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蔚
摘要:隨著教育行業的革新,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在各個學科上的應用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進行高校鋼琴教學,可以更加有效提高鋼琴教學的效率。筆者對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探索了一些能夠幫助高校鋼琴教育課融合現代教育理論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鋼琴課;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伴隨著教育行業的一系列新型改革,鋼琴教學也隨之不斷發展和改善。鋼琴教學在音樂系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所有大學生音樂基礎培養的重要課程。基于此,學校應該對鋼琴課給予足夠的重視,安排適宜的鋼琴課時,探求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在鋼琴課上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理論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抓住鋼琴教學重點,推動教學水平提高
高校學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而鋼琴i果是面對全體學生統一開課。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應當展開問卷調查對學生們的音樂素養進行調研。把握住學生們的真正水平,由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在不浪費人力物力的情況下真正提升學生們的音樂水平。除教學之外,實踐練習也非常的重要,教師應當多開展一些活動,鼓勵學生們參加,在比賽中檢驗學生們對鋼琴課的把握情況,根據情況制定合適的計劃,從而能夠有重點的在課堂上進行教學。
例如,某高校鋼琴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不能進行靈敏操作。原因是這部分學生面對從前并不曾學習過的鋼琴訓練四肢難以協調,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必要的鼓勵之外,從課程設置角度人手去重點幫助這些學生,打好鋼琴教學的基礎。在課程前段時間讓學生著重練習手指的靈敏性,教授學生手指靈敏運用的技巧,并矯正他們錯誤的手型和手勢。在學生有所進步時,教師要給予及時鼓勵并且趁熱打鐵,讓學生繼續進行下一步較難動作練習,以便實現教學計劃的順利推行。
二、采用情景教學,設置合適曲目練習
情景式,階梯式,分層式是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在鋼琴課上的應用表現形式。音樂是一種沉浸式學習的過程,不只需要精湛的演奏技術,還需要充分情感的融入。所以環境和氛圍是提升學生樂感的極好方法,教師可以借鑒情景式教學,創建鋼琴演奏的氛圍環境,讓學生沉浸于鋼琴演奏的氛圍美感之中。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鋼琴教學,利用電腦合成音樂和演奏出的音樂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感受不同音樂特色。鋼琴音樂上硬件的要求很高,學校要為鋼琴教學配備和優化多媒體教學設施,保證清晰度和音質,以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音樂感受能力,教師應該分成小組分別教學,讓學生分別體會不同層次的音樂,并進行剖析解釋,保證學生們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音樂水平。教師們也應當及時學習提升自己,不能一成不變,可以在同行之間研討切磋,參與研討會等。
三、利用教育技術,穩步提升學生水平
為更好的把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應用在鋼琴教學的實踐之中,教師應該摒棄單一的授課模式,豐富鋼琴教學的形式,把鋼琴應用的目的放在第一位。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傾聽學生的學習建議使學生們能夠主動的參與教師的鋼琴教學中來,創造性的進行學習。再者,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鋼琴課,生發出對音樂的喜愛。最后,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進行實踐,把學生推入到真正的鋼琴彈奏氛圍中,鼓勵學生參加此類比賽,倒逼學生提高鋼琴水平。
例如,對于不同的鋼琴曲《雨的印記》《歡樂頌》等,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學習意見從而進行有層次的教學。在鍛煉學生不同種類音樂的區分度方面,教師可以多給學生聽不同種類的音樂進行練習,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情感和角色的理解。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產品,幫助學生掌握演奏節奏,控制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彈奏不同的作品。
四、激發學生興趣,拔高學生演奏能力
興趣是最能激發能力的一項人人皆有的天賦,教師在鋼琴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對鋼琴乃至音樂的興趣。音樂是很具有感染力的一個學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努力讓學生投入鋼琴演奏的氛圍之中,感受音樂給人靈魂的洗滌,感受鋼琴對自我精神的慰藉。
例如,教師可以舉辦小型“演唱會”,鼓勵學生參加。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錄制優秀學生的視頻,讓大家進行學習探討,找出不足,以便得到更多的進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音樂素養進行分組,分層次進行教學,根據學習進程進行調動。這種分組方法也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穩步提升。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具給予基礎差的學生以最大幫助,課下進行輔導,以便基礎差的學生能夠不掉隊,更好投入到鋼琴課的學習之中。
綜上,要想讓現代教學技術理論能夠在高校的鋼琴課上完美應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分層次教學,要在教學之中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高效率的完成對鋼琴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巖.談高職師范專業鋼琴實踐課教學[J].遼寧高職學報,2009(02):70-71.
[2]龍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高師鋼琴教學的啟示[J].科教文匯,2008(05):121-121.
[3]周曉梅.談高師鋼琴教學改革[7].中國音樂教育,2006(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