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紀磊 何愛霞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中國扶貧網“人物·故事”專欄報道的22名已脫貧農民通過繼續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成功經驗,發現繼續教育主要分為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知識教育以及身心健康指導三個類型,可以通過提升貧困農民的技能、知識和健康人力資本阻斷農民能力、文化與健康貧困代際傳遞,打破收入貧困代際循環。因此,文章提出未來應注重革新繼續教育理念、協同繼續教育主體、擴延繼續教育內容、豐富繼續教育方式,以增加貧困農民人力資本存量,最終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
[關鍵詞]人力資本;繼續教育;貧困農民;貧困代際傳遞
[作者簡介]孫紀磊(1995- ),女,山東煙臺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讀碩士;何愛霞(1973- ),女,山東泰安人,曲阜師范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山東 ?曲阜 ?27316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9年教育學一般課題“繼續教育阻斷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機理與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KA190224,課題主持人:何愛霞)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0-0024-08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加快實現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①;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用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②。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研究越發受到學界的重視,但已有成果多聚焦基礎教育阻斷未成年人貧困代際傳遞研究,鮮有探討繼續教育對貧困成人尤其是農民群體貧困代際傳遞的阻斷問題。人力資本投資是打破貧困代際循環的關鍵方案,而最主要的人力投資形式是教育,因此,基于人力資本探究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理應成為學界的重要關注點。鑒于此,本研究從人力資本視角出發,以2017—2020年中國扶貧網“人物·故事”專欄的脫貧事跡和相關報道為資料來源,總結22名已脫貧農民通過繼續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成功經驗,借此厘清人力資本視角下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價值邏輯,以期探析具有較強針對性、可行性和創新性的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實現路徑。
一、理論基礎及立論依據
(一)人力資本與繼續教育
“人力資本”一詞萌芽于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生產要素思想,他將“技能”作為生產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并且強調教育和培訓會提高人的技能;亞當·斯密(Adam Smith)進一步揭示了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的生產性資本屬性,并指出教育和培訓是人們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一項投資。此后,針對人力資本的研究逐漸增加,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對人力資本的內涵做出了界定:舒爾茨主要從內容角度定義人力資本,提出勞動者所擁有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狀況和體力等是人力資本的主要構成要素,而對教育的長期投資是促進勞動者人力資本形成和提高的首要途徑;貝克爾(Becker)則從形成角度界定人力資本,認為人力資本是指對人力投資而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個體或家庭在教育水平、職業技能培訓、健康水平以及遷移等方面的投資而形成的資本。近年來,不少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人力資本問題,如李忠民在個體角度將人力資本視作個人先天所具有的以及后天所獲得的智力、知識、健康、技能狀況等因素的總和。綜合來看,盡管學界關于人力資本的概念定義尚未達成一致見解,但大都認可人力資本是存在于個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技能、知識和健康等資本要素之和,且教育和培訓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投資形式。由此可推斷,作為教育培訓關鍵構成部分的繼續教育,即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在增加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快速性和持續性作用。
(二)人力資本與農民貧困代際傳遞
“貧困代際傳遞”的概念是從社會學階層繼承和地位獲得的研究范式中發展而來的。1959年,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于《五個家庭:墨西哥貧困文化案例研究》一書中最早提出并界定了“貧困代際傳遞”概念。隨后,這一界定逐步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與采納。本研究亦借鑒此概念界定,將貧困代際傳遞定義為“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一種惡性遺傳鏈;也指在一定社區或階層范圍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代與代之間延續,使后代重復前代的貧困境遇”③。
