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文科專業存在自我封閉與孤立、缺乏納新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科技融入不足、專業實踐理念落后、校企合作及產教融合水平低、教師專業能力結構有缺陷等弊端,探討在2019年《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及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運用頂石課程理念引導高職文科專業改革、使教育對象參與頂石課程后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升的教學實踐;思考運用頂石課程理念推動跨專業整合課程、融入新技術、推動產教融合、深化師資培養等高職文科建設的參考路徑;提出平衡高職文科專業的工具性和價值性、全球視野與本土視角、外部改造與內部變革及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與顯性技能特長培養等專業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高職 文科專業 頂石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7-0132-04
根據教育部2015年版《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的分類標準,可認為高職文科專業包括旅游大類、文化藝術大類、新聞傳播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公安與司法大類及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其余部分大類也包括一些文理科交叉的專業,因其主要學習協調、領導、決策、人際溝通、情境意識等“軟技能”,被認為具有“素質內隱性”的特點。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及在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新文科”政策的導向下,高職文科專業需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弊端,明確發展方向,探索改革路徑,培養新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文科人才。
一、高職文科專業的弊端與改革方向
長久以來,高職文科專業存在著諸多的發展問題。第一,專業細分化形成了專業壁壘和藩籬,窄化了專業的知識體系,造成專業的自我封閉與孤立。第二,高職文科專業缺乏納新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科技融入不足,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降低。第三,專業實踐理念落后,一方面偏重于虛擬化的實訓,與工作情境耦合度低;另一方面是未形成適合文科專業的實踐理念。第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水平低,校企雙方缺乏合作的原動力,文科人才工作成果難以轉化。第五,教師專業能力結構有缺陷,囿于傳統細分專業知識與技能,與時代需求脫節,教育教學方式落后,教學內容陳舊。
針對高職文科專業的弊端,蔡平曾提出為回應現代服務業對高職文科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文科專業應與現代制造業和國際商貿業交叉融合,強化網絡信息技術,扭轉其側重于傳授知識的學科化傾向,增強文科的實用性。馬聯合認為高職文科專業的發展應融合職業技能本位論、就業導向本位論及德育教育本位論三種價值觀。2019年4月30日,教育部宣布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要推進新文科建設,提高文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新文科指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將新技術融入課程中,為教育對象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其突出特征分別是跨學科交叉融合及新技術融入學科。這是一種文科改革的新理念及方法論。總體而言,當前高職文科專業改革有三個導向:一是跨學科融合,對過去知識專業化、學科化和細分化進行反撥;二是價值觀融合,傾向于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三是新技術融入,為學科注入新的生命力。為實現“三融”,高職文科專業可以借助頂石課程(Capstone Course)理念突破教育瓶頸,規劃發展新路徑,展現出高職文科的新面貌。
二、高職文科專業頂石課程實踐
(一)頂石課程的內涵與功能
頂石課程發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以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為基礎,強調以教育對象為本和情景式教學,是教育對象畢業前的終極性課程。頂石課程的目的是解決大學課程過于專業化、培養標準下降及傳授知識零散破碎導致的人才培養效果不佳的問題。頂石課程被認為是大學課程的頂端,是將零散的知識整合成系統的課程或學習經歷,能夠為教育對象提供回顧和理解所學知識并思考發展的機會,甚至被認為是畢業生的“成人禮”。如今,頂石課程實施的形式較多,包括實訓實習、解決單個問題或專業建設等。這說明頂石課程是一種方法論,并不局限于某個環節、某門課程使用。
頂石課程的作用有五個方面,第一,提高教育對象的自我認知能力,促進教育對象發現優劣,甚至扭轉自我認知偏差,培養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第二,促使教育對象對曾學知識進行整合,根據實踐需要構建知識體系。第三,促進教育對象從學校向職場的順利過渡,促使教育對象將所學知識與具體任務相關聯,思考職業發展。第四,制造問題情境引導教育對象通過不斷學習,實現知識、技能迭代以適應形勢需求,培養終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第五,根據企業、教育對象的反饋改革專業教育教學,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頂石課程的特點包括終端性、整體性、綜合性和靈活性。終端性指時間意義上的終端性和學習過程的終端性,即課程設置在教育對象畢業之際和結課之際。整體性指教育對象對知識整合及對全場景的整合,包括學習場景、工作場景等。綜合性指頂石課程關注教育對象綜合素質,包括職業技能、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的發展。靈活性指頂石課程沒有固定統一的形態,可根據專業發展、教育對象成才需要具體設計,如大/小班教學、多樣化的項目、師資的多元化等。
