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槐



【摘要】 目的 觀察并比較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中重建與未重建外側壁的臨床療效。方法 30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治療的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有無重建外側壁分為對照組(未重建外側壁)與實驗組(重建外側壁), 每組1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手術前后髖關節功能情況, 術后骨折不愈合與髖內翻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術用時(64.28±10.54)min與對照組的 (63.34±11.35)min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164.95±44.36)ml少于對照組的(234.12±62.48)ml, 臥床時間(10.69±4.62)d、完全負重時間(76.35±7.13)d、骨折愈合時間(116.33±10.46)d均短于對照組的(22.68±5.11)d、(89.53±11.34)d、(130.14±11.28)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骨折不愈合發生率6.67%(1/15)與髖內翻發生率0(0/15)均低于對照組的40.00%(6/15)、26.67%(4/1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3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手術前升高, 且實驗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86.11±7.48)分高于對照組的(78.94±6.62)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相比于未重建外側壁, 重建外側壁后可使骨折斷端更加穩定, 手術用時無明顯增加, 但可縮短臥床時間、完全負重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術后出現髖內翻與骨折不愈合幾率, 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外側壁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重建外側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34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的疾病, 患者會出現壓痛、腫脹、疼痛、運動障礙等癥狀, 對患者身體健康與正?;顒佑绊憳O大, 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目前臨床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進行治療,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是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方法, 具有理想效果。而相關研究表明[1], 患者外側壁骨折會對手術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 臨床對是否重建骨折外側壁存在一定分歧。為此展開此次研究, 比較分析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過程中進行重建與未重建外側壁的效果,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的30例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有無重建外側壁分為對照組(未重建外側壁)與實驗組(重建外側壁), 每組15例。對照組中, 男9例, 女6例;年齡61~85歲, 平均年齡(73.63±5.25)歲;分型:Ⅱ型
7例, Ⅲ型5例, Ⅳ型3例。實驗組中, 男 10例, 女
5例;年齡 60~85歲, 平均年齡(73.34±5.31)歲;分型:Ⅱ型8例, Ⅲ型4例, Ⅳ型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治療, 其治療方法相同, 具體如下:手術前采用X線檢查患者兩側股骨近端情況, 觀察患者骨折的具體情況與股骨形態。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常規消毒并鋪巾, 患者采取平臥體位, 將軟墊墊在患者臀部下方, 使患者健側下肢保持屈曲, 其患肢保持內收, 與軀干夾角為10~15°, 于X線指引下對患者進行閉合復位操作。于粗隆上方位置做4 cm左右的縱行手術切口, 將患者的皮膚與皮下組織依次切開, 然后切開深筋膜層, 鈍性分離臀中肌, 充分暴露其大粗隆頂點, 使用三棱錐開口器進行擴髓, 其位置為大粗隆頂點前方1/3位置。插入導針, 采用X線檢查, 保證導針插入>15 cm,
對骨折位置進行維持, 沿著導針對股骨近端進行擴髓, 將主釘旋入近端位置。在螺旋刀片導向器確定的位置做2 cm左右的縱行手術切口, 完成瞄準臂定位后, 通過套筒將導針插入, 保證其和股骨頭軟骨相距0.5~1 cm,
利用X線進行檢查, 保證導針位置正確。沿著導針進行擴孔操作, 打入合適的螺旋刀片并鎖定。打入遠端鎖定螺釘, 以免發生骨折移位, 將瞄準架移除后旋緊近端尾帽, 確定滿意后, 進行引流管留置, 并逐層縫合切口。
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未重建外側壁。實驗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重建外側壁, 在內固定治療基礎上, 利用鋼絲進行捆扎固定, 將鋼絲跨過小轉子與大轉子, 采用“8”字法進行捆扎固定, 然后分別在前、后方向鉆孔, 并擰入1枚拉力螺釘。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完全負重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3個月內, 骨折不愈合與髖內翻的發生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與手術3個月后的髖關節功能情況[參照髖關節功能測評量表(Harris)[2]進行評價, 評價內容:功能、活動范圍、疼痛與畸形, 總分為100分, 評分與髖關節功能情況呈正相關, 即評分越低, 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差]。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用時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臥床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手術后骨折不愈合與髖內翻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術后骨折不愈合發生率與髖內翻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手術前與手術3個月后的髖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3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手術前升高, 且實驗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骨折不愈合與髖內翻發生情況比較[n(%)]
組別 例數 骨折不愈合 髖內翻
對照組 15 6(40.00) 4(26.67)
實驗組 15 1(6.67)a 0a
χ2 4.6584 4.6154
P <0.05 <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 對患者正?;顒优c身體健康影響極大, 臨床主要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 效果理想[3]。該疾病與年齡、骨質疏松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 受到交通行業、建筑行業發展與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影響, 該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 受到臨床的重點關注。
患者外側壁骨折會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 臨床對于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過程中是否重建外側壁存在一定分歧, 為比較分析重建外側壁與未重建為側壁的具體治療效果, 以3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展開比較研究, 對照組患者未進行重建外側壁, 實驗組患者則應用了鋼絲捆扎聯合拉力螺釘固定, 屬于加強固定, 可加壓患者的外側壁骨折塊。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用時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的, 臥床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骨折不愈合發生率與髖內翻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3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本組手術前升高, 且實驗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果說明, 外側壁完整對促進患者骨折愈合具有積極作用, 因此需要對骨折外側壁進行重建。在進行治療過程中本院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①外側壁可起到生物力學穩定作用, 可支撐股骨頭頸骨折塊, 可使骨折斷端的加壓與接觸增加, 能夠有效預防內固定失敗, 并降低患者術后出現骨折不愈合與髖內翻的幾率[4];②部分患者的外側壁骨折是因手術操作造成的, 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 要做好對外側壁的保護;③為保證外側壁重建的效果, 可根據患者的分型選擇具體的重建方案, 在手術前可通過四維CT對患者的外側壁進行徹底掃描, 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外側壁骨折類型, 明確患者骨折外側壁的穩定性, 進而制定針對性重建方法[5]。
綜上所述, 對外側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相比于未重建外側壁, 重建外側壁后可使骨折斷端更加穩定, 手術用時無明顯增加, 但可縮短臥床時間、完全負重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術后出現髖內翻與骨折不愈合幾率, 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景波.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比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0, 14(6):69-70.
[2] 楊朔, 李建軍, 李勝.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效果比較. 臨床軍醫雜志, 2020, 48(3):274-277.
[3] 葛新, 宋麗波. PFNA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微創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臨床效果.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0, 33(2):251-253.
[4] 周亞東, 朱華章. 人工股骨頭置換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9, 34(8):846-848.
[5] 程璐飛, 馬麗. 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外側壁危險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8, 16(1):89-90.
[收稿日期: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