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 尚紅燕
閱讀和習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板塊,二者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互為作用的,閱讀對習作表達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深入探究閱讀教學與習作練筆的內在聯系,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人為地將課文的閱讀評析與指導習作表達這兩個本是血脈相通的孿生弟兄分離開來的現象,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陷入被動,把閱讀和習作看成是兩件獨立的事情去做。閱讀和習作有許多共同因素,他們都是書面語言的活動,閱讀要理解的中心、題材、篇章結構、表達方式、運用語言等,這同習作中的審題、立意、選材、謀篇、表達都是可以相互溝通的,學生也只有發現了讀與寫的相似相通的共同要素,由讀到寫的遷移才能實現。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閱讀教學為習作表達提供字、詞、句、段、篇的知識,提供運用這些知識的技巧,教給學生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啟發思維。學生高質量的大量閱讀可以教會其觀察生活、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習作本領。閱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直接轉化成寫作之“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是很自然的。”葉老還講:“閱讀是吸收以后的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先‘吸收’才能后‘傾吐’,像春蠶一樣先吸收了養料,吐絲才有資本,可見,閱讀是習作的前提。”在這方面小語統編教材的編排思路和意圖就有明確的指向。如小語三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八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都明確提出了該單元閱讀與習作兩方面的要求。具體內容列表如下:

如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在單元語文要素中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盡管是分著說的,但二者關系密切,明確了閱讀服務于習作表達。如第一、二、六、七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學生積累、理解、感受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及生動的語言,為學生的自我表達遣詞用語積累素材。第三單元閱讀感受童話的想象,寫作嘗試編寫童話;第五單元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習作即是把觀察到的寫下來;第六單元閱讀教學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習作即是圍繞一個意思學寫……其實,小語統編教材各冊教科書的單元導讀都有這樣特點,閱讀教學中學習和積累表達語言和方法,習作中運用語言和方法表達自我。這樣的編排將各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閱讀與寫作進行了聯系,明確了閱讀與習作一脈相承的關系,明確了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
學生有了寫作的材料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同樣的一段素材,這樣寫和那樣寫出來的效果可能會截然不同。這就涉及到怎么寫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統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到六年級下冊,每冊安排了一個“習作單元”。這樣編排不僅是形式、內容的創新,更是習作教學理念的突破和創新。如三上第五單元——習作,有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的閱讀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感受留心觀察、仔細觀察、持續觀察的樂趣。兩篇文章所要學習的表達方法:其一,觀察要有層次;其二,觀察要調動身體的多種器官,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觸摸到的、心里想到的……《搭船的鳥》學習作者從“聽到的、看到的”兩個角度敘寫去鄉下途中觀察所得,其中對觀察到的景物翠鳥的外形和捕魚的動作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金色的草地》學習作者從“看到的”角度,持續、長時間觀察的發現,并且能將觀察到的景物的變化細致描寫。兩篇精讀課文的閱讀直指習作,引導學生體會觀察的意識和樂趣,學習敘寫可以從不同方面表達的方法。
學生如何將觀察到的景物及變化寫具體呢?本單元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愛故鄉的楊梅》的閱讀又給學生提供了范例。《我家的小狗》是寫動物的文章,在遣詞用語上學習作者仔細觀察動物的特點,抓住動物的動作、神態等細致具體描寫;在布局謀篇上學習作者先寫動物的外形,再通過“小狗認字”“賽跑”等具體事件寫出小狗的可愛。《我愛故鄉的楊梅》是寫植物的文章,在遣詞用語上學習作者把楊梅果實大小、顏色、味道的變化描寫具體的方法;在布局謀篇上學習作者通過總起分述的方法,把楊梅的外形、顏色、味道寫得有條理、有順序。
