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龍 周芊含 曹雪燕 吳成鋒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快遞行業迅速崛起,但在服務類型豐富、服務水平提高的光環背后,快遞公司卻普遍面臨著配送效率低、成本高,利潤空間小的問題。通過行業分析和理論研究,我們選取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兩大環節進行優化策略的研究,并以青海省Y快遞公司為具體研究對象,利用目前主流理論知識和科技設施,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策略。
關鍵詞:Y快遞公司;分撥中心;布局優化;末端配送
引言
我國快遞行業在近十年里取得了發達國家快遞行業在過去幾十年的進展,但事緩則圓,如果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相關的配套資源沒有跟上,那么就會產生行業困局,問題層出不窮。本文以Y快遞公司作為范本進行調研分析,對Y快遞公司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現實途徑。本文研究的快遞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具有極大的通用性,為我國快遞企業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1? Y快遞公司分撥中心內部布局
目前分揀中心有員工50多人,日處理快件量32000件左右,庫區占地2400多平方米,配有進港流水線一條和出港流水線一條。分撥中心區域劃分主要包括進港卸貨區、分揀區(進港分揀區和出港分揀區)、出港發貨區、辦公區。
2分撥中心及配送末端優化的理論和方法
2.1快遞企業配送末端優化理論
在進行末端優化理論的研究中發現,我國的越庫理論沒有相當普及。根據國外文獻來看,目前對越庫配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配送中心的某一方面進行優化研究,例如越庫配送中心出入口的規劃研究以及出入車輛的調度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啟發式優化算法,從運籌學的角度對越庫配送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與研究。而越庫配送物流系統是一個離散事件的動態系統,具有隨機性、復雜性和動態性等特征。
故對越庫配送中心從整體的高度對其進行綜合研究必然會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與此同時,為了讓越庫配送盡快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在少數企業中運用到面向社會普遍推廣,為此有必要對越庫配送中心整體進行仿真建模分析,因此,研究通用性仿真模型與仿真系統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研究領域[1]。
2.2快遞企業分撥中心優化方法
(1)基于5W1H法現狀分析
在快遞公司的分撥中心內,可以在對分撥中心區域劃分之后,利用此方法對分撥中心內不同模塊進行現狀分析,明確定位。
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方案(How)的安排如:淘汰部分帶式傳送機、無動力臺車等需要人力輔助完成分揀、搬運的舊機器設備,引入滾珠模組帶自動分揀系統、AGV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等自動化程度高的機器設備(What),高效利用空間(Where)、提高分揀效率。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減少工人數量(Who),降低人工成本進而提高利潤(Why)。
(2)基于ECRS法布局優化
在ECRS法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可以得到ECRSI法,即增加(Increase),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工作內容或環節如:增加信息的標準化,將包裹物流數據化、增加數據和智能傳輸系統,分撥中心內主要指增加機械設備提高分揀效率。
3? Y快遞公司分撥中心優化及預期效果
3.1卸貨拆包分揀平臺
采用ECRS法進行優化,利用拓展的ECRSI采用增加(I)機械的方法提高搬運效率,而卸貨車輛停靠位置,車輛入口安排的不合理采用3S中的整頓理論,調整至合理位置以便提高效率。
3.2進港分揀流水線
采用ECRS法進行布局優化,增加一條流水線并重排(R)目前的快件分揀流程。另設一條與原來流水線一樣長的流水線,將兩條流水線對稱放置于中心線旁,間隔2米。一條負責分揀各州縣的進港件,另一條負責分揀西寧市各區點的進港件。并在市區流水線中間位置設置一個伸縮式的皮帶輸送機,方便分揀的員工進入兩條流水線中間。
3.3出港區
我們團隊決定采用目前快遞行業中最新的分揀方案—圓形分揀籠。我們將設置三個圓形分揀籠在原先出港揀貨區。貨物在掃描沉重以后經過安檢機,大件直接通過流水線裝車或存放在出港大件區,需要分揀的小件放入三個上料機,放上三條不同的傳送帶上,每個傳送帶通向其對應的圓形分揀籠。再由分揀籠內的人員進行二次分揀,將出港的貨物分別放置到相應的小分揀籠內。
4 Y快遞公司末端配送效率提升對策
4.1網點實現“越庫”式配送
即把配送網點的二次分揀工作提前到城市分撥中心進行,網點每天派車去分撥中心取件,但所取的件是細化到該網點負責區域的每一個派送員,甚至把派送員負責的區域再細分,全部打包好,以便于派送員以最短路徑進行配送[2]。
4.2改善網點的經營能力
配送網點改善員工績效評價指標,采取適當的激勵機制。技術支持上,總部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分享經營策略。
4.3采用自動化無人機進行城市配送
配送系統自動化程度高,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空運方式運送緩解城市地面交通擁擠的現狀。只消耗電能,實現碳的零排放。
4.4利用一種新模式緩解牛鞭效應
即將手機應用作為新配送模式的核心載體,并對與其配套的軟件與硬件進行設計,將使用者分為快遞企業(快遞員)和消費者(客戶)兩類,二維碼(QR碼)技術作為信息化和標準化的主要載體,來實現全程包裹位置查詢和快速派件。用戶利用手機APP完成信息傳入,系統生成唯一匹配的二維碼,并發送到快遞企業信息系統中,經過不同的中轉站,掃描二維碼后,實時更新狀態。進入最后1公里,系統發出包裹派送提醒,用戶反饋派送方式,如正常投遞,延時投遞,更換投遞方式至自提柜等。除了傳統的簽名簽收,通過掃描包裹二維碼,在系統中實現電子簽收,快遞員免去了傳統簽收后還需再次掃描確認收件的工作[3]。
參考文獻:
[1]施文,劉志學,劉丹.零部件循環取貨越庫物流系統關鍵因子研究——仿真實驗設計與分析方法[J].管理科學學報,2013,016(006):22-34.
[2]楊子岳,賀政綱.越庫配送研究綜述[J].物流科技,2011(06):66-69.
[3]王磊,陳江行.基于信息化的快遞末端配送模式創新[J].上海管理科學,2017,039(001):89-93.
作者簡介:
徐文龍,1999,男,重慶北碚人;現就讀:畢業院校:青島科技大學,專業:物流管理。
周芊含,1999,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現就讀:畢業院校:青島科技大學,專業:物流管理。
曹雪燕,1999,女,山東濰坊人;現就讀:畢業院校:青島科技大學,專業:物流管理。
吳成鋒(1980),男,安徽安慶人;畢業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歷:博士,現就職單位: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
基金來源:青島科技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Y公司末端配送體系的優化策略(項目編號:S20191042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