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浩



摘要:探究活力系統模型對社會創新設計的指導意義并分析活力系統模型下影響社會創新設計活力的因素,提出對于社會創新設計思考。通過闡述和利用活力系統模型的具體指導內涵和內在發展路徑,對不同類型的案例進行梳理歸納和分析,總結出活力系統模型對社會創新設計的指導意義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活力系統模型可以為社會創新設計的組織者指出了方向與路徑,也為今后社會創新設計活力的判斷和可持續性提供了依據和參考思路。
關鍵詞:社會創新設計;活力系統模型;可持續性;創新設計;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0)10-0152-03
Abstract:To explor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dynamic system model for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in?uencing the dynamic of socialinnovation design under the dynamic system model.by elaborating and utilizing the speci?c guiding connotation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dynamic system model,the autho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different types of cases,summarized the guiding signi?cance of the dynamic system model to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the dynamic system model can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and path for the organizer of social innovative design,and provide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judg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dynamic of social innovative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Dynamic system model Sustainability Innovative design Design research
引言
目前關于社會創新設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IDEO公司提出的,關于了為了社會而創新的設計,其強調的是設計的公益屬性,另一種是由Ezio Manzini提出的一切引導人們朝著可持續的目標進行的活動,本文討論的是后者。國外學者Armstrong等人強調了需要研究社會創新設計如何“輕松地擁抱風險”,同時“保持問責和管理風險”。[1]在描述社會創新項目的未來時,Murray,Caulier-Grice和Mulgan將風險描述為社會創新的一個必要但又具有挑戰性的方面,需要通過與合作伙伴共享和以合理的可靠性為目標來管理,不然可能會造成大眾參與度低下,專業設計與大眾設計互斥性的問題,以及效率問題和效益問題導致組織的生存問題等。
活力系統模型是由著名的管理學家StaVord Bill于1950年創立,其創立之初是從組織如何應對組織所處環境及其內在狀態變化的角度來指導組織模型的設計與改造。所以基于此,本文力圖用活力系統模型分析設計的變化及社會創新設計的不同類型,探究其可持續性,嘗試讓更多的人更好地理解社會創新設計的內容和形式。
一、社會創新設計與活力系統模型
(一)社會創新設計概念
1971年維克多·帕帕納克出版了《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首次提出了設計師的對于社會的責任,提出了對于設計的批判并且強調了工業社會設計師的種種不符合環境持續發展的行為,從此“可持續”的概念就深深印在了設計的領域里,從反對無節制的消費和無視環境問題到如今更關注將現有可用的資源的重組,人選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越來越大,2015年,聯合國發布了17項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是在幫助人們朝著更好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社會創新設計正是基于此來背景而產生,筆者認為,從“設計”的屬性來看,“社會創新設計”體現了其可持續的核心,同時“社會創新設計”也是“設計”的終極目標,強調構建一個可持續型的高度連接性的世界。設計活動之于社會創新是相互的,設計在社會創新語境下進行創新,社會創新需要設計的創造性推進。[2]意大利社會創新學家埃佐·曼奇尼認為社會創新是專業設計為了激活、維持和引導社會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所能實施的一切活動。[3]社會創新設計打破了人們之間的界限,給大眾更多的話語權,將問題相關的人群創造性的連接起來,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一種創新的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也是構建未來社會的一種方式。社會創新設計強調的是變革與互通,所以與社會創新相關的設計項目往往支持那些長期基于社會責任的從設計傳統中延續出來的具有潛在的大規模社會變革的可能性項目,其與強調以盈利或效率為重點的創新不同,與其相結合的設計項目也可能尋求潛在的破壞性替代方案,致力于將社會關系、可持續性和社區知識置于抽象的資本主義收益和利潤之上。這可以包括“與利益相關者建立長期關系,以創建網絡,從而產生設計機會的過程而不是重新設計現有的產品或服務。”[4]社會創新設計不同于工業革命階段衍生出來的設計的地方在于其強調的是個人和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群體必須發揮作用,個人、家庭和社區都必須積極地以協作方式參與其中。
(二)活力系統模型
活力系統模型基本理論的核心就是關注組織如何應對環境的動態的各種不確定的變化,進而如何產生有效的反應,達成“多樣性平衡”。其中“活力”意味著組織在應對環境的變化通過自己的對抗或者適應保持動態平衡。[5]Stafford Beer認為,任何一個有活力有效率的組織,在結構上必須具有兩大層次的系統,一是基層運作系統,二是上層管理系統,其有五個子系統分別對應戰略革新、學習、運營管理、內外協調和資源交互能力維度組成的五個維度的動態能力。后有學者基于此,提出了組織要想在復雜動態的環境保持活力各維度間的關系與發展路徑,如圖1所示。在發展過程中,戰略革新能力承當動態能力活力系統的最關鍵環節,是整個活力系統能夠在更高一層級的系統中凸顯作用的核心。組織的決策過程需要從不斷變革的環境出發,將組織內業務運作與執行的信息和組織所處全局環境的新知識、新經驗有機融合,這樣才成為使組織與不確定性環境達成多樣性均衡,進而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動態能力活力系統這一內在關系和發展路徑,也將為組織在思考如何提升整體動態能力的過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鑒[6]。