當前國內外諸多研究均表明,提升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具有正向功能。例如,王大江、孫雯雯等認為,讓貧困家庭具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掌握“一技之長”,是保障貧困家庭脫貧、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辦法。杰里·貝曼(Jere Behrman)等指出,改善貧困家庭父母的學業成就和收入,可以減少其子女的貧困和不平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階段,我國所余貧困人口大多處于深度貧困地區,屬于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其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多存在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鏈。農民群體是我國貧困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農民貧困代際傳遞自然成為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問題。同樣,提高貧困農民的人力資本亦是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抓手。
二、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類型
在精準扶貧語境下,明晰繼續教育類型可以助力彌合貧困農民的人力資本“短板”,有效滿足貧困農民的脫貧需要。從中國扶貧網“人物·故事”專欄的脫貧事跡和相關報道可以歸納出,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繼續教育類型主要包括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知識教育和身心健康指導。部分貧困農民參與繼續教育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
(一)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是培養勞動者能夠從事某種職業的一種專門文化教育”④,在提高人力資本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從中國扶貧網所報道的22名貧困農民的脫貧事跡來看,在培訓內容層面,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劃分為農業技術培訓和非農技能培訓兩方面;在培訓方式層面,主要有政府培訓、企業內訓、他人指導、自學技能四種形式。政府培訓是指各地政府部門為提高貧困農民就業能力、收入水平等免費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包括請專業人員線下講解致富技術,把高水平的專家、行家請到線上脫貧攻堅夜校等“課堂”中。例如,李壹勝在村委會、獸醫站、土地所等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肉雞4批次,年出欄肉雞近7萬只,年純收入達3萬元,摘掉了“貧困帽”,換上了“致富帽”。企業內訓主要是在企業內部通過安排技術員駐村教學或組織貧困農民實地學習等方式幫助貧困農民掌握實用技能。例如,宋天德在接受企業上崗培訓過程中,一絲不茍地學習師傅們的操作,最終通過層層技術考核順利上崗就業,全家達成穩定脫貧。他人指導是指貧困農民在親朋好友、經營大戶、致富帶頭人等重要他人的技術指導下習得技術。例如,張進強積極向周圍村民請教養殖豆蟲的各種方法,最后成功養成豆蟲,全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自學技能主要是指貧困農民為擺脫貧困代際傳遞而通過看書、查資料、摸索鉆研等方式自學技能。例如,張貴富每天刻苦學習,最終靠著勤勞的雙手和一股鉆研的勁頭順利實現創業增收,全家如愿脫貧。
(二)綜合知識教育
謝弗勒(Israel Scheffler)將知識分為“事實知識、規范知識、技能知識與領會欣賞知識”⑤四種類型。以此分類作為資料分析依據,同時結合貧困農民群體的學習特質來看,事實知識主要指代科學文化知識;規范知識的內容涵蓋有關社會生活的政策法規以及思想道德等;技能知識關注的是人會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就業與創業知識、信息知識與家教知識等方面;領會欣賞知識是指對文化藝術等的體驗、理解與欣賞。具體而言,綜合知識教育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知識、政策法規知識、思想道德知識、就業與創業知識、信息知識、家教知識以及文化藝術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見下頁圖1)。以政策法規知識教育為例,近年來,隨著詐騙手段不斷升級,貧困農民因政策法規知識貧乏遭遇欺詐而深陷貧困代際傳遞泥淖的現象屢有發生。因此,為了讓貧困農民知法、懂法、守法,泗城鎮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每月開展一次法律宣講活動,推動法律知識下沉,提升貧困農民的法律素養。以就業與創業知識教育為例,為貫徹落實“殘疾人萬人就業計劃”政策,泗縣殘聯對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貧困殘疾人統一進行就業知識教育。李言廣報名參加了計算機培訓班,學習了淘寶開店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流程,最終使自己和父親成功脫貧。此外,在信息知識教育方面,向笑梅通過互聯網刻苦鉆研、自學成才,習得了電子商務相關知識,從起初做兼職到現在經營兩個店鋪,實現了自身脫貧并反哺上代。
(三)身心健康指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不僅是疾病或羸弱的消除,也是體格、精神等方面的完好狀態。比歇爾(Bircher)也認為,健康是一種由身體、心理等決定以滿足與年齡相稱的生活、文化和個人的責任需求的動態狀態。如此看來,健康大致可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維度:身體健康是指個體身體無任何疾病、缺陷;“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⑥。相應地,對貧困農民的身心健康指導主要包括身體健康指導和心理健康指導,即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健康教育活動,使貧困農民逐漸樹立健康意識,自覺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從而消弭或減弱危害健康的不利因素,促進貧困農民身心健康。具而言之,身體健康指導體現在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健康觀念與衛生行為的健康教育、環境衛生與衛生法制的健康教育等方面;心理健康指導主要表現在引導貧困農民獲得自信、樂觀、希望與韌性等優良態度方面。例如,在村書記“敢下決心、敢找門路、敢快致富”的“三敢”鼓勵下,呂長國堅定信心發展大棚,最終自主創業成功,攜帶全家順利脫貧致富。再如,李發廷在鎮、村幫扶干部的關切慰問和耐心引導下,下定決心“一定要干出一個樣子來”,終于憑借成熟的養殖技術以及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推動雞場生產步入正軌,實現了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阻斷。
三、人力資本視角下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價值邏輯
