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如今,“玩梗”成為年輕人的流行文化。根據“中青校媒”面向全國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調查顯示:72.48%的被調查者愿意主動“玩梗”,26.61%的被調查者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被調查者非常抗拒接受最新的網絡流行語。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年輕人對“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熱衷于“玩梗”。
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連沉浸其中的年輕人也很難精準表述這個概念。一般來說,“玩梗”指的是社交語言中新奇有趣的內容,但由于這些表達或來自網絡社群,或來自實際生活中的“偶發妙語”,所以并沒有一個固定的來源,也沒有一個標準的文化評判體系。從問卷調查來看,年輕人熱衷于“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與朋友交流(47.78%),為了語言表達更有趣(75.71%),有助于語義表達更加準確(20.26%)和為了展示自己的標新立異(9.88%)。可以看到,真正為了標新立異的年輕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數年輕人“玩梗”,還是看重其中的趣味性與社交功能。
從趣味性角度來看,這些“梗”的普通特征就是詼諧幽默,其中也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的調調。比如最近風靡網絡的“奧利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梗”。雖然這個“梗”最早來自一個備受爭議的網絡紅人“朝陽冬泳怪鴿”——他在鏡頭前用十分夸張的動作與表情喊道:“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很多年輕人不僅在網上模仿“奧利給”的語氣和表情,還在線下用這個“梗”來激勵自己,甚至還有學生在大考前夕來一番“奧利給式”的宣誓,激勵斗志,舒緩考前壓力。
類似“奧利給”這樣流行的“梗”還有很多,比如“雨女無瓜”、“硬核”、“海王”等,這些“梗”背后的故事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趣味橫生。面對現實壓力的年輕人,用“玩梗”來調劑生活,讓自己和身邊人更加快樂,這何嘗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除趣味性之外,“玩梗”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身份認同。雖然當代網絡文化看起來是“去中心化”的,但也因此產生了無數個文化小圈子。這些文化小圈子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話語壁壘,不同圈子之間雖有對話交流的可能,但彼此未必能真的適應與理解。各自小圈子里產生的“梗”,其實正是“圈地自萌”的結果。
因此,如何判定自己與對方是否在同一個文化圈子里,“梗”就成了鮮明的身份識別標志。
比如,影視“鬼畜”圈子里的“意大利炮”,就是一個辨別使用者是否是“自己人”的典型“梗”。沒看過“鬼畜”版《亮劍》的人,恐怕會對這個“梗”一頭霧水,自然也無法進入圈子內部的暢快交流中。當然,有些“梗”也隨著影響力增強,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成為更加知名的“流行梗”。即便如此,很多不上網或不關注亞文化的人,依然搞不懂它的意思。
不過,“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負面層次的東西。比如,有些完全是粗鄙之語的“梗”,應當成為年輕人排斥的文化垃圾。還有一些在現實生活中起源和傳播的“梗”,可能涉及侵害個人尊嚴與名譽的問題。比如,那些針對個體身體特征取的“綽號”,在小圈子里也會變成一個“梗”。這樣的“梗”很傷人,年輕人應當自覺抵制這些“梗”。
“玩梗”作為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外界應當對其持以包容與積極引導的態度。作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有不少有趣的信息,等待我們去挖掘與思考。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中國青年報》圖:杜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