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榮蓉 白琳

王增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譚文杰普華永道香港金融業合伙人
“跨境理財通”如期而至。2020年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發布《關于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聯合公告》,決定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即允許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這一試點將有利于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自主投資、靈活配置資產的需求,促進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的便利化,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合作。就此,《中國外匯》采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普華永道香港金融業合伙人譚文杰,共同解讀這一創新舉措。
《中國外匯》: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有何重要意義?
王增武:首先,跨境理財通是在個人跨境投資、資本項目開放方面的重大創新突破。跨境理財通意味著未來大灣區居民可以通過香港這一樞紐實現全球資產配置。香港作為亞洲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聚集了大量國際投資者和國際資產管理機構。根據我們的調研,香港市場資產配置的比例大約三七開:投資地區上,投資于海外市場的占比一般在70%;資金來源上,非香港地區的投資者超過60%。跨境理財通的示范作用,還有助于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香港財富管理業可以借此加深與內地業務的融合,更加深度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更廣闊的格局來吸引國際財富管理機構和人才。
譚文杰:跨境理財通的重要意義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跨境理財通是大灣區內各界期待已久的政策創新,是繼股票通、債券通和基金互認計劃之后,大灣區金融市場實現進一步互聯互通的又一個重要舉措。
第二,跨境理財通有助于拓寬粵港澳三地的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渠道,分散投資風險。對于內地投資者來說,理財通一方面可滿足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因為港澳可投資的理財產品更多樣化;另一方面,也能夠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
第三,跨境理財通有助于促進和深化人民幣國際化。跨境理財通的推出,將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資產在離岸市場被交易和長期持有。從這個意義上,該計劃有助于進一步探索在跨境交易手段增加、跨境資本流動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可控的雙向資本流動,以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資本賬戶的可兌換。
《中國外匯》:在您看來,跨境理財通將給粵港澳地區的財富管理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譚文杰:普華永道在《大灣區金融服務業:培養大灣區思維》報告中所調查的多家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都對理財通翹首期盼。無論是分銷產品的銀行,還是發行產品的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都能從中受益。
跨境理財通的推出無疑將利好港澳金融機構。大灣區的人口多達7000萬,理財通讓香港和澳門的金融機構有望接觸到這個群體,形成的規模效應可賦予它們巨大的動力,在金融科技等領域進行目標更宏大的創新和更多的投入,并借此實現跨越式發展。
跨境理財通在協助內地投資者教育方面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增加海外資產配置和豐富投資品種的需求,讓港澳理財產品對于內地投資者有較大的吸引力。港澳理財產品直接對接國際金融市場,監管環境、法律制度、收益和風險特征與內地有很大的不同,恰好可在內地投資者教育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能糾正內地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期望,培養他們對市場風險有更好的認識,也能夠讓他們形成分散投資等更成熟的投資觀念,理性對待投資理財產品。
跨境理財通能讓港澳投資者,甚至是海外投資者分享中國內地市場相對較高的增長收益,同時也利好內地金融機構。普華永道的調查結果顯示,跨境理財通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來自內地。考慮到發達國家市場的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也很有吸引力。
王增武:就個人投資者而言,跨境理財通有助于內地居民提高對境外投資市場的認知程度,對個人投資者教育有著一定的意義;而港澳居民則可以借助跨境理財通分享到內地高速增長帶來的較高收益。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如果說2008年金融危機、香港雷曼債事件引發了一波香港私人銀行客戶向內地的回歸,進而催生了內地私人銀行業務;那么,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則可能會由于海外華人出于資產安全性的考慮而出現新一波資產回流的浪潮。這對于以銀行為主的內地金融機構來說,通過跨境理財通的成功試點,未來將有機會通過港澳地區來承接更加國際化來源的客戶和資金。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財富管理行業,這是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挑戰。
《中國外匯》:目前跨境理財通的正式啟動時間和實施細節尚未公布。面對即將到來的跨境理財通,粵港澳地區的內地銀行、個人投資者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準備?有哪些風險因素需要加以關注?
王增武:內地金融機構在通過跨境理財通試點與港澳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需要提高資產配置能力、投研能力、風控能力;監管方面,則應加強相應的監管制度和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比如在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項下,可以探索一套與國際標準相融合的投資者風險測評機制,讓投資者通過測評,能真正意識到產品風險和自身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推薦合適的產品。這樣才能做到賣者有責、買者自負。
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需要提高對理財產品風險程度的認知,不能將內地過去“隱形剛兌”和“固定收益”的慣性思維,套用到港澳地區的投資市場上,要建立起盈虧自負的理財觀念。
譚文杰:理財通比此前的其他互聯互通計劃(股票通、債券通等)更復雜。一方面要確保跨境資金在可控的機制內流動,同時理財產品會涉及多個資產類別,且投資者保護也要兼顧內地和港澳三地理財產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因此,即使理財通的頂層設計已明確,在其正式啟動之前,仍有一些配套機制需要達成共識。
在制度層面,港澳與內地相關監管機構需要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建立健全監管合作安排和聯絡協商機制,三地的金融基礎設施、機構也需要協調相關規則和系統建設。機構層面需要探討的方面包括:是否需給每個投資產品設置配額限制,是否應以一定的財富水平作為投資者門檻進行控制,以及產品推廣方式和組合風險的評估方式等。
在這期間,內地銀行和其他財富管理機構需要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在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和投資者適當性等方面學習借鑒港澳同業的經驗。個人投資者也需要加強對于國際金融市場的認知,熟悉港澳理財產品相關監管和法律制度與投資者保障機制,理解其與內地的差異。
除了上述監管與法律風險,需要關注的其他風險還包括:市場風險,如境外資本市場、貴金屬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趨勢和影響因素;還有利率風險,如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利率變化趨勢、國際債券市場收益率的波動等。
《中國外匯》:您如何看待跨境理財通及粵港澳大灣區財富管理業開放的未來發展前景?
譚文杰:跨境理財通計劃將比債券通或股票通更具影響力,成為大灣區政策創新的又一項代表作,且不排除該模式未來可擴大至其他地區。關于理財通產品的特點,出于對風險管控和監管的考量,預計在運行初期,可能會以較為簡單和低風險產品為主,以確保投資者不至于在不熟悉市場環境的情況下遭受重大損失。
長遠來看,理財通不僅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為其他同類計劃(如仍在醞釀中的保險通)提供借鑒,同時也是中國金融業加快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的一項政策試點。相信該計劃有助于擴大內地和港澳金融業的規模,促進兩地金融機構提升國際競爭力。
王增武:跨境理財通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其發展也不會一蹴而就,跨境理財通試點只是第一步。內地與港澳理財市場的互聯互通,與我國金融市場的深化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的進程密切相關。因此,我國境內金融市場是否有豐富的金融工具、投資渠道、風險對沖手段以及良好的法律法規、制度環境,將決定其未來能否為個人跨境投資和資本雙向流動提供堅實的支撐。只有做好配套的基本功課,跨境理財通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