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甫 劉禹 游泳 陳鈺 陳治宇


摘要: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貧困村“千秋村”為研究區,通過探討本村不同層次經濟主體的信息需求及獲取渠道喜好,有針對性開展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并對科技信息服務的效益進行評價,研究指出:(1)千秋村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對于科技信息需求和獲取渠道差異明顯;(2)通過構建集網站、視頻、語音、短信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信息服務及培訓平臺,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明顯;(3)科技信息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服務體系。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農戶;響應;千秋村
基金項目:畢節市科技項目“畢節市貧困鄉鎮農村信息化建設及示范”(畢科合字[2013]12號)。
1 引言
在貧困山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鄉村聚落分散、基礎通訊設施條件差、科技力量嚴重不足、信息服務網絡不健全、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閉塞,外加上常住農戶的科學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識的意愿不強烈、生產生活方式傳統[1-2],這些短板問題,尤其是與農民生存有著宜接關系的科技信息的傳播問題,以及科技信息的獲取能力問題已日益成為制約農民致富和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組成因素之一[3]。實施農村信息化是國際趨勢,也是提高我國農村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4],也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發生質變的重要因素[5]。強化農村農業信息化,迅速改變傳統農業中農民獲取農業科技信息、市場信息的被動地位,依靠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改變延續幾千年的信息傳遞方式,讓農戶成為市場經濟中主動的參與者[6],是加快推動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為解決貧困山村科技信息服務的短板問題,國家在貧困地區實施了一系列的星火計劃項目,同時也借鑒了一些國外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有效的促進了地方的基礎設施、終端設備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7],同時也為縮小區域之間的數字鴻溝奠定了基礎。從國內外的工作進展來看,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模式[8-11],為促進農村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科技信息與傳播手段在不停的更新,對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科技信息服務的做法與模式已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通過深入分析不同信息傳播媒介、不同科技信息與人際傳播相結合的機制響應,尤其是探討不同層次農戶的信息需求及作用機制,找出貧困山村信息服務過程中的問題所在,探索“最后一公里” 有效信息服務模式,以期為貧困山區科技信息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2 研究區選擇
千秋村地處貴州省納雍縣昆寨鄉西部,北部、西部、南部與鍋圈巖鄉、左鳩戛鄉接壤,國土面積6.7894km2,全村轄小干河組、安家寨組、謝家寨組、立新組、街上組、上中寨組和下中寨組7個村民組,總戶數650戶2590人,漢族、苗族、白族、彝族、穿青人族、蒙古族等民族雜居分布,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86人,占總人口的30.34%。有大學生29名(其中:本科及以上11名,大專18名),高中及中專生53名(其中:中專21名,高中32名),初中生241名。本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645人(其中:一般貧困戶64戶341人,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52.87 %;低保貧困戶82戶302人,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6.82%;特困供養貧困戶3戶3人,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0.47%),貧困發生率24.9%。該村已于2018年出列,已脫貧貧困人口137戶613人,還剩未脫貧貧困戶11戶32人,貧困發生率從24.9%降至1.24%。產業發展方面,現有瑪瑙紅櫻桃2300畝、茶苗600畝、桑蠶430畝、楊梅300畝、板栗420畝,養蜂200箱。但是千秋村仍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仍然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技術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項目規模小、覆蓋面窄、帶動作用弱,群眾有“等、靠、要”思想等情況。綜合來看,千秋村在貧困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
3 農村信息化建設及服務實踐
3.1不同類型農戶科技信息需求及影響因素
采用典型農戶調查方式,結合千秋村經濟主體情況,將經濟主體分為專業合作社、農戶兩大類,農戶中,又分為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并采取一定量的經濟主體了解經濟主體對于科技信息類型、獲取信息的喜好方式、影響因素等情況。通過調查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對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存有明顯差異(表1)。
3.2農村信息化建設及服務
2012年起,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畢節農村信息化與實用技術培訓”(2011GA820007)在千秋村實施,構建了集網站、視頻、語音、短信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信息服務及培訓平臺(圖1),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務網站“千秋村農村科技信息網(http://qianqiucun.bjnckj.cn)”,通過設置農村科技要聞、標準規范、減災技術、市場行情、種植技術、加工技術、企業推薦、醫藥衛生等欄目,集成觸摸屏系統、專家系統、實用數據庫等系統,配備電腦6臺,打印復印機一臺、觸摸屏一臺,信息服務員2名,實行開放式服務,構建千秋村農村信息化服務站。服務站圍繞經果林業、漁業、生態畜牧業等特色產業開展信息資源建設,采取集中辦班培訓、現場指導培訓、網站遠程視頻培訓等方式,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及信息化技術應用培訓。累計發送信息100余條,網站接受訪問量達200人次,發放實用技術資料200余份,培訓達3期60余人,帶動示范百姓規模種養20余戶。
