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霞
[摘要]新時代,“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構建線上線下師生互動融合式教育理念、打造“互聯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線上線下聯動交互式思政教育平臺等,實現“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作者簡介]肖彩霞(1979- ),女,湖南漣源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講師。(廣西 ?南寧 ?53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成立7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VSZ019)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0-0094-04
新時代,以互聯網為重要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發展態勢,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促使我們要進一步挖掘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優勢,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新,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理念融合:構建線上線下師生互動融合式教育理念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發展呈現迅猛態勢,“互聯網+”理念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要構建線上線下師生互動融合式教育理念,進一步強化師生溝通交流,實現師生雙方在思政課教學上的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1.深刻把握“互聯網+”時代理念,提高“互聯網+思政課”的教育水平。“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優化需要教師深度把握“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時代理念。當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方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課堂的需求,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開展教育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參與性。基于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和訪問的便捷性,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通過互聯網應用平臺進行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資源訪問,有助于提升學習的便利性和實效性。教師則可以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實現和學生的有效互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
深刻把握“互聯網+”時代理念,一是教師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二是教師要深刻認識“互聯網+”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帶來的若干挑戰。“互聯網+”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這提高了教學環境的復雜性,同時也削弱了教學的可控性。三是教師在“互聯網+思政教育”時代背景下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能夠把互聯網上的社會熱點話題、優勢資源及時轉變成思政教育的學習素材,把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案例、故事等方式制作成學習視頻。
2.積極融入現代教育關懷理念,實現“互聯網+思政課”的教育價值。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堅持“八個相統一”,直擊思政課的重點和難點,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標定航道。思政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其教育理念將會深深地影響到受教育客體也就是大學生的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線上平臺的思政課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多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強制學生按時按量完成,而忽略“教育關懷”,導致“互聯網+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教育價值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積極融入現代教育關懷理念,一是注重將思政教育理念深入到學生的思想,扎根到學生的心靈,并將現代教育關懷理念始終貫穿到教育教學載體內涵建設當中,打造一個學生互動網絡平臺,讓學生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暢所欲言,分享話題與快樂。二是在應用“互聯網+”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充分融合互聯網“用戶至上”的思維,從學生的視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3.充分借鑒互聯網“迭代思維”理念,提升“互聯網+思政課”的教育時效。互聯網“迭代思維”是互聯網產品開發中的一種典型的思維模式,它是以人和用戶為核心,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通過快速響應用戶的體驗和反饋,迅速對產品進行調整和優化,及時滿足和解決用戶提出的需求,以此往復,快速迭代,力求第一時間解決用戶提出的單點問題,最終通過眾多單點問題的解決,實現技術的微創新和產品質變。互聯網“迭代思維”告訴我們,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要充分借鑒互聯網“迭代思維”理念,從第一時間滿足學生需要出發,提升“互聯網+思政課”的教育時效性。
具體來說,一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甚至實時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掌握學生的需求變化,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注重對學生訴求的回應,第一時間解決學生提出的線上線下思政課小問題,守正創新地開展思政教育。二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更新換代,調整教學方法,整合和深化教學內容,全面提升課程內容的教育價值,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打造學生喜歡且終身受益的思政課程。
二、課程融合:打造“互聯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互聯網這樣的“硬核”力量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技術、新載體、新手段、新方式。
1.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打造多學科協同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娛樂的必備工具,學生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然而,在實現學習便利的同時,由于學習環境多變、思維方式泛化,導致課程與課程之間系統性知識構建效果被弱化,難以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難以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我們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打造多學科協同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
一是整合多學科優勢,利用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元素,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構建課程與課程之間思政教育系統性知識,形成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二是利用信息手段挖掘其他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包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形成育人合力,推動由單一的“思政課”育人向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轉變,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緊密結合,從而使大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有清醒的理論自信、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學的思維理念。
