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雅潔 賀陽



摘要:為研究北魏素絹褲的造型結構,探尋其特殊的形制與制衣方式。本文以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北魏素絹褲”為研究對象,根據實物測量與文獻考據探究其裁片、裁剪方式、布幅之間的關系。通過繪制制作圖對襠部結構設計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款式圖并復制樣衣,綜合探索其造型蘊含的設計感。得到了珍貴的北魏時期服裝的實物研究資料,對古人制衣的方式及造物觀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傳承傳統制衣觀念的同時,從北魏素絹褲的造型結構中汲取設計靈感,給予現代服裝設計新的啟發。
關鍵詞:素絹褲;造型;結構;矩形裁片;布幅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9-0096-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plainsilktrousers,toexploreitsspecialshapeandclothing.This article takesthe"Northern Wei Dynasty plain silk trousers"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sut pieces,cuttingmethods,andthe widthof the clothbasedon the physicalmeasurements and literature references.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rotch structure design by drawing production drawings,combined with the style drawings and copyingthe sampleclothing,comprehensivelyexplorethe designsense containedin its shape.Obtained precious physical research materials on the clothing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and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people's clothingmaking methods and creation ideas,Whileinheritingthe traditionalconceptof making clothes,we draw design inspiration from the modeling structure of theNorthern Wei Dynasty plain silk trousers and give new inspiration to modern clothing design.
Keywords:Plain Silk Trousers Modeling Structure Rectangular Cut Piece Cloth Width
引言
在北京服裝學院的民族服飾博物館中藏有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紡織品文物,名為“北魏素絹褲”(下文簡稱素絹褲),褲為合襠褲,平鋪狀態下兩褲腿夾角約180度,一側褲腿可開合,在目前所掌握文獻資料中沒有與之相同形制的褲子,制作方式與穿著效果也有待考究。在完成修復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對此件褲子的造型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北魏時期服裝的實物資料,彌補素絹褲的研究空白。
一、北魏素絹褲的基本信息
素絹褲現藏于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5號庫房內,館藏編號MFB9918,出土自北魏時期,墓葬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
