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霞 鄭世英 潘恩敬 張紅 黃振喜 王連森
摘 要:樂陵紅棗已成為樂陵市的支撐產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以及各地品牌戰略的實施,再加上樂陵紅棗在生產、加工、銷售中存在的不足,棗質量、產量、收入不甚理想,影響了棗農和棗加工企業的經濟效益。該文在對樂陵小棗的栽培面積及產量、市場銷售、加工、栽培技術和文化旅游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樂陵紅棗產業存在棗農種植積極性低、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合作意識不強、品牌意識薄弱、產品創新發展不夠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技術推廣、提高產量品質、樹立合作意識、拓寬銷售渠道、強化品牌建設、創新文化旅游、加強組織管理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樂陵紅棗;產業現狀;品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65.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055-03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d Dates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Brand Building in Laoling
Liang Shuxia1 et al.
(1College of Ecolog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253023, China)
Abstract:Red dates has become the supporting industry of Laoling City, enjoying a high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n various regions,and the deficiency in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sales of Laoling red dates,the quality,output and income ofjujube are not ideal,which has caused certain losses to Jujube farmers and jujube processing enterprises.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search,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n the cultivation area and yield,marketing,processing,cultivation technology, cultural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the jujube in Laoling,finding out the following problems:low enthusiasm of jujube farmers in planting,low added value of processed products, weak sense of cooperation, weak sense of brand,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s,and Putting forward ten aspects of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take advantag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strengthen technology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establish a sense of cooperation, expand sales channels,strengthen brand building, innovate cultural tourism,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tc.
Key words:Laoling red dates;Industry status;Brand;Countermeasures
樂陵紅棗歷史悠久,始于商周,興于魏晉,盛于明清,據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詩經》、《齊民要術》等均有記載。樂陵第一批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被劃定金絲小棗標準化示范區。2002年,“樂陵金絲小棗”被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07年,樂陵金絲小棗、無核小棗被評為北京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金獎,并列入2008北京奧運專供果品;2008年,“樂陵小棗”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樂陵“萬畝棗林游覽區”先后被列為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區、國家AAAA級景區、省級森林公園;2010年被認定為“黃三角”十大優勢果品之一,2015年山東樂陵·棗林復合系統被農業部列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提到樂陵小棗是山東省優質農產品之一,樂陵朱集金絲小棗榮登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樂陵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造就了樂陵棗獨一無二的好品質。