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欣 張漫子
1971年夏,周恩來總理設烤鴨宴接待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此后全聚德成為新中國一個重要的“準外交”場所,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全聚德不僅是一張耀眼的外交名片,也與長城、故宮一樣,成為京城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如今,這家已有156年歷史,肩負中華老字號、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三重標簽的“老字號”,也正處在尋求轉變的十字路口。
失去“圍墻”
全聚德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凈利潤4462.79萬元,同比下降38.9%,門店接待賓客同比下降111.55萬人次,門店數量也從2018年的121家縮減到118家。事實上,營收持續下滑是許多老字號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這讓許多老字號感到茫然:質量沒問題,配方沒變化,消費者怎么就不買賬了呢?
“我們把老字號叫老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王銳說:“面對產品忠誠度勝過品牌忠誠度的新生代消費者,品牌認知只是消費者購物決策鏈條中最開始的那一步。”
王銳認為,純粹依靠品牌和歷史的慣性消費來吸引顧客的老路已經走不通,我們的老字號習慣于強調“百年”“御賜”以塑造“威嚴”——這除了提醒消費者品牌的歷史相當悠久外,并沒有給出一個充分的消費理由。
迎接“浪潮”
一家餐飲企業的生命何以跨越三個世紀?
梳理研究全聚德歷史,創新曾是全聚德文化的重要基因。在中國餐飲業,職業經理人首見于全聚德,第一張廣告、第一份外賣、第一張鴨票的發放,同樣源自全聚德。
今天,曾是文化基因的創新精神,反倒成為全聚德的一塊短板。如何守正,如何創新,正是全聚德新任總經理周延龍上任半年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前錢掙得太容易了,許多收入依靠品牌紅利,游客問,這是全聚德的吧?是真的吧?就買回家了。如今迎接新的市場和規則,與后起之秀相比,我們沒有后發優勢,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周延龍說,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產品線夠不夠長,全聚德的研究還不到位。
前些年,擁抱數字化浪潮一度成為許多老字號轉型創新的武器,全聚德也曾在2016年上線外賣品牌“小鴨哥”,這是全聚德的首次電商試水,也是建號以來第一次把烤鴨包成鴨卷來銷售。但經過一年多的運營,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小鴨哥”于2017年停止營業。
穿越“窄門”
“以前我們只解決了賣出去的問題,沒有優化消費者回家用餐的體驗。現在我們改用了專供外賣的新包裝禮盒,用上了經多次溫度測試的炭包。”周延龍說。
此次疫情期間,全聚德著重改善了消費體驗,并嘗試社群營銷,利用微信群聯絡老客戶和周邊居民,進一步了解街坊們的生活日常和對菜品的需求,外賣業務做得風生水起。
“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原來傳統的餐飲經營模式,產品體系、服務水平和方式,統統需要改變。從外在形象,到內部機制,我們需要革自己的命。”
為激勵人才,避免全聚德繼續淪為“烤鴨廚師的培訓學校”,員工薪酬激勵的周期由年縮短為月,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各門店實行“一店一策”,菜品設計、收費項目、人均客單價都將發生變化……
回溯全聚德長達156年的歷史,它的生命周期曲線在此起彼伏的平衡中向前延伸:曾多次拐入低谷,又在全聚德人的不斷求變下走出低潮,當舊的經營邏輯被打破,正是它又一次攀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