素絹褲褲身全長140cm,寬85.5cm,布幅寬58cm。右褲腿圍合成管狀,左褲腿不縫合,布料有重疊,褲管可開合,褲有腰頭,兩端連有較細系帶,均為單層布料制作,穿著于內為內褲??椢锩媪细挥泄鉂桑瑸樗厣郊y絹,紗線細密,整體織造均勻平整無疵點,屬上乘絹料,如圖1。
二、北魏素絹褲的結構研究
(一)矩形裁片的應用
織布時通過絲線的纏繞交織,由線轉化為面,這就決定了所織之布的原始狀態為矩形。矩形指的是四個內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因此矩形布料可為正方形,也可為長方形。我國古代傳統的裁衣方式為直線裁剪,將原始布料裁剪成裁片,用于縫制。本文將布料直線裁剪而成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裁片稱之為矩形裁片。
1.?? 矩形裁片的倍數關系
通過對素絹褲的裁片數據測量發現,素絹褲皆由矩形裁片構成。素絹褲襠部位置為矩形插片,對折呈三角形與兩褲腿縫合,兩褲腿縫合腰頭位置無斷開,褲身較長布料為一片連裁,故襠部插片是在裁剪下矩形空缺后縫合上去的,褲身由3片矩形裁片縫制而成。根據素絹褲平鋪款式圖圖2,將這3片矩形裁片對應標記為裁片a、b、c。
裁片a、b、c從長度上來看,b與c分別為左右褲腿裁片,a橫跨左右兩褲腿,裁片在長度上的倍數關系為:矩形a的長=2倍矩形b的長=2倍矩形c的長。
從寬度上來看,裁片a、b為整幅面料制作,c的布幅為整幅面料寬度的一半。裁片縫合時,圖3a、c的紅色虛線為二等分線,b的紅色虛為四等分線,將a與c沿中線對折并縫合成閉合筒狀,為右褲腿,b與a縫合呈可開合的左褲腿。當b向下翻折時,與對折后的裁片a有重疊量,因考慮左右褲腿的寬度一致,則b沿a的對折線進行翻折時,重疊量剛好為左褲腿寬度。需要滿足矩形a的寬=矩形b的寬=2倍矩形c的寬,沿虛線折疊拼接后,紅色線段a+c=b方成立。所以裁片在寬度上的倍數關系為:矩形a的寬=矩形b的寬=2倍矩形c的寬。
2.?? 倍數關系的裁剪方式
這樣的倍數關系看似復雜,但制作起來更加容易,數據也十分簡單。如圖4所示,若將最小單位的矩形c的面積視為1個單位面積,則b為2倍單位面積c,a為4倍單位面積c。在滿足人體活動量的布幅寬度下,僅僅需要根據人的高矮確定褲長,得知單位面積c的長度,即可通過倍數關系沿經緯向直線裁剪3次完成各部分數據的裁剪。剩余的陰影部分面料用以腰頭的制作。
這樣具有倍數關系的裁剪方式,在古代簡牘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北京大學曾獲贈一批秦代簡牘,有一篇名為《制衣》,即有對制褲的布料尺寸與裁剪制作的描述:“裚(制)绔長短存人。子長二尺、廣二尺五寸而三分,交窬之,令上為下=為上。羊枳毋長數。人子五寸,其一居前左,一居后右。此黃寄裚(制)述也?!?/p>
“子”指袴襠,“羊枳”為袴襠以下部分,“人子”指輪廓與“人”形似的等腰三角形袴襠插片。這段話主要描述的是袴上部的裁剪,將矩形裁片分裁成3片,左右袴片2片及襠部插片1片。具體的裁剪方式為:將寬二尺五、長二尺的矩形裁片的上下邊依次按照按一尺、五寸、一尺的長度分成3份,在上下邊各形成2個位置點,將矩形裁片上邊線的第一個位置點與矩形裁片的下邊線第二個位置點相連,形成一條斜線,再將矩形裁片上邊線的第二個位置點與矩形裁片下邊線第一個位置點相連,得到第二條斜線。這樣分割的方式上下對稱則滿足了“上為下,下為上”的結構特征。沿上邊線的兩條交叉斜線裁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裁片,再沿下邊線中線向上分裁成左右兩片直角梯形裁片,得到三片裁片。高度二尺、寬度二尺五的矩形裁片應為兩片,按照圖5所示方式裁剪后,直角梯形裁片前后各一,兩側縫合,三角形插片置于襠部,前后各一,進行縫合,袴上部即已制作完成,袴下部長度根據高矮而決定褲長。
這些數據中也存在有倍數關系,皆為五寸的整倍數。圖6將長二尺、寬二尺五的矩形裁片的邊線分別進行4等分、5等分,邊長為五寸的小矩形則為最小單位,將五寸設為一個單位長度。按照上述裁剪方式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底邊為一個單位長度,在裁剪等腰三角形時,可以沿上邊線的第二等分點與矩形中心點的連線,及上邊線第3等分點與矩形中心點的連線裁剪出等腰三角形插片,再沿底邊線中點與矩形中心點的連線分裁成左右2片裁片。
3.?? 裁剪方式的包容性