第一,氣溫利于花期坐果。樂陵6月份氣溫高,常在24℃以上,平均氣溫24.2~26℃,正值紅棗開花坐果期。第二,氣溫利于干制品種。4—10月的積溫能夠影響紅棗生長期長短及能否栽培制干品種,一般品種2430~2480℃,制干品種3700℃以上質優,樂陵年生長積溫4420~4560℃,適合干制品種。第三,氣溫利于含糖量的增加。樂陵果實成熟期晝夜溫差可達9~13℃,特別是果實成熟期日較差大,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和果實品質的提高。第四,成熟期降水偏少。樂陵8、9、10月的降水量分別為125~160、39~50、27~34mm,利于棗果晾曬。第五,土壤肥沃,樂陵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平肥沃,沙壤土,pH5.5~8.5,適宜棗的生長。第五,光照充足。棗為喜光樹種,樂陵平原光照充足。4—10月生長期光照1680~1780h,滿足中晚熟棗優質制干品種1700h以上的光照要求。
1 樂陵紅棗產業現狀
1.1 栽培品種、面積及產量 樂陵有棗樹2萬hm2,年產棗量高達1億kg,產值多達23.3億元,現有近23個知名品種,如金絲小棗、酸棗、無核小棗、龍爪棗等,其中金絲小棗的產量占80%以上[1]。全市現有500年以上的棗樹多達7000株,品種多達500個,包括金絲4號、魯棗2號、魯棗5號、棗秋紅、六月鮮等新品種,截至目前共栽植棗樹2萬余株[2]。1995年樂陵市政府制定了“實施紅棗工程,建設百萬畝棗林,建成全國最大的小棗商品生產基地”的富民戰略[3],帶動了相當一部分棗民,產量呈明顯上升趨勢,為大型棗類企業建設入駐奠定了關鍵基礎,利用現代工藝出干率高達70%~95%。
1.2 栽培管理模式 一般還是常規管理,大力推廣科學種植,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專家長年在樂陵進行科學試驗,積極探索棗樹種管經驗,著力加強農產品安全管理,構建起“產地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的棗產品監測體系,有力確保了紅棗品質。積極開展棗花間作、棗菜間作、棗藥間作等栽培模式的試點工作。
1.3 示范園區 建設“傲雪”棗樹新品種示范基地2hm2,包括“傲雪”棗培育區、改良品種育苗區、盆栽棗培育大棚等功能區。“棗博園”棗樹產業化示范基地,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管理,應用物理殺蟲劑及有機肥料,積極探索棗樹的有機栽培。
1.4 加工技術 多年來,樂陵小棗銷售仍以原材料棗為主,深加工量不大,主要加工產品有夾心棗、免洗棗、烘干棗、無核棗、棗圈、棗片等初加工產品,以及棗脯凰、干棗蜜餞、棗茶、棗飲料、濃縮棗汁、原漿、金絲棗酒、中華蜜酒、紅棗酵素、NFC原汁等深加工產品。骨干企業主要有山東百棗綱目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樂陵市德潤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和匯源集團樂陵工廠。百棗綱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雙陵春”、“烈鷹”等著名商標,德潤健康食品擁有“齊潤”、“棗潮”、“尚早佳人”等注冊商標。
1.5 宣傳推廣 近幾年,樂陵通過市報、廣播電視臺、樂陵手機報、今日樂陵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精心策劃選題,持續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通過CCTV-2《魅力中國城》節目,展示了樂陵紅棗的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營養價值;通過舉辦金絲小棗文化節和電視、紙媒、網絡、新媒體等平臺,以宣傳報道、播放宣傳片、策劃專版和網上主題宣傳等形式,開展有規模、有聲勢的紅棗產業宣傳活動,取得了比較理想的宣傳效果,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1.6 紅棗銷售 通過推行種管銷一體化,朱集鎮19個村級成立棗樹種植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管護。近年來,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德潤健康食品與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合作設立新產品研發中心,實現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降低農殘,提高產品質量和標準,2018年企業紅棗制品出口實現2000萬元。
1.7 文化旅游 樂陵依托深厚的棗文化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棗博物館——中國樂陵金絲小棗文化博物館和首個“中國畫棗村”,開發建設了“乾隆御賜棗王匾”、“百棗園”、“中華棗博園”等20多處旅游景點,“萬畝棗林游覽區”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和省級森林公園等。
1.8 科研投入 為提高小棗品質、深入挖掘小棗價值,樂陵市先后與中科院、新西蘭天然藥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山東大學、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7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達成合作關系,柔性引進了“千人計劃”趙忠熙、周廣芳、劉孟軍、李新崗等紅棗專家,建立了新西蘭天然藥物研究所中國樂陵金絲小棗研發基地、中國科協海智計劃樂陵金絲小棗科研基地、國家級種質資源圃、全國紅棗栽培示范點等。
