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松



【摘要】 目的 探究短節段與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36例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入院先后時間順序分為長節段組和短節段組, 每組18例。短節段組患者采用短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 長節段組患者采用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前和術后12個月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評分;術前和術后12個月側凸、后凸Cobb角。結果 長節段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短節段組, 術中出血量多于長節段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ODI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VAS評分(2.10±1.87)分、ODI評分(13.21±0.87)分均低于短節段組的(3.46±1.93)、(14.80±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患者的側凸、后凸Cobb角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側凸、后凸Cobb角分別為(16.83±2.37)、(18.13±3.42)°, 均小于短節段組的(20.96±2.78)、(22.18±2.9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短節段與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均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其中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手術時間、出血量多于短節段固定融合術, 但是Cobb角改善程度更佳, 明顯優于短節段固定融合術。
【關鍵詞】 短節段固定融合術;長節段固定融合術;退行性脊柱側彎;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33
退行性脊柱側彎屬于老年人常見病, 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 是指成年后新出現的側彎, 并且排除因為腫瘤、創傷骨折引起的側彎。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加, 該疾病呈明顯上升趨勢[1, 2]。目前手術治療該疾病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但是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性。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短節段與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臨床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室2018年2~12月接收的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36例進行研究, 按照入院先后時間順序分為短節段組和長節段組, 每組18例。所有患者均經過影像學檢查并結合臨床診斷確診, 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長節段組中男10例, 女8例;年齡45~74歲, 平均年齡(62.5±5.9)歲;病程2~5年, 平均病程(3.2±0.6)年。短節段組中男11例, 女7例;年齡45~72歲, 平均年齡(62.7±5.9)歲;病程2~5年, 平均病程(3.3±0.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短節段組患者采用短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全麻)。在胸腰背部正中切口, 充分暴露整個側彎節段, 并將4枚椎弓根螺釘置入需要降壓的最上、最下節段椎體, 并在需要減壓的節段的椎體打入椎弓根螺釘, 之后在突出節段或狹窄節段的半椎板或全椎板減壓[3, 4]。將椎間盤摘除后, 刮除軟骨終板, 將椎板軟組織剔除, 對狹窄的神經根管以及側隱窩進行減壓, 平行移動神經根1 cm[5, 6]。根據腰椎生理弧度預彎的連接桿裝置置于釘槽內, 并矯正椎體矢狀面移位, 利用加壓裝置對凸側進行適度加壓, 最后適當矯正, 將螺帽擰緊, 在減壓椎間隙植入備用碎骨, 進行椎間植骨后安置橫連接桿[7]。
長節段組患者采用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麻后, 同樣在胸腰背部位置做切口, 暴露整個側彎節段, 并在上終椎、下終椎、頂椎、雙側椎弓根置入2枚椎弓根螺釘, 再選擇凹側、凸側間隔1個椎體置入單枚椎弓根螺釘, 隨后對椎間盤狹窄或突出節段的半椎板、全椎板進行檢驗, 摘除椎間盤, 刮除軟骨終板。向減壓的椎間隙填入咬除的椎板剔除軟組織, 并進行椎間融合。根據側彎弧度將預彎的連接桿安裝于凸側釘槽, 放置螺帽, 進行矯正[8]。在凹側置入連接桿, 按照胸腰椎生理弧度對矢狀面畸形矯正, 最后采用加壓裝置對凸側進行加壓, 撐開凹側, 將螺帽擰緊, 并根據側彎節段安放數量合適的橫連接桿。咬除增生關節突, 為雙側椎板去皮質, 將人工或自體髂骨骨條置入椎板關節處, 進行椎板融合。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前和術后12個月VAS、ODI評分;術前和術后12個月側凸、后凸Cobb角。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長節段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短節段組, 術中出血量多于長節段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VAS、ODI評分比較 術前,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VAS評分(2.10±1.87)分、ODI評分(13.21±0.87)分均低于短節段組(3.46±1.93)、(14.80±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側凸、后凸Cobb角比較 術前, 兩組患者的側凸、后凸Cobb角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側凸、后凸Cobb角分別為(16.83±2.37)、(18.13±
3.42)°, 均小于短節段組的(20.96±2.78)、(22.18±
2.9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短節段固定融合術在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其治療目的是為了能夠有效減壓責任節段, 促使其局部穩定, 特別是針對側凸較小的患者而言, 該手術方式能夠取得較高的臨床療效。而且短節段固定融合術因為手術時間短, 術中出血量低, 因此適用于老年患者中[9]。
而長節段固定融合術則對Cobb角改善效果較高, 但是該手術方式由于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 不適用于基礎條件差、健康風險較大的患者中[10]。
在本次研究中, 長節段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短節段組, 術中出血量多于長節段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ODI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VAS評分(2.10±1.87)分、ODI評分(13.21±
0.87)分均低于短節段組(3.46±1.93)、(14.80±1.3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患者的側凸、后凸Cobb角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個月, 長節段組患者側凸、后凸Cobb角分別為(16.83±2.37)、(18.13±3.42)°, 均小于短節段組的(20.96±2.78)、(22.18±2.9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 短節段、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考慮到手術目的在于降低并發癥、減少術后疼痛、改善患者病情, 合理的手術方案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因此, 對于基礎病情較差的患者應選擇短節段固定融合術;對于基礎狀態較為良好的患者則建議選擇長節段固定融合術, 以取得較高的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 短節段、長節段固定融合術均具有各自的優缺點, 其中長節段對于患者后凸、側凸Cobb角均具有較高改善作用,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普光民, 楊正才, 高祥, 等. 分析短節段和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退行性側彎的療效. 中外醫療, 2019, 38(8):42-44.
[2] 馬遠. 短節段和長節段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退行性側彎的療效分析. 河北醫學, 2018, 24(9):1489-1494.
[3] 張欣, 何釗, 李濤. 單側椎弓根釘固定行MIS-TLIF手術對椎間融合和脊柱形態的影響. 頸腰痛雜志, 2019, 40(1):117-119.
[4] 唐少龍, 黃慶華, 吳羅根, 等. 多級SRS截骨聯合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近期療效. 臨床骨科雜志, 2018, 21(6):655-658.
[5] 吳科, 孫春漢.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術治療中不同融合術的應用進展. 中國傷殘醫學, 2018, 26(5):95-97.
[6] 張征石, 陳勇, 錢紅兵, 等. 單側與雙側經皮椎弓根固定微創TLIF的比較.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7, 25(21):1944-1948.
[7] 宋紅芳, 張雯, 張強, 等. 融合與非融合穩定方式對損傷性腰椎活動影響的對比.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21(31):4963-4968.
[8] 王翀, 方明橋, 項光恒, 等. 單側與雙側椎弓根螺釘固定聯合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長期療效比較.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4, 24(9):795-801.
[9] 陳一衡, 徐華梓, 馮永增, 等. 小切口單側固定的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治療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期療效評價. 中華外科雜志, 2010, 48(13):989-993.
[10] 賈其余, 俞宇, 王林, 等. 單側椎弓根固定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下腰椎退行性疾病. 臨床骨科雜志, 2014, 17(4):377-380.
[收稿日期: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