將具體的數據轉化為倍數關系,弱化了對準確數據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北京大學的秦代簡牘為秦始皇時期書籍,秦始皇雖規定了“尺、寸、分、厘、毫”等統一的度量衡,但古時資源匱乏,不同于現代精確的尺規作圖,因此“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數據依舊存在不同一性。而按照倍數關系對布料裁剪制作的方式,人們可以利用一個單位來確定其他裁片的大小進行裁剪,形成參照物。確定一個單位的方式有很多種,古傳大禹治水曾用身體測量河道,“手臂、手指、雙步、臂展寬”等也曾作為一種測量方式。在現代少數民族的傳承中也有體現,如“一個巴掌寬”、“半個拇指長”、“一方布”等,前兩者是使用手的伸展量來丈量,后者使用布來衡量,面料幅寬斜向對折為一方布。在民族服飾博物館的田野考察視頻中,便記錄了現代少數民族制作高褲腳倮褲裝的過程,通過伸直手指,利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的距離來比量出一塊裁片,再進行折疊,得到多塊一樣的裁片進行裁剪。這樣一來,按照布幅與人體進行比量,無論富貴,田間婦女也可以完成,便于日常,利于傳承。
(二)二尺五寸的裁剪奧秘
素絹褲的矩形裁片寬度是依照布幅寬度58cm進行裁剪使用的,素絹褲同一墓葬出土的一件素絹大口绔,為夾緬開襠褲,使用布幅寬度也為58cm。《制衣》中有對布幅的描述:“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依照秦代《金布律》的規定,二尺五寸即為秦代的標準布幅寬度,秦一尺長23.1厘米計,二尺五寸等于57.75cm,近似于58cm。
《制衣》是按照秦國的標準布幅制定的裁剪工藝,嘗試將布幅改變,按照其他布幅同此方式制作加以考究。西漢初年的《二年律令》規定布幅寬二尺二寸,若按照布幅二尺二寸計算,三角形插片底邊為二寸,臀圍一周四寸,則襠部插片不足5cm,臀圍一周約為92cm,幾乎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穿著要求。因此,隨意調整布幅寬度,各部位尺寸會發生較大變化,襠部插片的尺寸會因為幅寬變窄變得無意義。素絹褲與《制衣》記載的布幅寬度相同,都使用了倍數關系的裁剪方式??梢?,二尺五寸的布幅寬度與裁剪之間確有一定的設計關系。
(三)襠部插片的實用性設計
人是立體形態,各部位有著特殊的形態特征。褲子在設計制作時不僅要兼顧腰、臀、腿的尺寸圍度,下肢活動時兩腿間夾角的空間量也需滿足人的日常穿著需求,襠部結構的設計尤為重要。古代有襠褲在對襠部結構的處理上有多種方式,而素絹褲的加襠方式較為特殊,將襠部的矩形插片先裁剪后再次進行縫合,區分褲身與襠部,有示意襠部位置的作用。
考慮穿著后的實用功能,制作者利用紗向的變化,對襠部裁剪進行了巧妙的結構設計。在顯微鏡觀察下發現,襠部插片的紗向與原裁片a的紗向不一致且相互垂直。經過數據比對,襠部插片在完成裁剪后,紗線方向進行了調換,由于矩形經紗方向對角線長度大于緯紗方向對角線長度,在改變紗向方向后縫合至原位后,襠部縱向變長,兩褲腿出現微微向下的趨勢。因絲綢面料輕薄有彈性,平鋪圖的兩褲腿夾角呈現約180度。這樣一來,緯紗方向布料彈性大,不僅襠部活動更加舒適,也保證了穿著素絹褲時,兩褲腿為經紗方向且垂直于地面不易變形。可見,襠部結構的設計考慮了褲子穿著的實用功能。研究至此,推測其制作方式如圖7所示(對制作的先后順序不做考究)。
三、北魏素絹褲的造型設計
我國褲裝的發展由來已久,最初中原人穿著的是無襠褲,后因軍事原因引入了胡人的合襠褲,而后被廣泛地使用,不同時代的造型特征十分多樣。素絹褲的平鋪圖造型呈現出倒“L”形,穿著后的效果類似于現代的裙褲及闊腿褲,腰部收緊褲腿寬闊,外輪廓造型略微呈現“A”字型,確與現存的文獻資料有所不同。針對其特殊的造型特征,從平鋪與穿著效果圖兩方面進行研究。
(一)平鋪效果與黃金分割
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古希臘的古典美學中,即在追求協調之美,在精確數據的微妙關系間提出了“黃金分割點”的觀點,并由此創造出許多具有充分和諧美的設計作品。黃金分割,指把整體分割為兩個部分,其中“較小部分/較大部分的=較大部分/整體部分”,這個比值約等于0.618,是能感受到美感的最佳比例值。
代表性建筑故宮、帕特農神廟等,在設計上符合黃金分割。服裝設計領域,設計師也較常使用“九頭身”的人體比例,以頭為基準將人體分為9份,頭、上身、下身的比例分別為1:3:5。追溯到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在約兩千年前就創作了3:5的“弦圖”用來論證勾股定理。