學生學習每一篇課文都是通過閱讀來吸收它的內容和章法,使它變成自己知識寶庫中的一部分,以便學以致用。閱讀積累詞句,學習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反復朗讀體會其作用等。如《火燒云》一課,在描寫顏色上獨有特色。因此利用閱讀,指導學生總結描寫顏色的方法。如用顏色名稱寫,用比喻句寫,用形容詞后綴重疊,如金燦燦、紅彤彤寫;用事物如茄子紫、梨黃等寫。從中豐富學生詞匯,教給學生遣詞用語的方法。再如《大自然的聲音》一課,課文在三上第七單元,本單元導讀中提出: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詞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這篇課文語言優美詞句生動……是一篇積累詞句的好范文。文中“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有“風聲、水聲、動物的歌聲”。作者在描寫這些事物時用到了擬人,風是音樂家、水是音樂家、動物是歌手,用到了排比句、頂針句……在描寫聲音時用了擬聲詞“滴滴答答、叮叮咚咚……”這些生動的語言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觀看視頻課件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感性認知積累文中的詞句。之后,再提出“大自然還有哪些美妙的聲音呢?”的問題,調動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感受,展開豐富的想象……把閱讀本文積累的詞句直接遷移運用到了自己的口頭表達中。學生回答,有“雨聲、雷聲、森林里的歌聲、廚房里的樂器聲……”然后再圍繞這些聲音寫一段話,轉化成書面習作表達,最后習作練筆很成功。
學生學習語言,重要的不在于學了多少語言和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習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布局謀篇,遣詞用語,以及準確、規范、簡明、連貫、得體的方式。
布局謀篇在于指導學生進行章法表達,要有一定的語用意義。布局謀篇是習作指導過程的重要一步,主要在于指導學生如何確立文章的章法,具體而言就是文章的框架。王國維先生曾說過“為文如造屋”。習作如同造房子,必先有一個框架,再用相關材料去修飾它,最后就完工了。如《秋天的雨》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藝術化的語言將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結構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課文在段落描寫上統一采取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其中重點描寫了課文第二自然段“秋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此外,文中大量地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適合孩子閱讀,是訓練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布局謀篇的很好范例(見下圖)。

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組織材料和布局謀篇設計如下環節:
師:我把文中的重點句排列成詩歌的格式,老師讀開頭和結尾的部分,請學生們讀中間的部分。
生:在教師指導下朗讀。
師:請同學們看中間紅字的內容,再想一想下面問題:
“看”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學生:顏色(板書)
“聞”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學生:氣味(板書)
“聽”到的是秋雨的什么?學生:聲音(板書)
師:作者就是從這三個方面描寫秋雨的。
上述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感知作者布局謀篇的形式,滲透作者多種角度觀察的方法。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選出來的,每一篇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文學價值、美學價值,認真讀來都會有所收獲、受到啟迪和熏陶。比如:通過對詩歌、散文等作品的朗讀,對大自然的描繪和人物精神境界的刻畫來激勵學生,并使之領略作品的語言美,開闊學生的視野,用詩的語言激發心靈的高尚情操。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的開頭“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只用了八個字就把清晨的天氣描寫得清爽、舒適……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說作者信筆寫來,娓娓動人,有景有情。再如《鸕鶿》文中小湖的寧靜,垂柳的柔美,漁人的悠閑,給學生的是一種輕松自如的愉悅感。在這優美的形象中,學生欣賞這寧靜、和諧的畫面的同時,更多是感受到了美好的情感和情愫,從而形成和諧靜遠的情趣。閱讀文章,要正確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還要體會、感受、認識、把握作者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方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培養美的感受,只是審美素養培養的一個方面,而培養審美素養的另一重要方面則是美的創造,如作文、日記,以至文學詩歌是學生的文藝習作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是所有寫作的人用語言文字進行創作的一種最普遍,最易產生效果的一種創作……”讀書有情感,理解能力強的同學,作文寫得更生動,行文更流暢,就是最好的證 明。
充分發揮閱讀教學對習作表達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在習作表達中遷移運用語言,最后形成自我表達。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功能和效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