3.3效益分析
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的效益是多方位的,集中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圖2)。
4 結論與討論
(1)千秋村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對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及獲取渠道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受從事職業、收入、年齡、學歷、與外界接觸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低收入群體重政策,主要依靠電視、廣播、親朋口頭相傳獲取信息;中等收入群體對科技信息的需求有所增強,選擇有效信息和應用的能力相對較差,有新品種種養殖技術、政策法規等方面的需求,主要依靠電視、自媒體(如微信、QQ等)等獲取信息;高等收入群體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市場敏銳,創新能力較為突出,對市場信息、新技術研發與應用、地方性優惠政策、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強烈,獲取信息方式多樣,主要有網絡、自媒體(如微信、QQ等)、交際、學習研究、實地考察等;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高,市場信息把握較為敏銳,示范帶動效應高,但依靠地方政府的思想嚴重,有市場信息、專業技術信息、法律規章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主要依靠網絡、電視、廣播、自媒體、專業培訓、實地指導等獲取信息。
(2)農村信息化建設解決了基礎科技信息與信息獲取渠道問題,促進了貧困山村科技進步進程。通過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起了集網站、視頻、語音、短信等為一體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新增和完善了地方特色技術信息數據源,為獲取新技術、新知識提供了前提條件。但是貧困山區具有其特殊性,如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農村常住人口老年化,聚落空心化等問題突出,如何研究實用性強、易于傳播的實用技術、選擇符合本地易于接受的信息服務平臺等,是未來需要加強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3)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取得了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通過農村信息化的建設與服務工作的開展,為有效促進當地經濟主體增收、有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社會進步、提升科技文化水平,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群眾滿意度,做到人地和諧、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雖然社會各界對于科技信息服務的貢獻是認可的,論文中雖然進行了效益分析,但是這些評價都是基于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實際上該效益分析只是說明了綜合效益的取得,與科技信息服務工作存在密切關聯,但是科技信息服務對于該綜合效益的貢獻成分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5 展望
基于農村科技信息化服務的實踐,結合貧困地區貧困點多面廣、當地信息設施不夠完善、經濟主體的科技文化水平相對不高、市場發育不成熟,外加上各地的環境、條件和情況千差萬別,給整個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因素。為此,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個短期計劃就能完成,更不是一個或幾個技術公關示范項目就能解決大問題,還需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因地制宜加以推進,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爭取早日科技信息下延,以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惠及等目標。
參考文獻:
[1]龍從霞,彭志良,張陽,等.畢節試驗區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示范[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5):209-211.
[2]陳良玉,陳愛鋒.中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2):67-71.
[3]譚英.欠發達地區不同類型農戶科技信息需求與服務策略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1-62.
[4]胡大平,陶飛.農村信息化的基本內涵及解決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3):159-161.
[5]張鴻,張權.農村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8,25(12):100-102.
[6]章德賓,叢林.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問題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4,26(3):71-74.
[7]黃志文.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評價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J].2009,26(3):158-161.
[8]張忠德.美、日、韓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279-281.
[9]賀文慧,楊秋林.國外農村信息化投資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6,28(4):18-20.
[10]陳良玉.印度農村信息化的實踐及借鑒[J].世界農業,2004,26(10):36-39.
[11]鄭亞琴.中印農村信息化現狀及印度模式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 ,24(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