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摘要:宿州市近年來實施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于受限于水源條件以及除氟設備運行成本高、操作復雜、降氟效果不穩定等,在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簡要分析了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的必要性后,針對今后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氟超標;地方病;問題;對策
前言
近年來,宿州市高度重視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將解決氟超標問題納入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規劃,2016年我市四縣一區申請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金融貸款基本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截至2018年底統計,全市650個飲水型氟超標村已有337個完成改水任務,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受限于水源條件以及除氟設備運行成本高、操作復雜、降氟效果不穩定,目前我市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飲水型氟超標改水工作存在的問題
1、供水工程建設方面
氟超標人口未改水問題。2017年調查時,仍存在少數氟超標人口未改水問題,主要是指因早期建設標準不高等原因,尚未吃上自來水的氟超標待改水人口。
水氟值出現反復和動態變化問題。還存在有的氟超標村已完成改水但水源水質變化或者除氟設備超負荷運行,造成水源水氟值超標。部分水廠建成時水氟值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未配套除氟設備,運行一段時間后又發現氟超標問題。個別水廠運行數年后,水源水氟含量不斷升高,超出現有除氟設備設計能力,未能及時更新設備。或除氟設備老化失修,已失去除氟功能,需更新改造。
2、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方面
除氟設備使用成本高。據測算,以目前較多采用的吸附法降氟為例,除氟設備濾料一般情況下2-3年需更新一次,對處理能力在50-80立方米/小時的設備,更換一次需15-20萬元,每立方米水處理僅運行成本約需增加 0.4~0.6 元左右。若考慮設備更新,運行成本還將增加。
除氟設備操作技術復雜,需經專業培訓后才能上崗。我市部分水廠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不高,對除氟設備操作一知半解,很小的原因就會造成設備停運,甚至部分采用吸附法降氟的水廠建成后甚至從未反沖洗,致使除氟設備無法正常運行,規范化管理還有一段路要走。
二、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的必要性
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生活飲用水氟含量為0.5-1mg/L,最高不得超過1.5mg/ L。當飲水中含氟量大于1.5mg/ L時可致牙釉質腐蝕、出現氟斑牙,造成牙齒崩壞,甚至引起氟骨病等慢性疾病。
我市飲用高氟水(1.51~3.85 mg/L)的鄉村中,8-15歲兒童氟斑牙患病率在54.2%-98.5%之間,不少青年人長有釉質牙及四環素牙,氟病區部分老年人出現四肢伸展不直,下蹲受限,脊柱、胸廓和骨盆嚴重變形等病癥。氟病區因飲用高氟水致病、致貧的家庭日益增多,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三、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群眾飲用高氟水致病、致貧的問題,降低氟斑牙、氟骨癥等疾病發生率,改善其生活環境與條件。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及“安徽省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防治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年)”實施的收官之年,為更好地完成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改水工作,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工程建設方面
宿州市按照鞏固成果、穩步提升、實現供水全覆蓋的原則,結合脫貧攻堅、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等工作部署,科學確定高氟水處理工藝設計與設備選型。通過對現有工程除氟設施完善配套、改造老化設施、初步實現氟病村清零。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加快推進工程建設。在2020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我市氟超標村改水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各縣區要統一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克服疫情影響,因地制宜制定氟超標解決方案,選擇適宜的除氟工藝,明確解決時間表,建立臺賬,倒排工期,有序有力推進工程建設,確保按進度完成氟超標改水任務。按基本建設程序和施工質量標準進行項目管理,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
二是謀劃水源置換。根據“十四五”供水保障規劃,5個縣區均擬由供水水源全部采自地下水逐步過渡為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的供水方式。近期優先保障氟病區居民用水,逐步開展并網聯網建設,優化現有工程布局,遠期謀劃推動淮水北調、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地表水廠置換現有地下水源,保障地表水源供應,從而實現徹底降氟的目的,到2025年底逐步實現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管理規標準化、水質檢測規范化的供水格局和管理目標。
2、運行管理方面
按照省要求,持續推進“一個體系、三個機制”建設,即城鄉統籌、設施完備的供水工程體系,責任明確、分工協作的監管責任機制,管理專業、運行規范的工程管理機制,財政扶持、要素支撐的政策保障機制。 以健全機制、強化管護為保障,充分發揮已建工程效益,
一是責任機制建立健全方面。進一步夯實縣級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三個責任”“三項制度”。依據職責,強化水利、財政、衛生健康等部門聯動,突出抓好水量、水質(重點是水氟指標)、用水方便程度及供水保證率等四項指標落實工作。開展新一輪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回頭看”。對照飲水安全四項指標和評價標準,逐村、逐戶、逐工程進行排查復核,實行動態監管,確保今年6月份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動態清零”。
二是建立科學有效的水質監測體系和網絡。農村供水工程要建立和加強農村集中式飲用水質監控及監測體系,制定水污染事故防范應急預案,確保供水質量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要求,規范除氟設施安裝調試工作,水凈化設施設備的日常運行,保證除氟設施設備在制水全過程正常運行。不得為降低費用停止運行或減少運行;要加強除氟設備維修養護工作。千噸萬人水廠每日開展出廠水水質(重點是水氟指標)檢測,一般日檢測9項指標,并根據我市水氟超標易發、多發的問題,把水氟值納入到到日檢指標范圍內。千噸萬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根據供水區域和供水人口,由縣級農飲檢測中心按月進行巡檢,以保證水質符合衛生要求,確保水源水質和群眾飲用水安全。
三是運行管理機制方面。圍繞“補短板”“強監管”兩大文章,健全工程運行管理體系,提升工程建后管理水平。加大“四不兩直”暗訪核查力度、暢通群眾服務監督渠道,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通過從水源管理、水質檢測(重點是水氟指標)、制水工藝、運行控制、設備維護、水費收繳、供水服務等方面,分別對規模水廠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提出具體細化的意見和要求,重點解決部分基層水廠管理不規范、服務不及時、水費收繳不到位等突出問題。
四是立足宣傳、加強培訓。工程管理單位加強宣傳,使廣大用水戶認識飲用高氟水的危害,高氟水處理的必要性。各縣區邀請除氟設備生產廠家的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授課,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實地操作,現場講解培訓除氟設備原理、操作規程、日常維護保養、簡單故障排除及水質檢測等實務知識,并組織水廠開展經驗技術交流,進行現場答疑。從而深化了水廠管理人員對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護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加強科學化管理、實現運行標準化、做到專業化服務。由過去吃水難、水難吃到方便吃、吃好水,徹底擺脫了高氟水的危害,吃上安全、方便的自來水。
參考文獻:
[1]安徽省飲水型氟超標地方病防治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年).
[2]李斌,楊繼富,趙翠,紀雪梅,《農村高氟水處理現狀典型調查與分析》.
[3]陳協清,姚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護體制機制調查與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