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燕 高彩霞
【摘 要】目的:通過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對手足口病(HFMD)患兒進行疾病護理并研究應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例180例。結果:針對每個患兒制定的個性化護理措施有助于患兒更好的恢復。結論:開展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對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具有重要幫助,值得推廣
【關鍵詞】個性化護理 手足口病 患兒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所致的兒童期急性傳染病,其中感染率、致病率最高的是柯薩奇病毒 A16 型(CoxA16)和腸道病毒 71 型(EV71)[1-2]。常見于 5 歲以下兒童,此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粘膜皰疹或潰瘍為特征性表現,大多預后良好。夏、秋季為本病高發季節。主要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口、糞-口、飛沫等途徑傳播[3]。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至今沒有特異性預防方法[4]。根據數據統計,2008 年 5 月至 2011 年 12 月期間,全國共上報發病例數為 500 多萬例,死亡 1870 例;其中重癥 HFMD 死亡率占統計數據總發病人數的 93.8%[5],成為丙類傳染病中發病數及死亡數第一位的病種[6]。我們現針對部分患兒開展個性化護理,預后效果較令人滿意,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9年 5 ~7 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180例,其中男110例,女70例,分為實驗組90例,對照組90例,年齡 1~7歲,平均(3.24±0.75)歲,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進行兩組患兒對照比較,差異比較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清淡飲食、穿棉質衣物,囑患兒家屬勿讓患兒抓破皮膚、注意手衛生及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等。
1.2.2 干預組實施護理措施前組織護理專家及護理骨干針對不同患兒進行護理措施的選擇及細化,根據以往的護理總結經驗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對于幼兒最重要的是消除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的恐懼心理,利用玩具,制定特定的病房環境及熟悉的陪護人員(父或母)進行心理安撫,最終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②飲食護理,對陪護人員進行飲食健康指導,飲食結構根據患兒特點制定以及餐具專人使用。③培養患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向患兒及陪護人員講解良好的衛生習慣對于本病的重要性,尤其關于“手衛生”的健康宣教及口腔護理,利用寓教于樂的形式讓患兒自覺接受,如動畫、圖片等。④皮膚護理,告知陪護人員患兒皮膚不可使用沐浴露、肥皂等,也不可揉搓皮膚上的皰疹,盡量選用純棉衣服和毛巾,定期為患兒修剪指甲,以免其抓破皰疹而引起感染。⑤體溫護理。對患兒的體溫進行密切監測,每隔1個小時測量一次,及時為患兒擦拭汗液,更換掉潮濕的衣服,可通過酒精擦拭、冷敷等方式來降溫,鼓勵患兒多飲溫水[3]。
1.3觀察指標
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水皰結痂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患兒各項指標恢復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率較高,且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廣,因此在其臨床護理中,要做好消毒、隔離處理,以預防病毒傳播[7]。觀察生命體征,皮疹的部位,數量,口腔皰疹。交代家屬不要讓患兒抓破皮膚,清淡飲食,注意手衛生,穿棉質衣物其中個性化護理主要是依據手足口病特點、患兒的實際病情,從環境干預、降溫護理、飲食及口腔護理幾個方面著手,為患兒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而健康教育可幫助家長更好的掌握疾病知識與健康知識,可提升家長與患兒對臨床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有助于病情康復。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均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對患兒特點的護理措施更有利于患兒恢復。綜上,開展個性化護理、健康教育對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具有重要幫助,值得推廣。我們主要觀察生命體征,皮疹的部位,數量,口腔皰疹。交代家屬不要讓患兒抓破皮膚,清淡飲食,注意手衛生,穿棉質衣物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對照組的患者情況較實驗組相比,對照組患者病情有更加明顯的改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柯江維,陳強,段榮,等.EV71 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患兒免疫狀態變化的研究.實驗與檢驗醫學,2014,32(1):5-7,40.
張慧娟,朱汝南,錢淵,等.2008至2009年北京地區分離的腸道病毒71 型全基因組序列分析.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1):23-30.
蔡韻,申惠國,李治俊,等.2011年上海地區輕、重癥手足口病患者腸道病毒71型分離株VP 1、VP4區的基因特征分析.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12-18.
周鳳玲,談臺灣長庚紀念醫院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248-2479.
易利純,尹忠元,段伯平等.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護理模式在兒科病房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3,11(下旬刊):84-85.
蔡韻,申惠國,李治俊,等.2011年上海地區輕、重癥手足口病患者腸道病毒71型分離株VP 1、VP4區的基因特征分析.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12-18.
葉建峰,史莉娟,徐惠娟,“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7(2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