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芳

摘要:反思目前服裝設計教學的二元式模式,提出“藝工融合”理念的核心在于“融合”,重點體現在對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上;借鑒設計學科的教學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服裝設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論述服裝設計思維的多學科基礎領域和思維方法;明確了服裝設計教學體系的核心是設計思維的培養,分析了服裝設計思維的多學科基礎架構與特征;服裝設計思維是多層級知識逐漸形成系統架構的過程,最終體現為一種學科界限消融的深層思維能力,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和創造性的特征。
關鍵詞:服裝設計;教學;藝工融合;設計思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131-03
Abstract:Rethink on the current dual mode of fashion design teaching,put forward that the core of the concept of"art work integration"is"integration",which is mainlyreflec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design thinking;Referring to the teaching research results of design discipline,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of fashion design were analyzed,and the multidisciplinary basic fields andthinking methods of fashion design thinking were discussed;The core of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system is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thinking,and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fra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shion design thinking are analyzed;Fashiondesign think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multi-level knowledge gradually form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and finally embodies a deep thinking ability of melting discipline boundarie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ystematicness,logicality and creativity.
Keywords:Fashion design teaching Arts and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Design thinking Talent training
一、服裝設計教育的二元化并行模式現狀
1920年代,德國包豪斯學校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的統一”的理念,開創了藝術教育加技術教育的設計教育兩元性模式。[1]服裝設計作為設計學科的一個分支,在很長的時間內受此影響,以藝術創作和工藝技術的二元并行方式開展人才培養。
在我國,二元并行教育模式首先體現在在專業目錄上,將服裝專業分為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兩個專業,分別歸屬于紡織科學與工程和設計學兩個一級學科。
其次,在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上,大部分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輸出為工藝技術、生產和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商貿及行業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主要目標是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開發方向的服裝設計師崗位。
第三,在課程體系上,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以工程技術為課程主線,輔以少量美術基礎和造型設計課程;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相反,以設計(主要是視覺設計)為核心的藝術創作課程占較大比例,工藝技術類課程是輔助性課程。
這種并行式的二元教育模式執行至今,雖然培養了大批服裝設計人才,但也出現了很多弊端。在行政上,由于一級學科歸屬不同,一些院校不得不將本該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兩個專業人為分開,由于教學主體的分化,導致專業之間不但不求同,反而求異,無法融合;在科研上,研究方向彼此脫節,成果無法互相引導、啟發、支撐和利用,分別出現了技術源頭或市場輸出的軟肋,導致行業無法最大化地利用院校的成果;在教學上,由于各自都存在單維導向的問題,學生受到的教育并不全面,很難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實質上,這種并行式的二元模式是一元的、片段的,背離了協同、融合的時代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十年來,對于“藝工融合”的反思和呼吁獲得了服裝教育領域的認同和重視,一些學校和學者提出應注重“‘藝工文技融合”[2]、“藝工融合、理實一體”[3],然而與其他專業和學科在教育體系上的研究相比,服裝設計專業仍然存在主導方向不明確的問題,課程體系普遍傳襲舊制,改革較少,注重視覺與情感的美術教學,較為注重工藝技巧知識,而未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有意的訓練和培養。