按照《制衣》中的制袴方式在調整布幅寬度后,各部位尺寸因倍數關系發生變化,素絹褲所用布幅同為58cm,布幅寬度與裁剪之間確有一定的設計關系。在研究了裁片之間的數據關系后,由細節到整體來分析整件褲裝的平鋪數據之間的關系。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素絹褲的數據比例近似于黃金分割。
對比素絹褲長與寬的數據,其比例近似黃金分割0.618的比值。故將黃金分割圖放置在素絹褲的平鋪款式圖上,兩圖基本重合。按照螺紋的旋轉走向,最終匯聚于視覺右上方,即左褲腿上,整個平鋪效果均衡而和諧,再配以素絹褲風格獨特的造型,設計巧妙的結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如圖8。
(二)穿著效果與普適性
穿著后的素絹褲垂感十足富有設計感,活動自如無拘束。其寬博的造型特征為弱化人體與服裝的關系,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體現。另一方面古時物質匱乏,人們以手工制作來滿足日常所需,制作一件褲子,從織布到縫紉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故格外珍惜。隨著穿著者年齡的增長,各部位尺寸隨之變化,若褲子寬大一些,長大或有胖瘦變化時也可穿著。素絹褲的褲腿較為寬大,系帶設計可以調節腰圍尺寸與腿部重疊量,以滿足不同人的穿著需求,具有普適性,如圖9。
四、基于北魏素絹褲的設計應用與創新
素絹褲為內穿之褲即內褲,雖已不符合現代內褲的穿著要求,但其造型美觀,結構設計巧妙,值得人們學習與借鑒,若結合現代語境深挖細掘,將傳統與時尚元素相融合,則能傳承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現代設計。在潮流瞬息萬變,服飾面貌日新月異的時代,對素絹褲的設計應用與創新應體現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符合現代著裝觀念,從而將結構與造型元素自身時尚化,或結合裝飾細節、色彩、材料等元素,在融合與協調中達到和諧且平衡的關系。
(一)北魏素絹褲結構的設計應用與創新
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裁剪方式,直線裁剪節制且理性,在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中,中式制衣已深深根植于大眾的既定印象中。若想打破既定框架,可以從非理性觀念的角度出發,將素絹褲的結構進行解構重組,形成新的視覺體驗。素絹褲結構的設計重點在于襠部插片的巧妙設計,矩形插片可以作為一個切入元素進行錯位設計,如圖10將矩形插片設計于腋下位置,運用不同顏色的布料進行區分,在抬起胳膊時矩形插片可以完全展現,具有設計感,在放下胳膊時,矩形插片的兩條邊會形成夾角,增加裝飾細節予以強調,使結構具有裝飾效果。再或者將中西式制衣方式相結合,既有中式的直線裁剪與矩形裁片的應用,也具有西式的弧線裁剪,如圖11保留素絹褲系帶設計的同時加入現代設計元素,用褲袢固定,余量可以自由設計,將褶量均勻分散成多個小褶,或向前折疊與素絹褲的搭片設計相呼應。
(二)北魏素絹褲造型的設計應用與創新
服裝造型可以劃分為輪廓與局部造型,細分之下每個局部造型都可以進行應用設計。為較好保留北魏時期服裝的造型特點,同時賦予其現代內涵,在對其中一個造型元素進行設計時,保留其他造型元素,并做相應調整。
1.?? 輪廓造型的直接使用
素絹褲的正面穿著效果類似于現代的裙褲,裙褲的外觀像裙子,卻有兩條褲管與襠部結構,是裙與褲的結合體,從背面效果看,似于現代的闊腿褲,輪廓略微呈“A”字型,符合現代人的著裝觀念,可以直接進行使用。采用同形異構與對比混合相結合的手法,改變材料、色彩,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例如采用牛仔、蕾絲面料等作為現代典型元素,與寬闊的傳統造型相結合,具有高反差的對比性。
2.?? 局部造型的再設計
局部造型涵括的內容較多,每個細節都值得深挖細掘成為設計點。素絹褲的搭片及系帶作為兩個主要的設計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現代設計觀念,使之成為設計亮點。
