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高瞻 王建容
【摘 要】目的:分析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方法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就診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8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n=92)與實驗組(n=92),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而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對比兩者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比對照組的患者高,P<0.05,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結論:循證護理能有有效的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增加搶救的成功率,在臨床上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循證護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目前危及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就是心肌梗死,而導致心肌梗死患者直接死亡的原因就是心力衰竭[1]。循證護理將有價值并且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包含了三個要素,第一,利用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第二,要求護理人員有一定的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第三,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與價值觀和患者的愿望相結合,是循證醫學與循證保健中不可缺少的環節[2]。本院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循證護理,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患者基本資料情況
將本院從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入院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8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每組有92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共54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齡在43歲到87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5.4±9.3)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共57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齡在39歲到84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1.6±10.2)歲,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等數據,結果都不具備差異性,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
實驗組:試驗組患者采取循證護理模式。(1)對患者采用疼痛護理。患者出現心前區疼痛時,護理人員可適當的給予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如持續疼痛,硝酸甘油不能有效緩解,可以給予患者肌肉注射嗎啡。(二)患者的飲食與休息。患者在心衰期間不能下床走動,要做到一直臥床休息,同時保持病房內的安靜。當患者心衰有所緩解并且情緒穩定后,可以知道患者在床上進行適當的活動,病情穩定一周時,可以根據患者的狀況在床邊進行活動,患者一旦出現不適應立即終止活動。(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經常會有恐懼、焦慮緊張的情緒產生,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應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耐心地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安慰患者的情感,從而消除患者這種負面情緒。另外護理人員在進行臨床操作時,動作應輕柔熟練,盡量降低給患者帶來疼痛或不適感,患者要避免情緒波動,保持心情平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通過問卷形式調查。護理滿意度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1.4 統計學
用SPSS22.0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x2)校驗;計量資料用(t)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3 討論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心肌梗死常見的癥狀有胸骨后疼痛,常見的病因有過勞、激動、暴飲暴食、便秘、吸煙、大量飲酒等[3]。
此次試驗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與護理滿意度相比較,循證護理的實驗組搶救成功率為94.56%,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只有81.52%;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8.91%,對照組只有88.04%。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能夠提高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大大增加例如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在臨床上有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王芝平.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0,37(02):219-220.
張思寧,李艷.觀察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價值[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1):58.
王雅娟.循證護理應用于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0):109-110.
蔡霞.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15):122-123.
康淑榮.循證護理用于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7):245-246.
王秋玲,劉其可,等.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0):226-227.
楊敏,張興菊.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5,24(1):146.
楊丹,李琤.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現代醫生,2015,9(2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