當前關于頂石課程的研究大部分都與本科教育有關,從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能性特點來看,頂石課程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已有部分研究對高職理工科與頂石課程的關系進行探討,如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專業、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通信技術專業均使用頂石課程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有效改進了課程,培養了教育對象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了教育對象的實踐能力,為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頂石課程在高職文科專業建設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頂石課程的理論主張與當前高職文科專業改革導向有高度重合的內容,一是跨學科學習,拓展知識面;二是強調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提升職業技能;三是突出任務導向,培養教育對象解決問題的能力。頂石課程對高職文科專業教育的啟示至少包括五個方面。第一,知識整合與拓展,以實踐為引領,促使教育對象總結知識,構建能力體系;第二,跨學科、跨領域型學習,強調學科交叉和實踐領域間的相互補充;第三,職場規劃與角色過渡,課程內容與今后從事的工作高度相關,幫助教育對象做好心理準備、技能準備和職業規劃;第四,問題導向與項目體驗型,以問題和項目為導向,促使教育對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第五,素質評價型,為教師提供評估教育對象學習成果的途徑,為教育對象提供審視自我素質的機會。
本文將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秘專業為例,總結其開展頂石課程推動高職文科專業改革的經驗。
(二)個案介紹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文秘專業系典型的高職文科專業代表,其傳統目標是培養具備辦文、辦會、辦事綜合能力的文秘人才。文秘專業最大的劣勢是缺乏明確的產業進行對接,導致專業的存在感弱,需重構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文秘專業在頂石課程理念指導下探索出了“跨行業接崗位”及“傳統文秘技能+新媒體工作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
1.專業課程調結構。文秘專業根據前期調研以頂石課程理論為指導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一是與新聞傳播專業及經管專業聯合建立共享課程,包括新媒體寫作與新媒體運營課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及財會課程;二是培養教育對象的技術能力,包括攝影攝像、視頻制作及網絡信息技術,培養“非替代性”顯性技能;三是通過項目制的畢業設計幫助教育對象整合本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進行自我反思與提升,學會解決問題,見圖1。
2.實施過程。以新媒體技術服務項目為核心,在真實情境下完成任務。要求教育對象在指定時間內各自獨立聯系企業,與企業商談并確定企業的新媒體工作需求,根據企業需求整合知識,甚至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最終為企業完成新媒體服務。成果需得到企業方的認可并公開發布于網絡。
3.研究方法。具體如下。
(1)研究對象: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大三學生,共118人,年齡在19~23歲之間,在畢業設計動員會上發放問卷實施前測,在畢業設計答辯之后再次發放問卷實施后測,問卷有效率為100%。
(2)研究工具:研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采用4點計分共10個條目,從“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分別計1~4分。
(3)數據處理方法:使用SPSS對自我效能感前測及后測的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4)結果分析。檢驗結果發現經過頂石課程的干預,教育對象的自我效能感(M=25.36),高于未參加頂石課程前(M=22.86),前測和后測中的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差異(P<0.01),后測的得分顯著高于前測,表明教育對象經過頂石課程的訓練,其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改變,見表1。
4.實施效果。頂石課程的實施效果良好。第一,教育對象的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升,反映在教育對象專業知識得到拓展和鞏固、專業技能獲得提升、職業競爭力變強,對頂崗實習和就業充滿信心。經統計,因新媒體工作表現突出,有48%的教育對象獲得企業提供的頂崗實習崗位,有56%的教育對象得到企業為其提供工作崗位的承諾。第二,文科專業融入網絡信息技術為教育對象增加核心競爭技能。第三,驗證文科專業“跨行業接崗位”的實踐理念,搭建文科實訓平臺。第四,文科專業技能實現成果轉化,產教融合切實產生效益。第五,校內教師因課程推進的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專業水平與能力明顯提升。
三、高等職業教育文科專業建設思考
經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的改革實踐進行總結,結合當前高職文科專業存在的弊端,本文認為高職文科專業建設應樹立注重人才綜合能力和社會效應的人才觀,利用頂石課程理念推動專業變革。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注意三個“新”,分別是新的專業課程、新的技術融入及新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專業建設要密切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專業助力社會發展,社會支持專業建設,形成良性育人機制。
