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都是圍繞游戲開展的,其中包括區域游戲,角色表演游戲,戶外體育游戲等。而角色表演游戲,是最貼近幼兒生活并能運用于生活中且備受孩子喜愛并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的游戲。表演游戲除了具有一般的游戲特點更有其特殊性,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加以特別的關注,本文主要針對幼兒園小班游戲的特點指出教師在小班幼兒表演游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班幼兒;表演游戲;自主性;指導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母育學校》中提出:兒童們愛好游戲是極為有利的,因為兒童還不能從事真的工作,而我們就應該和他們共同游戲[1]。表演游戲又稱為戲劇游戲,它是以故事或童話情節為表演內容的一種游戲形式。在表演游戲中,兒童扮演故事或童話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進行活動[2]。小班幼兒由于動作、思維、想象,社會性等心理特點,表演游戲在其發展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3]。當今幼兒園游戲活動中,教師指導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小班表演游戲的特點及其特殊性
表演游戲的特點在于兒童按照童話或故事中的情節扮演一定的角色,按照作品的內容進行游戲教師在組織和指導兒童開展表演游戲的過程中,要防止片面追求表演的效果。在選取作品方面,小班兒童適合情節簡單的、角色單一、對話重復的作品。中大班兒童則適合情節有起伏,角色個性鮮明,對話滑稽、幽默的作品[4]。小班與中大班兒童相比,小班兒童需要教師幫助兒童熟悉與理解作品的內容并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并為幼兒做示范表演。
二、教師在小班幼兒表演游戲中存在的問題
(一)指導游戲態度不積極
由于小班幼兒不會做表演游戲,需要教師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會兒童表演[5]。教師不足之處就存在于教授態度上不積極,游戲活動中,教師往往以指導者自居,往往沒有激揚的情緒,只把表演游戲作為一個平常的教學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5]。而教師的這樣教學態度明顯不會給幼兒愉快的心情與信賴感。
(二)忽略了兒童參加表演游戲的準備工作
在幼兒表演游戲中,準備工作往往都是由教師自己來完成的,并沒有吸引兒童參加表演游戲的準備工作,讓幼兒參與進來反而會造成很多麻煩。場景的布置以及服飾的選擇都由教師來決定的,沒有考慮到幼兒的需要以及幼兒的審美心理。教師的這種包辦代替的做法沒有真正吸引幼兒完全的參與進行表演游戲當中進而無法吸引幼兒的表演興趣。
(三)教師缺乏對幼兒的細致觀察
有些教師認為,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體,只要不出問題,教師就可以不管。游戲中因為幼兒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他們的行為是教師難以控制的,主宰游戲的是幼兒而不是教師。如果因為一個幼兒的問題而打擾到其他幼兒游戲就會打消幼兒在表演游戲中的興趣。也有部分教師知道要通過觀察來指導游戲,那么要指導什么呢?難道只是指導幼兒如何將表演游戲進行的更好?其實不然,所謂觀察,既要觀察游戲本身,又要觀察幼兒的態度與情緒,游戲主體的表現才是影響游戲效果的關鍵,所以幼兒游戲時需要教師的細心觀察與指導。
(四)沒有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
在角色表演游戲活動中,幼兒常處于被動的角色,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做到足夠的重視。在游戲中,教師常常會因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而自己決定選擇能力較強的幼兒擔任角色,完全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自主參與性。教師這樣硬性的規定幼兒的游戲角色,違背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
針對教師在小班幼兒表演游戲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加以改正。
三、教師要在小班幼兒表演游戲中加以改進
(一)教師的積極指導是幼兒有效進行表演游戲。
小班幼兒處于獨自游戲,平行游戲的高峰時期。對模仿成人動作或玩具感興趣,幼兒在游戲前教師要先做示范,教師的生動熱情示范會直接影響到幼兒對于表演游戲的喜歡程度與表演意愿。所以教師在對游戲進行指導時應積極,主動,表演時要惟妙惟肖,為幼兒做好榜樣示范。
(二)吸引兒童參加表演游戲的準備工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6]。教師可根據兒童平日喜愛聽的、又適合表演的故事,吸引兒童一起準備玩具,服裝,頭飾以及布景等并將它們擺放在一定的地方,兒童參加了游戲準備工作,便能激起他們玩游戲的興趣。兒童表演游戲是自由的、靈活的、不受道具、場所與時間的限制。準備一些教具,不必追求其真實、齊全、稍有象征性即可[7]。
(三)有計劃的觀察是指導的幼兒游戲的關鍵
觀察游戲不僅能幫助教師制訂教育教學計劃,也能使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導幼兒游戲并給予關心和支持。同時《綱要》在“組織與實施”中也明確提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觀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8]。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的對游戲進行指導。
(四)教師應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目標指出:幼兒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兒童應享有游戲與娛樂的機會。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應擁有絕對的權力,扮演什么角色,怎樣表演都應由幼兒自己決定。而教師應做的便是適時指導與理解幼兒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谷歌:湖州教育博客. 集體活動中有效師幼互動策略的實踐研究[EB]
[2]黃人頌:學前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田自鑫(1989.11-),女,吉林省四平市,開發區綠地幼兒園,教師,函授本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