承前所述,農民繼續教育主要分為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知識教育以及身心健康指導三種類型,可以通過提升貧困農民的技能、知識和健康人力資本阻斷農民能力、文化與健康貧困代際傳遞,打破收入貧困惡性循環,從而推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目標達成。具體價值邏輯如下頁圖2所示。
(一)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技能資本,阻斷能力貧困代際傳遞
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提出貧困不僅僅是收入低下,而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即可行能力不足是貧困的根源。在對文本資料進行梳理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阻斷貧困農民能力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在于提高其自身技能資本。而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面向就業與創業的教育與培訓,可以通過農業技術培訓和非農技能培訓等形式促使貧困農民掌握一定水平的應用技術和技能,豐富貧困農民的技能資本存量,實現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優化配置。具體來看,對貧困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能幫助貧困農民習得種植、養殖等技術,阻斷能力貧困代際傳遞,進而增加農業收入。張家寶一方面在煙草栽植和烘烤技術指導書中學習技術,另一方面虛心向老煙農、煙草技術員請教,參加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等各類相關技術培訓,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掌握了務煙一條龍程序和技術,摘掉“窮帽子”并反哺父母致富奔小康;宋化勇在駐村工作隊農技專家的悉心指導下,學習水稻的科學種植方法,使得十五畝水稻年年豐收,價格也明顯高出普通水稻,順利實現增收。對貧困農民進行非農技能培訓,能幫助貧困農民掌握系列非農就業技能,打破能力貧困代際循環,促使其獲得更高收入。張友發報名參加了區里開辦的殘疾人保健按摩技能培訓班,掌握了一技之長,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肯吃苦、愛鉆研的段昌文在工作崗位上快速掌握了服裝縫紉技巧……他們均是經由非農技能培訓增加了技能資本,擺脫了能力貧困代際傳遞,并最終實現收入增長,阻斷收入貧困代際傳遞。
(二)綜合知識教育增進農民知識資本,阻斷文化貧困代際傳遞
奧斯卡·劉易斯將貧困文化視為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解釋變量,認為貧困文化很容易對貧困者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對貧困者子輩具有較強的負外部性影響,子輩在有意和無意之中會復制和模仿父輩的亞行為、亞思想、亞價值取向,因而很容易發生貧困代際傳遞?!爸R資本是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⑦,可以助力貧困農民擺脫文化貧困代際傳遞,實現物質脫貧。綜覽文本材料不難發現,對貧困農民進行綜合知識教育可以有效增加其知識資本存量。一方面,就業與創業知識教育、信息知識教育、家教知識教育與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等技能知識和事實知識教育有利于提高貧困農民的知識資本水平,阻斷文化貧困代際傳遞,進而提升經營性收入和工資待遇。譬如,王志剛在縣政府免費開展的農村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中習得了有關香油制作的創業知識,創立了“永約”香油品牌,月增收2000元左右。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家教知識教育對于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具有突出正向功能,開展針對貧困家庭父母的教育培訓計劃,尤其是加大對貧困母親的家教知識培訓力度,有利于提高其養育子女的各項能力,保障子女健康成長與發展,通過增加子女的人力資本減少其子女的貧困和不平等。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法規知識教育、思想道德知識教育以及文化藝術教育等規范知識教育和領會欣賞知識教育對現代思想觀念和優秀傳統文化等進行宣揚和倡導,可以改變貧困農民群體的價值觀,提升貧困農民的思想意識,增強其脫貧內生動力,從而解決文化貧困代際傳遞問題。
(三)身心健康指導提升農民健康資本,阻斷健康貧困代際傳遞
健康資本是初始健康狀態的一種延伸,是人力資本存在和效能發揮的前提。通過對文本材料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95%的農民家庭因病殘致貧而引發貧困代際傳遞,健康資本匱乏是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致因。一方面,身體的疾病與殘疾不僅會導致貧困農民花光已有積蓄甚至負債累累,還會直接導致貧困農民勞動力低下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影響收入水平。例如,向笑梅的父親為治療尿毒癥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她又患脊髓炎致使下肢癱瘓,使得本就一貧如洗的家更加疾苦。提升貧困農民身體健康資本的治本之策在于恰切的身體健康指導以有效預防農民健康貧困代際傳遞。然而,針對身體健康資本缺失致貧這一普遍現象,當前尚未有專門的身體健康教育與培訓,各地仍以在貧困農民身體健康致貧之后采取政策性健康扶貧舉措為主。另一方面,長期處于貧困代際傳遞家庭中的貧困農民在幾代人的強化后會產生僵化的思想觀念、消沉的生活態度等亞健康心理狀態,心理健康資本的貧瘠嚴重阻滯了其擺脫貧困代際傳遞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心理健康指導是提升貧困農民心理健康資本進而阻斷農民健康貧困代際傳遞,加速代際脫貧的有效措施。例如,面對失去生活希望和信心、終日精神不振、只想得過且過的董懷武,當地駐村扶貧工作隊秉承“扶貧要扶志”的原則,堅持不懈的開導和引導,最終使得董懷武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接受并認真對待村級公益性工作,帶領自己的家庭走出了貧困代際循環陷阱。
四、人力資本視角下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實現路徑