第一,打破專業壁壘,推動高職文科課程跨學科調整結構。在現實環境中,文科專業應主動適應時代的需求,與其他專業進行融合,從其他專業中汲取養分,培養復合型的文科人才。同時借助頂石課程理念,以項目為引領,促使教育對象反向思考與整合,將跨專業、不同課程的內容進行統合,構建自我知識、能力體系,發展出基礎扎實的顯性技能。如文秘專業應中小微企業需求,將新媒體課程、攝影攝像課程、視頻制作課程及財務課程等融入專業教學,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知識面,幫助教育對象培養出新媒體寫作與運營等原屬于其他專業的技能。再使用頂石課程理念對畢業設計進行重塑,促使教育對象在畢業前反思提高,為走上社會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知識、技能及心理準備。最終使教育對象成長為專業知識儲備扎實、動手能力突出的高職文科人才。除了文科與文科的融合,還可以進行文科與理工科的融合,如將理工科中的基礎課程作為文科專業選修課程進行普及性的教育,幫助文科教育對象了解理工行業知識,為今后文科教育對象服務各行各業奠定基礎,同時也能提升企業對文科教育對象的接納度。
第二,文科專業融入新技術,提升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從現實條件看,文科專業可融入網絡技術,重構專業生態。一是從應用層面進行融入,即文科專業引入網絡應用,將網絡應用作為專業能力輸出的窗口。如文秘專業引入新媒體應用,并將新媒體寫作與運營作為新時代文秘人員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要求教育對象熟悉各個新媒體平臺的操作,能夠熟練地開設、運營、管理新媒體平臺,并且將文秘專業的核心傳統技能—— 寫作,通過新媒體工作來體現。二是從網絡應用的開發層面進行融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習程序開發變得越來越簡便,如微信中的小程序開發、微信公眾號的開發功能等。依賴開發技術的支持,文科專業的技術特征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第三,轉變專業實踐理念,跨行業接崗位。部分文科專業的行業特性不明顯,在社會上留下了專業無行業可對接,職業教育屬性弱化的刻板印象。對部分文科專業而言,因為企業的崗位需求有限,無法同時提供大量的實習實訓崗位,所以文科專業應轉變實習實訓思路,將實踐教學、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集于一體,如像文秘專業一樣在頂石課程理念的驅動下采取分散型的實習實訓方式,跨行業、跨企業對接崗位。評價方式以企業評價為主,校內教師評價為輔,結合公眾評價機制(如新媒體文案中的閱讀量、點贊數)等方式綜合進行,突出外部評價對教育對象的正向鼓勵作用,提升教育對象的自我效能感。
第四,設計產教融合的共贏模式,破解企業合作動力不足的難題。文科專業一直以來均面臨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難以開展的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共贏機制。因此,必須根據文科專業特點設計良好的共贏模式,讓企業有所收益。如文秘專業的實訓模式,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新媒體工作痛點進行布局,為企業提供技術與文案創作、設計等服務,既解決了企業的困境,又促使教育對象提前找到了頂崗實習崗位,甚至是畢業工作崗位。共贏模式的設計必須找準企業的需求,根據企業的需求幫助專業向行業滲透,在行業實踐中表現出文科專業的技能特點。文科專業與企業的共贏模式設計比理工科要困難得多,其面臨著如何量化效益、如何評價人才能力等問題。
第五,深化師資校企共同培養,調整教師能力結構。有了高職文科變革的頂層設計,就得要有相應的師資配套,高職文科的教師大多局限于傳統的細分學科專業知識,對跨學科專業知識、新技術的關注和學習不夠,缺乏對教育對象的指導能力。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切實深化師資培養,一是通過短期培訓等方式鼓勵教師跨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二是教師進入企業掛職,在企業項目引領下,驅使教師熟悉企業運營管理,磨煉專業技術,成長為“雙師”。教師的教育教學與學習實踐應形成閉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不足從而尋求學習實踐,又通過學習實踐促使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平衡高職文科專業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工具性強調手段與目標的關系,價值性強調人文精神,我國的高職教育經歷過從偏重價值理性到工具理性,最終價值理性回歸的調整過程。高職文科專業建設要思考平衡二者的問題。強調文科專業知識、技能與就業、服務區域發展的關系體現了高職文科專業的工具性特點,但如果僅僅把人當成工具則弱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特征。因為工具是獨立的,可與主體分離的,而對于同樣的技能,個體的表現是有差異的,這就意味著個體內在的精神影響著工具性的表現。職業教育不是把人培養成生產工具,而是要培養成掌握工具的人,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識、技術追求者、創新者與改革者。新文科的“新”體現在人文精神的追求上,工匠精神是高職文科專業的人文精神內核,大國工匠精神要依靠個體精神凝聚而成,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工匠精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高職文科專業建設既要聯系現實生活,突出職業的工具性,又要注重個體心靈的塑造,激發個體追求卓越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平衡高職文科專業建設的全球視野與本土視角。高職文科專業的改革一方面要進行跨專業的融合,另一方面要融入新技術,在改革的過程中視野應足夠開闊,關注全球范圍下的職業教育發展,關注全球技術大變革對文科專業的影響,同時因高職文科的形成及特點受制于地域文化、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所以要關注本土對高職文科人才的實際需求,緩解地方結構性就業矛盾。缺乏全球視野,高職文科專業的發展必定會滯后,而脫離本土,高職文科專業的發展可能會缺乏生長的土壤,導致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脫節,這就背離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二者的平衡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如何尋找到平衡點是高職文科專業教育始終要關注的問題。