二、服裝設計教育應以設計思維培養作為核心導向
實際上,在設計學研究中,以設計思維為核心能力的理念早在上世紀就已獲得了廣泛認同。意大利設計大師Marco Zanuso認為“過去,設計活動一向被看成是藝術與技術、文化與生產、經驗表現與實踐探索等兩方面的平衡發展,現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有必要突破了。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設計需要與巨大的不斷變化的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支持。除了創造能力之外,設計師必須有一種特殊的能力來把這些不同因素和知識加以綜合”。有學者提出,藝術家、工匠與設計師的智能結構在情感、技術和思維這三個維度有不同偏重,藝術家偏重情感維度,工匠偏重技術維度,而設計師以思維力為核心能力。[1]
進入21世紀后,設計教育領域對設計學科的邊界、內涵、路徑和導向逐漸明確,越發認識到培養學生設計思維的重要性。人們意識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學涉及的問題越來越復雜,依靠單一領域的知識就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專業領域的邊界不斷消解。設計不僅僅體現為“造物”過程中的審美表達、思想創新和技術善用,而更多地體現為“整合”,即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多元思維之間的交叉融合。
對于服裝設計專業學習來說也是如此,現今服裝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原因不再僅僅是外觀新穎、美觀或時尚,人因效應、市場反應機制、社會熱點效應、時代心理變遷、族群文化等都成為產品必不可少的屬性。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其研究對象是人,表現形式是物,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物既受制于自然條件,又受限于生產水平,因此更加呈現出多元維度的特點。
同時,在服裝專業領域,技術與觀念的更新速度、幅度與頻率高于其它設計專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的技術、知識、成果、理念不斷涌現。如果以以往的教學模式和體系開展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勢必造成教學與市場需求變化的脫節。學生知其一,不知其二,對不斷涌現的新材料、新技術、新理念、新形式應接不暇,產生混亂感和無力感。事實上,近年來一些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中,確實通過不同課程性質的課時結構、通識教育課程和教學方式改革,增加了市場營銷、人體功效學、地區特色服裝工藝等各種類型的課程,但僅以羅列疊加的形式開設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師生普遍感覺課程彼此連接不足,又多而雜,都沒有學精。
因此,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以系統論、方法論、邏輯性、發展觀的觀念去學習,才能勝任現代人才的需求。“成功的設計作品有很多內在要素,諸如結構嚴謹、造型簡潔、視覺中心突出,充分發揮了材料的特征,符合人機工程學、細節處理精到、便于潔凈、安全、可靠等等。這些要素是點,設計思維的過程是線。有機地把這些要素連結起來,便是一個成功的設計。”[4]——在教學中,應當培養思維能力和思考習慣,傳授系統化方法,培養對設計內在邏輯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蜻蜓點水式的知識教學,這樣才能引發學生把握專業本質,提高核心創造能力,創造出能夠體現設計分量與價值的作品。
三、服裝設計思維的多領域基礎思維培養
服裝設計是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服裝產品的設計思維絕不僅僅是單方面、單層級的,而是多層級知識逐漸形成系統架構的過程,最終體現的是一種學科界限消融的深層思維能力。因此,設計思維是在多領域的基礎思維基礎上逐漸培養和形成的。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應以設計思維為核心目標,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以分層分級的方法,公共課程、選修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培養訓練基礎思維。在專業核心課的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上,則應注重多元性、綜合性的思維訓練和系統方法實踐。
將服裝設計思維包含的基礎思維按照相關學科領域拆解開來,主要包含以下組成部分:
1.??? 藝術思維
藝術的屬性是服裝產品的重要屬性,在傳統的院校教學中最受重視。從服裝的創作靈感、材料選用、色彩設計與搭配、廓形結構設計,到最終的陳列與店鋪氛圍設計,都離不開藝術審美的主導作用。藝術思維的特點是直覺的、情感的,但藝術也具有深層邏輯,藝術與科學技術毫不矛盾,“科學與藝術的目的是相同的,方法也是相通的。”[5]兩者是創造服裝設計產品兩個有機結合的要素。藝術思維的教學應當注重方法,注重與科學結合的思維鋪墊,不能孤立地學習藝術,以美術性質的設計課程作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方式更存在著較大的隱患。