構建“理念內生化、主體多元化、內容全面化、方式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創新模式,可以激活脫貧內生動力,熔鑄脫貧教育活力,適配脫貧學習需求,提升脫貧教學效率,進而提高貧困農民的技能、知識和健康人力資本水平,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一)革新繼續教育理念,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深度貧困地區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脫貧內生動力是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自我通過個人奮斗主動追求脫貧目標的行為傾向”⑧,是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的源頭活水。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交匯期,要激活貧困農民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首要之義在于革新“知識技能至上”的繼續教育理念并更加關注貧困農民心理健康資本的提升。其一,淡化農民貧困意識,培育貧困農民想發展、謀發展的信心與決心。通過擴大示范效應,如大力培養、挖掘和推廣當地貧困農民通過勤勞奮斗成功脫貧的典型案例,開展“互看互比奔小康”活動,有效激發貧困農民擺脫貧困代際傳遞的自我效能感和積極性。其二,破除農民貧困心理,喚醒其代際脫貧、長效脫貧的切切希望。有力措施包括破解“外界幫扶”為主導的扶貧路徑,加強價值導向的宣傳引導,如“勤勞光榮、賴貧可恥”,遠離“等、靠、要”依賴思想,激勵貧困農民由被動式的灌輸轉變為接納式的認同與參與,由“要我脫貧”轉化為“我要脫貧”。其三,堅定農民脫貧意志,培植其無畏挫折、戰勝貧困的堅韌信念。例如,積極開展脫貧挫折教育,引導貧困農民分析脫貧失敗案例的原因與對策,同時加大兜底脫貧政策宣傳力度,使貧困農民做好失敗心理預設的同時亦打消其對失敗后果的顧慮,推動其堅定脫貧信念并付諸行動,從根源上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
(二)協同繼續教育主體,熔鑄脫貧教育合力
在梅里安(Merriam)等研究者看來,基于學習發生環境的不同,成人學習可以分為基于學校、工作場所、社區以及在線的學習。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繼續教育的主體界定為對貧困農民的技能、知識和健康人力資本起到教育積聚作用的組織或個體,包括政府、企業、社區和學校等。為熔鑄脫貧教育合力,促成代際長效脫貧,鼓勵繼續教育主體多元協同發力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政府應持續發揮在繼續教育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進程中的牽頭作用,統籌各部門的優質資源為貧困農民開展培訓。針對培訓時間有限且不固定、部分培訓內容實踐性不強等問題,政府可以通過科學制定農民繼續教育的頂層設計、嚴格推進課程內容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確保培訓質量,切實促進貧困農民轉移就業、自主創業,同時幫助貧困農民解決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其次,企業應根據崗位需求對貧困農民開展精準培訓,為其提供充裕的工作場所學習機會,同時借助扶貧車間、合作社等產業載體,采取諸如“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就業扶貧新形式,助推“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再次,社區也是開展農民繼續教育的重要主體,社區教育應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的宗族網絡、鄰里效應以及熟人社會機制在信息傳播中的關鍵作用,鼓勵社區內部的致富帶頭人、種養大戶等為貧困農民進行社區教育與培訓。最后,當前以學校為主體組織的農民繼續教育較為缺失,未來可嘗試積極開發政府培訓、企業內訓、社區教育與農民夜校“四位一體”的創新教育模式。
(三)擴延繼續教育內容,適配脫貧學習需求
威多森(Widdowson)指出,在教學中,需求涉及學習的方方面面,如學習動力、求職需求、課程結束后的預期能力等。這種需求分析方法以學習者的需求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所需的能力和條件與想做的事情稱為“學習需求”。于貧困農民而言,其學習需求主要集中于豐富知識技能儲量、提升就業能力、降低病殘風險,即提高自身人力資本以“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因此,未來的農民繼續教育內容應兼具全面性與針對性,精準適配貧困農民的脫貧需求:一是制定針對特殊貧困農民群體的特色化繼續教育培訓內容。例如,為女性貧困農民提供縫紉、養殖、烘焙、理發等技能培訓以及家教知識、思想道德知識等培訓,助力其通過獲取就業技能,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等方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殘疾農民增設有助于提升其內生動力的相關心理指導,促使其解除自卑、悲觀等脫貧心理障礙。此外,應特別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農民增設民族文化教育,實現民族文化與扶貧產業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實現繼續教育精準扶貧。二是除教授應用性較強的就業與創業知識之外,還需增加政策法規知識、信息知識等內容,全面提升貧困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對貧困農民的雙刃效應逐漸凸顯:一方面,面對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貧困農民因自身法律知識欠缺而更易上當受騙,因而政策法規知識教育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在當今電商迅速崛起的時代,貧困農民可以通過學習信息知識、電商技術等擴展產品銷售渠道,切實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三是增加衛生健康、營養飲食、急救知識等健康內容的培訓,有效提升貧困農民健康資本水平,為阻斷農民貧困代際傳遞提供基礎保障。
(四)豐富繼續教育方式,提升脫貧教學效率
不少貧困農民由于缺乏對繼續教育價值的正確認識,對培訓以后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存在疑慮,同時認為參加培訓耽誤其務工和賺錢的時間,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甚至心懷抵觸。在此背景下,繼續教育需要開創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以提高脫貧教學效率,使貧困農民在盡可能精簡的時間內高效豐富自身人力資本,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一是實行面授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創新繼續教育模式。線下具體可采取專家面對面授課、技術員手把手教學、外出尋求他人指導以及幫扶干部、致富帶頭人等與貧困農民定期開展交流等豐富形式;線上建立面向貧困農民的在線教育學習中心,借助電腦、手機等學習載體,采取慕課、微課等多樣化的遠程教育模式,實現貧困農民的隨時隨地移動學習。二是推動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避免教育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脫節、貧困農民聽不懂或難以理解吸收等問題。尤其注重通過“師帶徒”“邊干邊學”等實踐教育形式豐富貧困農民人力資本存量,加快農民走出貧困代際傳遞困境的步伐。三是充分發揮自學教育、共同體學習等非正式教育方式的優勢。不少貧困農民由于諸多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只能通過自學、共同體等靈活性渠道獲取相關知識與技能,對此,可以積極開辦“農家書屋”,為貧困農民提供適宜看書、摸索等的自學氛圍;鼓勵貧困農民加入合作組織共同發展,增加與同行交流的時間與機會等。