2.充分利用“互聯網+思政教育”海量資源,打造具有豐富教育內涵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互聯網所提供的海量資源,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得到極大拓展,信息呈現形式也從單一的文字描述形式變為視頻、動畫、PPT等多樣化形式。對于教師而言,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教育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于學生而言,靈活的學習方式、差異性的內容選擇,有助于培養充滿自信、勇于嘗試的個性。
一是在海量的互聯網資源中篩選出宣揚時代正能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資源。例如,在愛國主義課程中,制作“互聯網+”題材作品,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等,讓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二是借鑒優秀媒介資源,組織優秀團隊,開展“互聯網+思政課”的資源整合,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涵擴展和融入互聯網這個外延之中,發揮“互聯網+思政教育”“1+1>2”的功效。
3.充分運用多樣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移動互聯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互聯網+”時代為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多樣化技術手段,學生可借助網站平臺、手機App、AR/VR技術應用等進行快捷、高效的線上學習,這使得思政教育移動課堂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充分運用多樣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移動互聯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能夠極大地提升思政課教學的便捷性,促進先進信息技術與優質課程內涵的有效融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順勢而為,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為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提供技術支撐;充分運用多樣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內容因事而化,教學方式因時而進,教學載體因勢而新。
三、平臺融合:構建線上線下聯動交互式思政教育平臺
當前,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平臺載體建設勢頭正旺,但平臺缺乏整體統籌規劃,普遍存在“繁、雜、亂”三大問題。“繁”是大量重復內容建設,針對同一專題建設不同技術載體,然而對象重合、內容重復、活動重疊……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與混亂。“雜”指載體建設質量參差不齊,存在“虛鏈接”“僵尸網站”“圖片鏈接網站”等現象。“亂”是對思政教育平臺缺乏有效管理,且在多群多分組中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混亂。這樣的亂象既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也給教育教學的有序管理帶來挑戰。因此,需要通過平臺資源整合,構建線上線下聯動交互式思政教育平臺。
1.破解多元化信息帶來的多重挑戰,掌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平臺的領導權和主動權。互聯網極具開放性的特征,實現了人們跨區域、跨時空的交流。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思想,因此積極破解多元化信息帶來的多重挑戰,掌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平臺的領導權和主動權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趨利避害,積極轉變觀念,通過多種方式加強網絡思政教育,進一步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二是豐富網絡話語內容,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建設,使話語內容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緊貼學生生活,反映社會實際,將晦澀的專業性話語轉變為通俗的生活化語言,及時回應和關照現實,增強話語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契合度,提升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平臺話語內容的說服力。三是主動出擊,搶占網絡傳播平臺,建立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教育傳播語系,提供豐富的網絡意識形態理論學習資源,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般沁入學生思想,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2.借助主流網絡傳播平臺的熱度和流量,增強思政課線上線下平臺的教育吸引力。思政教育教學較為常用的信息化平臺有混合式網站、優慕課、專題App、微信、微博、QQ等,這為我們深入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載體、新手段,也對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教師投入的教學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利用好這些主流網絡傳播平臺的熱度和流量,增強思政課線上線下平臺的教育吸引力。
一是順勢而為,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話語和方式,借助主流網絡傳播平臺的熱度和流量,挖掘主流媒體的熱點事件、熱點問題,積極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遞正能量。二是聚焦并及時解讀學生關心的熱點事件和現實問題,善于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實際。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準確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困惑所在、期待所在,找準學生的“心結”,以小見大、借事說理、以理說事,讓有意義的內容有意思,讓有深度的理論有溫度。
3.打造課堂和網絡雙維傳播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師生互動融合式教學。互聯網為促進人們交流、實現信息暢通、達成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方式,特別是大量新興技術的出現,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使得互聯網業已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和標配。“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應重視課堂和網絡的雙重空間,打造課堂和網絡雙維傳播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師生互動式教學。
一是突破時空限制,拓寬思政教育空間。教師充分利用各類社交媒體軟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通過對熱點新聞事件的關注討論,發表有影響力的主流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思政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二是利用線上教學手段,整合優勢資源。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線上思政名師課堂直播、組織教學團隊制作線上專題課堂等方式,實現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規范性和權威性。三是靈活運用各類學習App,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利用學習強國、釘釘等App,組織學生進行簽到、討論、挑戰答題并給予積分獎勵,從而解決傳統思政課大班教學過程中無法有效統計和觀察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同時教師也能夠通過線上討論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
[參考文獻]
[1]王濤.“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7):132-134.
[2]蘇冠賢,蘇雄武,潘紅.“互聯網+”思路在應用型院校的創新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8(17):51-54.
[3]譚建平,呂幸星.關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132-134.
[4]張鵬妮.“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邏輯、機制及路徑[J].江蘇高教,2016(4):92-94.
[5]劉曉寧,趙蒙成.我國“互聯網+教育”研究的視域審視與發展取向——基于2015—2018年核心期刊文獻的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