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分析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在緩解職業教育人才創新創業面臨的問題、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學的創新要求兩方面的意義,從校企合作關系、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等方面提出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具體措施,并探討“三區一平臺一空間”的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實踐模式。
【關鍵詞】校企協同 創新創業基地 “三區一平臺一空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7-0180-0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鼓勵各高?!俺浞掷酶鞣N資源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在此政策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積極通過校企協同共建的方式,規劃出“創業教育區”“創業孵化區”“成長型企業區”“綜合服務平臺”和“創客+部落眾創空間”,分別實現對創業青年的“教育功能”“孵化功能”“發展功能”“服務功能”和“土壤功能”,促進創業孵化基地科學管理,提升創新創業的效果,切實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試分析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意義,提出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具體措施,并探討“三區一平臺一空間”的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實踐模式。
一、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意義
(一)緩解職業教育人才創新創業面臨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及“互聯網+”時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道路。然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創新創業仍面臨諸多問題。盡管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和家長改變就業觀念,要求高校甚至全社會支持創新創業活動,許多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仍缺少創業教育這一重要環節,即便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很多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踐性特點。這就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越來越少,由于缺少經驗、沒有相關的技術以及資金不足,平臺不夠,導致這一群體的創業活動呈現出失敗大于成功的情況。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能夠很好地緩解這些問題。通過在創新創業基地的實踐,學生能夠增加對國家政策或措施的了解,能夠獲得創新創業相應知識儲備,獲得創新創業的相關能力,增強創新創業的信心。
(二)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學的創新要求
“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新的時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選擇。許多高等院校為迎合市場發展需求,做出相應的教學課程體系的轉變。然而,當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實踐活動顯示,高等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有限。一方面是存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離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因為高等院校實踐創新教學課程安排有限,導致學生缺少實踐創新意識和能力。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將促使高等院校從實踐出發,緊貼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創新要求,在教學體系中構建起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
二、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發展校企合作關系
當前,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主要是因為企業和學校受到共同利益的驅使。一方面,企業能夠為區域、平臺和空間的構建提供硬件條件,獲得人才以及專利知識等軟件資源。另一方面,學校能夠由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的就業率,不斷踐行和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兩者處于共贏的地位。但是一旦企業沒有辦法將過多的時間、精力等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勢必會使兩者的合作關系出現問題。對此,要想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則要求深入發展校企合作的關系,讓兩者之間的合作具有持續性、穩定性和科學性,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解決校企之間合作的不對等關系。這是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重要途徑。
(二)制定全新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在校企協同構建的新的創新創業基地實踐中,高等院校各專業人才的實踐創新活動需要擁有明確的目標,在教學課程體系構建中應為實踐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完成對創新創業意識的兼容發展。為了配合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高等院校應根據市場職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制定全新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對新的課程體系的重構,構建起直接面向企業、面向市場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實踐中,許多高等院校在學校的內部治理中,往往基于市場發展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也由此構建學科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三)打造強大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發揮其在人才創新創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其前提條件是擁有一支強大的、專業的師資隊伍。在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活動中,教師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給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供專業的意見,因此,要想發揮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的實效性,其根本途徑就在于打造一支具有較強創業實踐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的師資隊伍。
(四)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學校應合理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應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角度出發,將雙創課程融入專業的課程體系之中??蓸嫿òɑA類課程、核心類課程、實踐類課程、學術報告和交流類課程在內的系統化課程體系,傳授給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方向知識、輔助選修知識等。其中,核心類課程著重講解和創新創業有關的知識、技術與步驟,重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出方案、論證方案的能力,增強學生創業的毅力和敢闖敢干的精神。而在實踐類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完善創新創業者的知識構成,增強和鞏固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業個性。此外,還可以大力推進多元支持的延伸課程建設,例如,學校可建設創新創業課程網站,提供網絡創業、網絡檢索、網站管理、網頁設計、網絡營銷等學習內容,供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同的學生個性、個人認知能力和生活條件各不相同,在創新創業活動中他們所選擇的項目不同,面對相同的創業問題,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同。只有從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出發構建課程體系,在創新創業基地實踐中,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才能實現虛擬真實化,學生才能夠基于自己的個人能力以及個人條件,彌補自己的創業短板,更好地發揮自己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優勢。
三、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的實踐方式
當前廣西的一些高等院校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校企協同,創建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基地,為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提供了區域,確保創新創業人才實踐的基礎設施,結合信息技術所構建的創新平臺,讓學生的創新活動實現信息共享,由此大大避免出現惡性創業競爭的情況。本文試基于這些教學實踐,提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的實踐方式。
(一)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實踐內容
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就是重點構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三區”包括創業苗圃區、項目孵化區和成長企業區,其中,創業苗圃區主要開展創新創業課程開設、創業培訓,以及創業實戰的實踐活動;項目孵化區主要是為學生企業提供“硬件+軟件”包括場地、設備、項目輔導等的支持;成長企業區主要吸引成熟企業入駐,對接企業校企合作,一方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免費創業導師,另一方面助推企業項目推廣、加速企業成長;“一平臺”主要是指“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輔導、測評、診斷,信息咨詢、企業申報、項目管理等;“一空間”主要是指“眾創空間”,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成果展示、路演廳、創客沙龍、休閑區等空間區域。當前應充分認識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的意義,從構建系統化的運行模式入手,設置創新創業的實踐模式,以充分發揮“三區一平臺一空間”的實踐作用。
(二)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的運作
校企協同共建“三區一平臺一空間”創新創業基地的運作模式較為豐富,其既可以單獨運作,也可以協同運作。當前要想發揮這一創新創業基地的作用,應構建系統、科學的運作模式。第一,構建基地運作管理體系,讓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訓方面各司其職,同時獲得相應的利潤分配。還可以讓實訓基地實現對外經營,獲得更多的經濟、社會效益。這樣也可以促進創新創業基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優化升級創新創業基地的功能機制。隨著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當前“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校企合作共建的創新創業基地也可以導入該種新的教學模式,或是構建其與之相匹配的實踐新模式。第三,實現創新創業基地的內涵拓展升級。當前校企協同共建的創新創業實踐中,應對原有的實驗項目類型、業務范圍以及服務群體等,進行內涵和外延的擴展,從服務地方產業轉變為服務創新產業的發展,不斷增強基地的社會性服務功能。
總之,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基地,能夠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提供平臺支持,更能夠加快高校形成招生、就業聯動機制,使得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隊伍擁有市場所需要的創新素質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力。因此,學校和企業應深入開展合作,加快建設起校企協同下的創新創業基地,在實現雙方利益共贏的前提下,不斷增強基地的實效性,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婧婧,趙國靖,李校堃,俞林偉.產教融合背景下醫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新探索[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8).
[2]趙強.中關村軟件園校企協同創新實踐探索[J].中國科技產業,2016(6).
[3]姚霞.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8).
[4]梁驥.共建生產型實踐教學基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9KY1292)
【作者簡介】黎品良(1980— ),男,廣西富川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老師。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