[注釋]
①新華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EB/OL].(2015-12-07)[2020-05-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7/c_1117383987.htm.
②中國政府網.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EB/OL].(2019-03-05)[2020-05-06].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index.htm.
③李曉明.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述評[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3):75.
④王彥軍.職業技能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J].人口學刊,2002(2):55.
⑤周險峰.教育基本問題研究:回顧與反思[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79.
⑥王燕,劉思潔,陳矜之.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心態變化的年代分析——以社會信任、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64.
⑦榮婷婷.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估方法研究[D/OL].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7:7[2020-05-06].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7227547.nh&v=MDM1OTJGeW5nVkwvQVYxMjdHYkc2R2RUSXFK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jdxZmJ1Wm8=.
⑧傅安國,張再生,鄭劍虹,等.脫貧內生動力機制的質性探究[J].心理學報,2020(1):74.
[參考文獻]
[1](?。┌ⅠR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美)保羅·A.薩繆爾森,威·D.諾德豪斯.經濟學:下[M].高鴻業,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3]李忠民.人力資本——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一些問題的解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4]歐陽忠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學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蘇靜靜,張大慶.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定義的歷史源流探究[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6(4):485-496.
[6]王大江,孫雯雯,閆志利.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理論基礎、實踐效能與推進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16(34):47-51.
[7]新華社.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7-08-31)[2020-06-14].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831/c64094-29507970.html.
[8](美)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蔣斌,張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9](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楊敬年,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姚樹榮,張耀奇.人力資本涵義與特征論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1(2):54-57+79.
[1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5-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2]Bircher J.Scientific Contribution towards a Dynamic Definition of Health and Disease[J].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2005(8): 335-341.
[13]Jere R.Behrman, S. Whitney, M. Subha.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Parental Resources and Schooling Attainment and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in Ethiopia, India, Peru, and Vietnam[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17(4): 657-697.
[14]Oscar Lewis.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M]. New York:Basic Books,1959.
[15]Widdowson, H.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M]. New York:New-bury House,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