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浴華 于慧 林成棋 編輯/韓英彤
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貿易融資作為標準化程度最深、普及性最廣及國際化最高的金融資產之一,率先被納入跨境資產轉讓試點予以先行先試。目前,試點創新和應用的形式和范圍均在持續擴大。2020年5月,為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銀發〔2020〕95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按照服務實體經濟、合作互利共贏、市場化導向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四個原則,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和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了26項具體措施。其中,已經在大灣區落地并穩步推進中的貿易融資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正在穩步擴大跨境轉讓的資產品種,并納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本文將結合貿易融資跨境資產轉讓實踐,對跨境資產轉讓試點的升級再擴大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跨境資產轉讓關系及交易結構
貿易融資資產轉讓的本質是債權轉讓。目前,境內對正常類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監管的主要規范性制度有三項:一是銀監發〔2009〕113 號文,要求資產轉讓須嚴格遵守真實性原則,禁止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款和回購協議,以實現轉出方資產及其相關風險的完全轉移;二是銀監發〔2010〕102號文,強調資產轉讓須遵循真實性、整體性、潔凈轉讓原則,即實現資產完全真實轉讓及風險的完全轉移;三是銀監辦發〔2015〕108號文,明確信貸資產及對應受益權的轉讓實施集中登記,并對信貸資產流向進行跟蹤監測。
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實質上就是境內債權的跨境、跨市場轉讓。若資產跨境轉讓關系中的債權受讓方(轉讓方向:從境內向境外)或債務人(若基礎交易為跨境貿易項下)為境外主體,與純粹的境內債權轉讓關系比較,最大的區別在于資產交易對手或還款來源于境外,由此形成的債權轉讓具有“涉外性”,從而可能會引致一系列跨境法律和合規問題。基于跨境貿易形成的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實質上涵蓋“兩次”債權轉讓:(1)在跨境貿易關系中,境內出口商即“原始債權人”基于與境外買方即“債務人”之間形成的債權或財產權利,向境內商業銀行申請無追索權的貿易融資,如信用證項下的福費廷業務,將持有出口應收賬款形成的債權讓與境內銀行;(2)在資產跨境轉讓關系中,境內銀行將信貸資產跨境轉讓至境外受讓人,債權讓與境外合格投資者,到期債務人還款。
附表中的模式1—3屬于從境內向境外轉讓,模式4—6屬于從境外向境內轉讓。以模式2為例,境內銀行信貸資產跨境轉讓的過程如下:首先,實現“跨境貿易形成債權→債權一次轉讓至銀行”;然后,銀行向境內原始債權人提供貿易融資,即實現“債權融資→銀行信貸資產對外轉讓”;最后,“債權二次轉讓至境外受讓人→境外方受讓買入債權”,實現債權再融資。
“涉外債權”作為銀行信貸資產跨境轉讓的核心貫穿其中。跨境資產轉讓實踐中遇到最大問題和難點,是債權在不同國家間“流轉”的過程中,由于各國在債權轉讓生效和優先權等法律制度上存在差異,可能會引致“法律沖突”,需要對不同法域進行“法律協調”,或引用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
鑒于上述情況,目前我國跨境資產轉讓的基礎資產仍以商業銀行貿易融資信貸資產為主,并從單一資產、本幣資產起步,再穩步推進。《意見》的正式發布,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跨境資產轉讓融入了更多的“涉外因素”,也為跨境資產轉讓的進一步升級再擴大,創設出國際化、特色化的跨境資產轉讓新路徑,提供了政策指引。從我國金融資產對外開放的主要政策制度沿革看,我國跨境資產轉讓的推進將遵循“先轉出后轉入、先本幣后外幣、先短期后長期、先單一資產后批量資產”的基本原則,并以此探索創新、以點擴面的改革路徑。
一是建立、健全粵港澳大灣區貿易融資跨境資產轉讓的政策規范和運行機制。目前,大灣區內可轉讓的貿易融資資產類型主要涵蓋信用證福費廷、國內保理、國內票據、融資租賃等境內外交易資產,仍處于探索研究和分類試點階段,尚未形成大規模的推廣與復制,也沒有產生經濟效益和真正起到盤活資產的作用。因此,首先應在粵港澳三地建設系統性、標準化和規范性的跨境資產轉讓的政策體系與制度機制,遵循國際資產轉讓慣例及規則,在制度、操作、監管及軟硬件設施等方面制定明確的規定并提出要求。此外,參與跨境資產轉讓的交易主體,包括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企業等,必須在適配跨境資產轉讓政策體系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跨境資產轉讓的內部規章和管理制度,構建完整的跨境資產轉讓產品鏈條,形成系統支持,并配備專業的跨境運營隊伍。
二是建設和完善大灣區跨境資產轉讓的交易場所。資產轉讓可作為產權交易的一種表現形式,將其引入至交易場所內,通過搭建金融資產與資金互聯互通場景,進一步提升資產轉讓的信息交互、資金清算及至資產轉讓的流轉效率,并有效控制和防范跨境交易風險。從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廣東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以及廣州產權交易所已經成功辦理的跨境資產轉讓案例看,依托交易所能夠為資產方與資金方提供專業性、標準化、公開透明的技術和服務支持,使得境內外合格投資者更容易掌握市場交易規則,從而吸引更多的資產供應方與資金投資方參與。因此,建設大灣區跨境資產轉讓交易所平臺,有利于實現資產轉讓標準化,有利于發揮粵港澳三地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建立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實現市場主體與資源配置的良性互動。
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體系”,以及中國法與英國法兩個法系和粵港澳三種法律制度,因此,在解決大灣區內跨境資產轉讓中,可能會出現“法律沖突”。
三是建立和規范大灣區與境外的“法律沖突”協調機制與跨境爭議解決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體系”,以及中國法與英國法兩個法系和粵港澳三種法律制度,因此,在解決大灣區內跨境資產轉讓中,可能會出現“法律沖突”。對此,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法律協調”:其一,選擇適用法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及其司法解釋關于“涉外因素”的主要標準,可按照合同履行特征來識別和判斷國際交易事實,認定國際民事關系。民事訴訟法亦明確了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一般原則、司法管轄、仲裁和司法協助等特別規定。其二,援引國際公約。現行法律明確規定,我國當事人可以援引我國已加入的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如對于跨境資產轉讓的原始債權人與債務人分別在境內和境外,以及跨境轉讓合同的轉讓人和受讓人也分別在境內和境外的情況,可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應收賬款轉讓公約》。該公約規定,轉讓人所在國家/地區的法律適用性具有優先權,相關強制性法律規則不得阻止轉讓人所在國家/地區法律某項規定的適用。《公約》可平衡和協調實體法與條約的沖突。對于企業提供貨物或服務而產生的貿易應收款,以及由銀行基于該基礎資產所提供的福費廷等貿易融資,均可納入公約的適用范圍。其三,參照國際慣例。以信用證為基礎資產的結算方式的處理規則,可參照《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和《福費廷統一規則》,同時結合最高院等做出的司法解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