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峰
提起租房,很多城市里的“漂一族”都有一把辛酸淚:房子里殘存的甲醛危及租戶健康,租約未結束房東就漲租金,租賃合同還藏著一份租金貸款合同……為解決這個“老大難”,住建部日前發布《住房租賃條例(征求意見稿)》,擬對租賃市場主體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
這并非住房租賃市場的第一份相關條例,卻是第一份專門性的條例性文件。2017年,住建部就曾發布《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但把租賃和銷售放在了一起,只作了一些原則性規定,迄今也沒有出臺正式文件。這次條例單獨成文,涉及出租與承租、租賃企業、扶持措施、法律責任等方方面面,系統性之強前所未有,體現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從政策方向看,租房市場建章立制是大勢所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具體到內容上,這次的條例有很多亮點。“廚房、衛生間等非居住空間不得出租用于居住”“出租人不得單方面提高或者降低租金”“出租人不得擅自進入租賃住房”等,對出租人進行了明確規范。對租賃公司、地產企業、房產中介,條例也分門別類進行了細致規定。此外,條例還聚焦近期租房亂象,對“高進低出”和“長收短付”等給予了重點關注。
徒法不足以自行,關鍵還得靠落實。租房市場難點、堵點、痛點多,某些痼疾由來已久,要敢于動真格,建立有效的投訴機制和提供有力的追責手段。在這方面,條例做得相當到位。出租人違規出租最高罰50萬元,中介違規可處5倍罰款并限制從事中介活動……只有責任夠實,才能形成千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