藝術思維不同于設計技巧,藝術思維是不斷積淀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應當從設計基礎課開始,在每一門課程中持續引導他們關注世界和生命,關注思想和事理,不停地觀察外部世界、探求精神領域,不停地摸索各種表達方式,通過素材和經驗積累實現自我突破。服裝設計藝術思維的觀念表達是發散的、個性的、實驗的,專業教師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基礎階段還是專業核心課程階段,都不應當以自己的標準去干涉學生的個性表達,而要以鼓勵、引導為己任,鼓勵學生表達自我觀念,激發學生以個體思考為本尋找“原創”的可能性,在自我追尋的歷程中發現自我的價值。[7]
2.??? 工程思維
大多數服裝設計作品是產品,面臨個體生產或工業生產的問題。因此,以系統的、工程性的產品視角去思考和學習服裝設計才是健康的、可發展的,服裝產業也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傳統上認為工程思維限制藝術思維,實際上以往出現的限制現象是技術層面消極應對變化的結果,其本質是要創新思維服從現實。而積極的工程思維是解決藝術創新思維的技術要求,幫助設計師更快更好地實現藝術創造。兩者應以支撐和配合的觀念彼此支撐,以藝術思維提出的創新點作為工程技術發展進步的動力,否則如果失去源頭的需求,工程技術將失去服務對象。
工程思維不僅僅是工藝技術知識,僅是單純加入幾門工藝課程無法對學生的工程思維產生太大幫助。工程思維表現為將服裝產品開發看做系統性的多元學科相繼接力、彼此融合銜接、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首先,就課程體系來說,應圍繞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緊密地計劃課程體系的整體結構,合理設置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各門課程在層次進階、先后順序上有序展開,在內容上彼此緊密無缺地銜接。其次,每門課程在教學的時候,應具有系統的意識,將課程置于整個教育體系內,專業基礎課程教師要熟知后續課程的內容,做好鋪墊;專業核心課程教師要掌握學生的知識和水平狀況,引導學生創新地運用基礎知識,形成良好的知識預告與回爐循環系統,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三,在課程的作業訓練中,以系統的觀念引導學生全面考慮服裝設計作品的原創性、工藝技術的可行性和可優化性、審美價值、商業價值等,使學生對服裝產品的復合屬性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3.??? 科學思維
科學的發展對藝術思維和工程思維都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科學是一切學科發展的催動器,藝術創造離不了科學開拓的想像空間,工程技術從科學發展成果中直接受益。因此,每一門課程都應引導學生時刻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例如目前在設計領域,感性工學、大數據技術、數字化色彩、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展示技術等應用方興未艾,無視這個課題將造成與社會和時代的明顯脫節。
科學思維在每一門課程中都應有所體現,這對任課教師是一項挑戰,教師應關注和適當掌握本課程領域的科技發展狀況,在教學中設置相應的模塊,鼓勵學生在設計中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以感性工學為例,在高階的服裝設計課程中,可設置相應的教學模塊,安排學生學習和練習采用理性的設計方法對人們的感性信息進行量化,再轉化為細部設計要素的方法。這樣的教學內容改革將使學生對設計方法產生全新的認識,對他們的學習大有裨益。
4.??? 商業思維
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服裝教育系統中,以商業思維為導向的市場營銷和品牌運營是服裝設計學的重要方向。商業價值是服裝作品的現實價值和服裝商品的終端價值,商業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尊重開發流程的系統設計方法和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用戶設計方法。而在我國,服裝專業學習往往忽視商業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采用直覺設計方法,[6]以個人訴求代替市場需求。雖然作為視覺美感訓練的一種途徑,采用這種方法有一定的效率,然而全部采用直覺設計方法開展教學,勢必造成學生就業后的不適應,將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再學習和思維重建。
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作品往往是個人手工做的“單品”,但不應成為無法落地量產、沒有市場意識的“孤品”,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產品意識。[7]因此,在服裝設計課程體系中,無論是設計思想的引導,還是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標準,都應適當加入量產化、商品流通性、商業價值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一定的思維習慣。
5.??? 人文思維和社會思維
人文、社會和科學是服裝設計創意的源頭,為服裝設計作品提供豐富的靈感、多樣的設計內容和渾厚的文化感染力。忽視人文與社會科學理念,服裝設計作品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現象,造成追風、抄襲、缺乏個性與創新的現象,設計作品也很容易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人文和社會觀念能夠培養服裝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使他們具備一定發展觀。因此,應當在服裝設計教學體系中加大人文社會課程的比例,重視人文社會內容的學習、思考和凝練過程,增加文化積淀的厚度,引導學生以思辨和凝練的形式進行創作,厚積而薄發。