(1)?? 系帶的量感設計:系帶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上的重要元素,多具有功能性,若要賦予現代設計感,可從裝飾角度出發,采用量感擴張的手法,借助色彩的明暗變化,進行擴張及夸張表現,同時要考慮局部與整體的和諧性,輔以面料的量感加以協調。
(2)?? 搭片的加減設計:以加法的角度對搭片進行應用設計,可運用并置的方式,即按規律使用相同尺寸排列,增加搭片的體積感與重量感,同時可加入漸變的手法,結合面料材質的薄厚與色彩的深淺變化,增加視覺沖擊力。也可以從兩側增加,如圖12左右均系帶,保留素絹褲的襠部矩形插片,尺寸適當調整,搭配不同面料與配色,形成多樣的造型風格。以減法的角度進行應用設計,褲子的搭片纏繞覆蓋以遮蔽身體,是傳統著裝觀念的體現,將搭片面積減小露出腿部,再結合金屬暗扣等現代裝飾細節,走動起來腿部曲線若隱若現,形成著裝觀念上的反差。
結論
北魏素絹褲盡可能充分地使用整幅面料進行直線裁剪,褲身的矩形裁片中存在倍數關系,這種利用最小單位的倍數關系裁剪整幅面料的方式與秦代簡牘《制衣》中的文獻記載如出一轍,便于操作,具有包容性。通過前期設計,盡量節制地裁剪布料,體現了中國傳統“惜物”的造物觀,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功能需要。北魏素絹褲獨特的造型設計與現代流行的裙褲、闊腿褲相似,寬博舒適且具有設計感。
古代服飾文物十分珍貴,對其的保護與傳承也迫在眉睫。同時,此次對北魏素絹褲的造型結構研究引發了筆者對服裝設計應用的思考,在日后的設計實踐中,我們可以將北魏素絹褲的造型結構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弘揚傳統服飾文化,同時為現代設計注入新的精神力與生命力。
基金項目:“北京服裝學院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編號為:BIFTTD201804;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18ZD20)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麗.北大藏秦簡〈制衣〉釋文注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4(5):59-64.
[2]? 彭浩,張玲.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制衣〉的“裙”與“袴”[J].文物,2016(9):82.
[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6.
[4](戰國)子思.中國古典名著百部禮記·孝經·大學·中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100.
[5]? 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39.
[6]? 李默.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全彩珍藏版)3卷南北朝至唐朝[M].廣東: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687.
[7]? 林郁菲,吳繼輝,范莉.清代中后期女襖結構比例解析[J],絲綢,2019(5):73-78.
[8](英)修·昂納,約翰·弗萊明.吳介禎譯.世界藝術史第7版修訂本[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941.
[9]? 馬蘭.圖說美學耀世典藏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260.
[10]????? 王南.規矩方圓佛之居所: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構圖比例探析[J].建筑學報,2017(6):29-36.
[11]吳婧溪,邵新艷.清末民初典型褲裝結構研究[J].設計,2016(2):141-143.
[12]??? 周思施,趙明.布幅對漢文化圈傳統女裝造型的影響——以南宋墓葬出土漢族服裝為例[J].設計,2019,32(08):102-104.
[13]????? 張譯文,賀陽.苗族十字紋的造型方式研究與應用設計[J].設計,2018(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