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蒙成
教育治理雖受到廣泛關注已有十多年,但不論是對教育治理理論的概念與觀點,還是對我國教育治理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尤其是從何處入手、沿循怎樣的路徑來夯實我國教育治理包括職業教育治理的實踐進程,更是關涉教育治理改革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問題,需要深刻反思與科學籌劃。
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跨界特征,但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下,作為重要利益相關方的企業基本被排除在職業教育管理之外,職業院校事實上關門辦學、自說自話,這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瓶頸。在工業4.0時代,工作的性質、內容、形式、工具、價值等均已發生深刻變化,工作的知識性與自主性凸顯,對職業教育管理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基于此,職業教育從“管理”走向“治理”、從封閉走向“共治”,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共治是構建職業教育治理體制的要義。
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基點是職業院校,而職業院校組織結構的革新則是“共治”理念在職業院校中落地生根的關鍵保障。組織是能夠發揮特定功能的正式社會機構,其使命、資源、結構、運行機制等均具有制度化特征。一方面,我國職業院校內部結構層級分明,各項工作的規章制度剛性有余而靈活性不足,限制了管理者個人的創造性與積極性,普通教師參與學校或院系管理的程度尤其不足;不同領域的工作相互隔離,缺少整合協同。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閉合運行,與企業、社會公眾等較為疏離。當下職業院校的辦學環境正在發生巨變,職業院校的使命和任務也在經歷實質性改變,其組織結構必須進行適應性變革,具體來說:一是增設新的管理部門或層級。例如,為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學校董事會或理事會、產業學院等;為暢通廣大教師參與管理的渠道,建立具有實質功能的、常態化的教師(教授)委員會;為適應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需要,在學院或系之上建立跨學院的專業群工作部;等等。二是強化校企合作處、招生就業處等部門的開放性,密切職業院校與外部的聯系。三是完善機構、健全職能,增加廣大普通教師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機會。組織結構變革的具體策略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須明確其基本理念是共治、善治,基本取向是多元協同,如此方能構建有效的治理體制。
構建現代化的職業教育治理體制,其一,強化理論研究,形塑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正確理念。我國職業院校長期固守倒金字塔形結構,權力高度集中于管理部門,院校領導尤其掌握了主要的權力資源。與此相反,一線教師、普通的管理人員、學生、合作企業等利益攸關方參與學校管理的通道狹窄,影響了其主體性和積極性的發揮。為此,職業院校的權力配置應努力走向分布式權力結構,使權力向底層擴散,向廣大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賦權增能,從而使學校的治理體制真正適應快速變化的辦學環境。其二,職業院校的主要領導應以身作則,在構建現代化學校治理體制中發揮帶頭和推進作用。向基層放權增能,意味著學校主要領導必須努力更新觀念,認同學校治理體制建設對于學校發展的基礎作用,同時努力提升自身修養和領導能力,這樣才能在學校治理體制建設中發揮積極的模范作用與推動作用。
學校章程的制定與嚴格落實是推進職業院校治理改革的突破點。參照治理理論的框架,并回顧、反思迄今為止職業院校治理改革的實踐進程,學校章程的制定、完善與落實是啟動和推進職業院校治理體制建設的起點。高校章程上承國家法律法規,下啟學校內部治理,是高校自主運行及規范內外各種權力行使的法律框架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的辦學治校總綱。高校章程與治理理論有著內在的關聯,章程是治理理論在高校管理實踐中的一種具體形式,而治理理論則為高校章程的制定提供科學的理念與原則。我國高校從2010年起紛紛制定學校章程,職業院校也不例外,但一些學校制定的章程與治理理論存在某些沖突,實際成效大打折扣。基于此,職業院校應持續不斷地修訂、完善、落實學校章程,依章辦學,從而推動學校治理體系現代化。同時,職業院校治理改革是一種外發型改革,當前理論界和行政管理部門應對此進行深度總結和反思,努力為職業院校的章程制定提供科學的、標準化的模板,并進行督促檢查,推動職業院校的章程提質增效。學校章程的完善與切實實施會為職業院校治理體制的變革提供強大驅動力,這也是構建現代化職業院校治理體制適切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