四、服裝設計思維綜合訓練的復合特征
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習和多邊思維訓練為設計思維奠定基礎。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思維綜合訓練和實踐中,藝術與科學為設計提供創造性,工程思維與商業體系為設計提供邏輯性,人文與社會素養構建了設計思維的系統性。創造性、邏輯性和系統性是設計思維諸多方法中最值得重視的共同特征。
1.??? 系統性
服裝產品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專業核心課程的每一項綜合訓練作業中,都應注重服裝設計思維的系統性,應以人因理論為基礎,對人的感官偏好、靜態與動態機能、人與環境、人與服裝的相互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培養學生養成對紡織科技和服裝生產的水平、服裝產品的定位、銷售運營手段、消費者心理評價等進行系統性考慮和評估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面向實際需求的系統思考能力。
2.??? 邏輯性
邏輯思維能力是將各種思維要素有機、合理地聯結和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種由此及彼的合理聯想和拓展能力。在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設計靈感的捕捉與提煉、思維拓展與轉換,以及從靈感到設計方案的轉化過程,是以邏輯的方式有機組織和聯系在一起的。設計的邏輯思維不應停留在淺表層面,浮于表面的簡單邏輯關系對設計的創造性來說是致命的。相反,設計邏輯是深層的、內在的,其規律性、連接性和推理關系往往隱蔽、深刻、微妙,具有較高的難度,然而一旦把握,就將使學生對設計規律的理解有明顯的上升。實際上,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確實體現出了較強的學習進步能力,其設計作品也更加富有內涵和章法,表達清晰,重點突出,表現出更好的創造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服裝設計的綜合性訓練中,教師應格外注意學生對深層邏輯的思考、把握和表達能力。
3.??? 創造性
設計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設計思維應當以創造性作為核心價值,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世界、審視內心,以新穎的方法創造性地表達、創作和設計。創造性以“已有”的事物為基礎,創造出“尚無”的事物,因此,學生既應對盡可能地對已有的全學科知識體系有所了解,又有能力在此基礎上,以新的方式使用這些知識,以創造性體現設計價值。
對學生設計思維的重視和培養對整個服裝設計的教學體系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變革和挑戰。傳統教學體系輸出的是具有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服裝設計人才,各門課程是散點式、拼湊式的,而設計思維是各個領域體系化、方法化、理論化的協同一體,對教學的各個組織層面來說都需要重新評估教學輸出目標,調整課程體系和內容,重新建立評估方法。對于任課教師來說,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巧,還要形成理論和方法;不僅要掌握本課程領域的內容,還是對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涉獵,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點和評價標準都要圍繞設計思維這一核心進行調整。
結論
近年來隨著服裝專業的學科發展,“藝工融合”的教育理念逐漸受到廣泛認同。在這個理念中,核心不應是“藝工”,而是“融合”,即在教學實踐的重點不應并行式地設置藝、工兩方面的課程,而是注重多領域、多學科的一體化教學,“融合”點集中表現在對設計思維的重視和培養上。設計思維是一種跨學科的整合、創造、計劃和實施能力,是由藝術思維、工程思維、科學思維、商業思維、人文思維和社會思維等多層級基礎思維逐漸構建起來的深層次思維能力,主要體現為系統性、邏輯性和創造性。只有以培養思維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導向,才能賦予學生真正適應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基金項目:2019年廣東省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藝工融合教育理念下服裝設計課程群工學思維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JJG20191216。
參考文獻
[1]朱孝岳.設計教育兩元性模式質疑[J]. 裝飾,1997(06):6-8.
[2]?? 梁惠娥,崔榮榮.服裝設計理論教學中的“藝工文技”結合[J]. 紡織服裝教育,2012,27(05):446-449.
[3]?? 王建華“. 藝工融合、理實一體”的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對策探究[J]. 高教論壇,2017(01):92-94.
[4]柳冠中.科學×藝術的時代[J]. 裝飾,1993(04):14-16.
[5]周曙華,熊興福.設計思維的兩重性[J]. 包裝工程,2005(06):217-219.
[6]?? 王焱,柳冠中.評析四種不同的設計方法論[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02):71-74.
[7]?? 陶音,高翔,蕭穎嫻,劉芳,張冬,徐燚,張倩雅,朱鏗樺.中國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J]. 裝飾,2013(0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