二、社會創新設計案例的活力系統模型分析
管理學者和企業關注該模型下的企業的經濟上的活力和效率,在社會創新設計領域關注的實施組織的活力則更多地體現在不同的協同者的配合下,設計發揮的作用以及組織之間穩定性和“破壞力”。在傳統的設計領域,設計師在一個組織或者企業中,扮演的往往是充當第一生產力的基層系統,僅僅需要關注的產品本身,不需要考慮資源的優化與調配。這是很久以來,以制造為基礎的產業范式將產品設計的邊界限制在以產品計劃與設計部門的管理為主要職能的“設計管理”層級上了。[7] 而在社會創新設計的領域,設計的角色和作用發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基層運作系統,設計也相應的從“生產者”變成一個“活動家”,設計同時需具備“生產能力”、“協調能力”與“運營能力”。這是一種融合的趨勢,設計從邊緣轉移到核心,并別致力于可持續的能力發展,也是社會創新設計區別于商業設計的地方。如圖2所示。這種趨勢在社會創新設計中尤其明顯,也是證明了社會創新領域是設計的沃土,設計的價值和意義及未來的項目更多將會通過社會創新項目來傳遞。下面將根據設計在社會創新中發揮的作用做具體的社會創新設計的分類。
從國內外的實踐案例來看,筆者嘗試將社會創新活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高校專業設計引導的社會創新設計,第二種是企業引導的社會創新設計,第三種是民眾草根組織自發組織的社會創新設計,這三種類型既是發展類型也可能是不同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存在階段性交叉的現象。如圖3是一些筆者針對不同的社會創新設計收集得一些例子。活力系統模型下組織動態能力的內在發展路徑我們可知,組織內部的活力受運營管理能力,內外協調能力,資源交互能力,戰略革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五個維度的能力的影響。
第一種是專業設計(高校)引導的社會創新設計,主要是由高校或者其聯合企業發掘引導的社會創新設計項目,其旨在通過一些活動,發起一些設計挑戰,通過提供工具包和技能的方式來嘗試與參與者一起解決一些社區問題或者其他更大的社會問題,參與者可能是不同領域的人員,這種情況下,設計專業的人作為項目運營的主導,提供愿景,通過一些具體的問題和定義挑戰將參與者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行社會創新設計。從活力系統模型來看,由于其發生在比較小的社群內,相對來說,但是其組成的結構較為單一,彈性比較大,內部可以建立的聯系性更強,內部協調能力較強,可以在信息交流上更為有效,在應對外部的變化上反應更快,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同時,由于其相對封閉,且非常受控于資金的來源問題,應對風險能力就比較弱,資源交互能力較弱,因此其戰略的革新能力也會受到很大的牽制。但是這種小型的社會創新活動,更多的具有公益和教育的性質,承擔著不可持續的風險,缺少對應外部信息的即使收集的組織能力和反饋能力,其設計方法,包括如何感知環境和對行為的詮釋中,都受到短期主義的影響,不具備宏觀的整體的戰略導致其結果往往會顯得比較活力持久性不夠,缺乏對設計實踐、平等主義價值觀和對潛力文化敏感的導向和討論。
第二種是專業設計(企業)引導的社會創新設計,主要是由企業牽引,嘗試將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可持續理念落地,建立起創新的經濟模式和組織模式,從一開始就啟動協作的設計,從愿景出發,拉動潛在的參與者,從而達到公益或者商業,甚至可以是共益的目的。目前從事社會創新的共益企業也越來越多,這是一種新型的用商業的手段企圖最大化地引導大家參與到社會改變里的一種經濟形態,筆者認為這也是未來社會創新在商業領域的一種全新的形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捐助和慈善的階段,而是需要去做與專業技能匹配的事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創新社會的合作模型。例如出現于英國的“關愛圈“,它是由設計公司Participle發起的,創造了一個有能力也愿意互相幫助、互相照料的同伴“圈”,在這樣的一個模式下,對關愛圈設想認同的公共和個體參與者、當地社團、志愿者,以及老人們,從自身不同的立場,投身于這個圈中。[6]從活力系統模型來看,這樣的社會創新項目因為牽扯到多方合作者,在運營層面上往往是公私合營,在具體的操作實施上又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合作者,因此本身具有較強的組織活力,同時也需要較強戰略變革能力以及融入到更大的公共服務生態系統中的遠見。同時也由于其利益相關方之多,容易造成較差的協調能力,例如在關愛圈的例子中,部分城市組織機構在失去一些擴大基金的來源之后就停止了服務。
第三種是自發組織形成的社會創新設計,其協同組織主要是由大眾根據自身需求,自發的建立聯系,為了達到某一目的逐漸形成系統的有規律的活動,嘗試用合作或者共同運營的方式來建立一種有利于經濟,文化和人文的活動,在這些創新中有部分是純粹的公益性質的,另外,有一部分可以讓社會利益和商業利益得以實現。這種自發性的社會創新設計更具有本土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內部連接強度緊密,由于其自發性,有共同遵循的目標和愿景,內部活力較強,具有高度的積極性,因此往往具有較強的內外協調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例如,中國柳州愛農會,是由柳州市區附近的農民與柳州市民共同創立的民間機構,其成立之初是基于柳州普通市民無法購買到安全無添加的食物,而市區附近的農村確保持了傳統的農耕但銷售不出去的現狀,導致了市民和農民無意中將社區支持農業與社會企業聯系到了一起,大獲成功,并形成了穩固的關系,其目前依然保持著保守的發展模式,依據城市定購的需求來決定參與的農民的數量,并依此在柳州開了一家土生良品飯店。其帶了具有活力的創新的經濟模式,不同于普通的商業創新,也不是技術創新,而是一個社會結果優于經濟結果的罕見非政府組織(NGO)。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發組織形成的社會創新設計,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資源交互能力,因為具有很大的戰略革新能力,能夠更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造成的威脅,但是這種自發性的社會創新設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具有地域性,設計師需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去吸收學習和探討其活動偶然性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從而更好地復制和增強擴大其的影響力,其需要在更大的網絡中與其他組織活動保持互動連接同時不丟失其本身的地域性的資源交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