的臨時早餐店和果蔬攤位,白天作為游客的服務站。
游客在街道的使用時間較為集中、使用頻率低。街道設計可以考慮在游客出行的高峰期,在景點周邊設施居民臨時的休憩點和娛樂設施,同時能夠滿足居民下班、下學后使用(如圖8)。
2.特殊人群的活動空間
街道設計需要全面考慮,特別關注特殊群體的活動需求,做到人性化設計。老年人和兒童對街道活動的需求大,設計應重點考慮他們對空間環境的特別要求。
目前的歷史性街道內,沒有單獨設置屬于兒童的活動區域。考慮到兒童活動安全和兒童設施的特殊要求,街道應該提供一個單獨的兒童活動區域。該區域應該避免車輛通行,利用植被或設施,形成一個半圍合的兒童活動空間(如圖9)。
老年人大多為靜態活動,對空間面積需求小,但對活動設施和地點要求大。應在住宅區域附近,陽光充足且遮陰避雨的地方為老年人提供休憩娛樂設施(如圖10)。在院墻外或大樹下,設計休憩座椅和小型健身器材。
注重弱勢群體的活動需求,街道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引標識和安全標識,同時注意設置盲文。街道底面要平緩,避免凸起,增加盲道。在街道與建筑有高差的地方,設置欄桿和坡道。
3.保障活動安全
舊城區的歷史性街道,大多數比較狹窄,而車流量較大。因此對車輛的行駛速度需要控制,做到以步行優先為基礎的人車共享空間。將街道進行分段治理,對于車流量需要有所限制,不在街道內居住人群的車輛應避免駛入。同時在街道主入口處增加公共停車場,考慮到街道空間不足和建筑高度要求,可以設計半地下的立體停車場,減少街道違規停車現象。
(三)合理布局街道功能
1.增加積極業態
根據街道在城市中的定位與發展,來進行街道業態的布局,為街道提供多樣的活動。例如國子監街道是以歷史文化和國學儒教為定位的街道,要以文學禮儀、國學文化為主要業態;大柵欄的北京坊,以文化創意為定位,街道布局就以文創店鋪為主。
2.增加功能混合度
認識街道在區域及城市內的定位,深度發掘內部的特色。在確定街道發展方向時,也要避免街道功能的單一化,充分利用沿街空間,對街道進行合理化組織。可以使街道作為居住、商業、公共服務業混合的空間,盡可能做到讓使用者在街道有更多樣化的生活。
3.利用空間優勢與周邊聯動發展
歷史性街道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歷史及文化資源豐富,對街道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街道建設要時刻關注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在保證肌理完整的前提下打造街道特色。在國子監街道可以利用文物保護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國學教育、歷史文化傳承的相關業態。街道定位要與周邊相符合,不能街道單獨展開某一業態。關于文化旅游可以規劃旅游路線,如國子監街道可以開展以宗教、國學文化、民居為主的線路,具體路線:五道營胡同——國子監——方家胡同——雍和宮線路。
(四)發掘傳統歷史文化
在城市的更新改建過程中,傳統文化記憶逐漸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外來文化、新興文化。舊城只是保留原有的形式,而真正核心的記憶已經消失不見。發掘城市的歷史文化顯得尤為重要,能夠真正加強街道的文化活力。
1.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歷史性街道文脈保護及延續,可以從物質與非物質形態兩方面來看。物質形態主要體現在,街道肌理及空間格局、傳統風貌的完整度和歷史建筑等方面。在街道更新改造時,可以根據街道特點,制定不同的保護機制,切勿推倒式重建的方法。發展其主要特色和風貌景觀,例如古法建筑、工匠技藝、民俗紋樣的傳承,注重街道細節在整體統—下延續其獨特性。非物質形態主要體現在街道內部生活交往方式、文化活動等方面。對于非物質形態的保護,可以在街道內建造民俗博物館,通過照片、書籍、文化慶典等方式表達出來。街道內部的交往活動也是歷史延續的另一種方式,在歷史性街道的旅游開發,可以與居住區相對隔離,避免旅游業對日常生活的煩擾。
2.增加傳統文化慶典
文化習俗作為我國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歷史性街道舉辦的文化慶典,需要深入發掘街道的底蘊,開展符合街道定位的活動。
例如國子監街道舉辦的文化活動,可以以國學教育或傳統節日節氣為主題。舉辦活動可以在一年中,四季都有不同的活動。活動的舉辦地點避免局限,活動舞臺設立到街道中來。同時加強相關配套設施,與新媒體合作,完善旅游路線,從而通過全體居民的共同努力,塑造有活力的歷史街道氛圍。
結語
歷史性街道作為城市記憶的物質載體,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根基。本文通過對國子監歷史文化街道的活力表征和構成要素分析,明確營造活力需要通過多方面問題綜合解決,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改造設計,從而促進街道活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丹麥)揚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25
[2]文慶,李宗昉.欽定國子監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61
[3]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161
[4]黃秋實南京老城社區型共享街道空間建構與括力營造[D]南京:東南大學2017: 40_42
[5]方可著.當代北京舊城更新:調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19.
[6]吳宇斐,王計平.歷史古鎮旅游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以山西青龍古鎮為例[J]設計2019 (05):50-52
[7]黃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運用研究[J]設計,2019 (07):54-55
[8]楊依婷.人文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9 (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