2 樂陵紅棗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棗農種植積極性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棗樹管理成本較高,紅棗價格低,收益少,嚴重影響棗農管理棗樹積極性,特別遇到特殊年份,減產更多。如2005年5月5日、10日和17日連續3次降雨10mm以上(小到中雨),棗樹害蟲綠盲蝽大面積發生,導致大量落花落蕾,未進行及時防治的棗樹基本絕產[4]。樂陵市棗加工產品多為棗汁、免洗棗、夾心棗等初加工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網絡銷售缺乏,包裝設計、商標注冊、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短板,知名度不高。物流配送系統不完善,物流成本高。文化旅游還停留在“走馬觀花”發展階段,缺少對棗文化資源深度開發的項目,文創產品較少。缺少大型會展中心,在采購商組織和邀請方面專業性有待加強。
2.2 棗農觀念陳舊,龍頭企業與種植戶合作意識不強 很多棗農為了追求高產量,多次噴施高濃度萘乙酸、2,4-D、赤霉素等激素類藥物以提高坐果率,防止落果,結果導致果實口感不佳,儲存時間不長。許多棗農還是利用天然條件晾曬風干果實,遇到陰雨天或潮濕季節,導致干棗質量下降。
龍頭企業不愿與小規模作坊合作,也意識不到與棗農合作。因散戶居多,棗果的質量和產量也不盡相同。龍頭企業散收棗果,不便于管理,也不能保證加工產品的品質口感,更不能保證棗深加工生產鏈的正常運作。
2.3 品牌意識薄弱 樂陵紅棗自身品牌意識不強,不注重品牌效應,被滄州金絲小棗和新疆灰棗搶占風頭,知名度遠不如之前,導致慢慢淡出消費者市場,出口也僅限于亞裔華人多的國家,如馬來西亞、美國、日本等國家。
3 打造樂陵紅棗品牌對策
3.1 提高棗的質量和產量 做到綠色種植,從栽培到施肥、澆水、害蟲防治及花期放蜂都要做到綠色無污染。不使用對樹苗和土壤危害大的肥料和防蟲除草藥劑,盡量使用生物和物理方式進行防治。嚴格按照國家的法規標準生產棗產品。科學合理利用開甲、摘心等措施提高坐果率及品質。
3.2 加強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以棗樹良種基地、“金絲四號”栽培示范基地、“傲雪”栽培示范基地為依托,加大紅棗優質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在試驗成功的基礎上,推廣棗樹矮化密植、起壟栽培、高光樹形、園藝地布、防雨防蟲棚、水肥一體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
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為保證紅棗穩步持續發展,推進“紅棗綜合保險”,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按干棗8~10元/kg、產量3750~6000kg/hm2,保底價、保產量、補差價等方式參保,化解棗農經營風險,穩定棗農收益,提高棗農種植積極性。成立紅棗產業發展基金,整合涉農資金,加大財政對紅棗產業的投入,包括紅棗種植技術的示范推廣、紅棗加工企業扶持、紅棗市場開拓,紅棗科研投入等。對500年以上掛牌保護的老棗樹實行保護價收購,對全市優質金絲小棗實行保護價收購。
3.4 做大做強品牌 積極申報樂陵小棗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并積極應用到種植、價格等環節。申報中國特色優質農產品示范區、農業文化遺產等,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注重自身品牌建設,打造專屬品牌,以品牌帶效益。
3.5 樹立合作意識 探索集中適當規模化、機械化經營,鼓勵采用土地流轉的方式,由合作社、種植大戶、紅棗加工企業管理,采取集中、適當規模化經營,市財政對專業服務隊購買打藥機等機械設備提供補貼。成立由紅棗種植大戶、合作社、加工企業、紅棗經銷商及農資經銷商等組成的紅棗產業發展協會,以利于集中優勢資源,凝聚合力。與世界各國合作交流,開拓眼界,學習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科學技術,努力做到自主創新,推動消費,吸引投資。
3.6 創新紅棗文化旅游業 以金絲小棗文化節、紅棗展會、棗花節等體現紅棗文化特色的旅游、會展活動吸引外地游客,活躍紅棗文化和旅游市場。設置棗文化主題長廊和廣播介紹,增加知識普及項目及志愿者講解宣傳;增加棗文化主題社團,如棗與畫、棗與雕刻、棗與攝影等;設置有獎活動項目,如參加知識競賽等,發放精美的棗產品伴手禮等獎品。
3.7 拓展紅棗銷售渠道 組織召開金絲小棗鮮食棗銷售峰會,吸引鮮果銷售商,利用抖音等自媒體吸引網絡銷售商來現場訂購、推介。朱集鎮打造集特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和點上服務為一體的電商服務中心,支持建設鄉村旅游電商扶貧示范村,培育一批農產品電商龍頭示范點,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規模效益。
3.8 嚴把質量關,活躍紅棗市場 將市場管控與服務有機結合,根據棗果質量合理劃價,打擊欺行霸市、擾亂市場秩序的地痞惡霸,為外來商家和棗農打造公平公正的交易平臺。根據樂陵市紅棗交易情況出臺免稅或減稅措施,確保紅棗產業健康發展。
3.9 提高組織化程度 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通過政府制定配套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和廣大棗農生產經營積極性;完善協會組織建設,保證其充分發揮產業發展中的紐帶、參謀、助手、協調和服務的作用;建立集生產、營銷、科技于一體的農民合作組織,通過中介組織的服務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加強棗農培訓,提高棗農新技術應用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廣鈞,李瑞國.金絲小棗產業化現狀,發展潛力分析與發展模式的探討[J].山東食品發酵,2013(169):171-173.
[2]劉新華,山東特產樂陵小棗產業的調查與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10):38-40.
[3]郭陪芳,王云計,王茂芳.調整產業結構規避棗業風險[J].河北林業科技,2009(1):43-44.
[4]田敬義,劉建輝,王霞,等.2005年山東樂陵棗區棗大面積減產的原因及防止對策[J].落葉果樹,2006,38(3):14-15.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