第三,平衡高職文科專業的外部改造與內部變革。高職文科專業的發展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與替代,而應借助外部力量從內部進行繼承與革新。一方面,高職文科專業建設要重視不斷汲取其他專業的養分,保持專業的旺盛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持專業的獨立性,維持專業的基本特征。這就要求既要與專業群中的其他專業共享課程、共享師資,又要對其他專業的資源進行吸收與改造,使其彰顯出本專業的特點。正如文秘專業吸收了新聞傳播專業的新媒體內容,并將其差異化改造為中小微企業行政人員的附加技能,而不是與新聞傳播專業的從業方向構成同質競爭關系,削弱本專業存在的合理性。
第四,平衡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與顯性技能特長培養。全面發展與特長培養應統一在人才培養目標之下。一方面,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為教育對象提供更加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培養德技并修、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就業創業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教育對象的技能特長,使其具備外顯的技術能力,提高人才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周展鋒,沈有祿.高職文科教育對象“非替代性”顯性技能培養策略[J].職教通訊,2018(21).
[2]蔡平.高職文科專業發展的困境解析——基于100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數據統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3(29).
[3]蔡平.高職文科專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高教學刊,2018(1).
[4]馬聯合.高職文科專業內在教育價值問題探析——基于系統論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8).
[5]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6]馬世年.新文科視野下中文學科的重構與革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7]李永杰.推進新時代文科建設[N/OL].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6-03)[2019-08-03].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SHK201906030010&DbName=CCND2019.
[8]張學良,王潤孝,楊永.美國高校頂石課程評介及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7(5).
[9]Durel R J.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3).
[10]楊茜.大學“頂點課程”與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2).
[11]Dunlap Joanna-C.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Self-Efficacy How a Capstone Course Prepares Students for a Profession[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5(1).
[12]劉小強,蔣喜鋒.質量戰略下的課程改革——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本科教育頂點課程的改革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2).
[13]錢政.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職頂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5).
[14]王蕾,張方園.基于Capstone理念的高職通信技術專業綜合實訓類課程建設研究——以“通信設備組網綜合實訓”課程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10).
[15]Henscheid J M .Professing the Disciplines:An Analysis of Senior Seminars and Capstone Courses.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Monograph Series No.30.[M].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 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0.
[16]藍潔.高等職業教育結構調整政策:變遷、反思與展望[J].職教論壇,2017(13).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高職新文科‘核心技能+新媒體特色專業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GXGZJG2019A047);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大數據視角下的就業政策研究”(2019KY1252);2018年度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服務區域發展視角下的示范特色文秘專業內涵建設策略研究”(2018JG48)
【作者簡介】周展鋒(1986— ),漢族,廣西興業縣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