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教育部網站近日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復的函》稱,“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
對于如今40歲以上的人來說,由于過去在學校接受過珠算教育,對珠算應該還有印象,但恐怕不少人已經忘了珠算口訣。現在,恐怕沒有人再使用算盤了,因為使用計算器計算很方便、很高效、很準確。
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重慶的全國政協委員黃燕蘋提出《關于推動將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建議。她去年提交的《建議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據說被教育部采納。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建議,重新審視珠心算,盡快納入國民基礎教育課程之中,以提升國民素質和計算能力。
黃燕蘋委員建議將珠算作為一種文化進入小學課堂。珠算不僅是一種工具和方法,的確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2013年,中國珠算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劉尚希委員的理由是,珠心算教育作為另一種知識體系,有助于提升兒童的注意力、想象力尤其是空間思維能力。為此,劉尚希委員推動成立了珠心算研究院。
筆者認為,無論是珠算還是珠心算,要不要進入小學課堂,都需要深入研究論證,不妨讓科學討論“多飛一會兒”。如果倉促讓珠算進入小學課堂,很可能增加學生負擔,甚至可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逆反心理,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枯燥的。至于珠心算對小學階段的孩子是有利還是有害,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科學研究與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