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豐 郭躍文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產科 廣東佛山528300)
子癇前期是指孕前血壓正常的孕婦妊娠20 周后出現血壓異常升高(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并伴有蛋白尿(如無蛋白尿,但合并以下任何一項: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肺水腫、新發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視覺異常),對母嬰生命健康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1]。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逐年上升,分析原因與產婦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及孕期環境等因素相關[2]。Friedman 產程標準應用年限較長,但是近年來分娩人群各方面特征有較多改變,需做出相應調整[3]。新產程標準于2014 年被提出,有研究顯示該標準可降低剖宮產率,但是該模式應用于子癇前期產婦的研究較少[4]。本文旨在探討在子癇前期孕產婦分娩中實施新舊產程活躍期改變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子癇前期孕產婦100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配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兩組孕產婦基本資料及新生兒體質量等基線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產婦基線資料及新生兒體質量比較(±s)

表1 兩組孕產婦基線資料及新生兒體質量比較(±s)
組別 n 年齡(歲) 妊娠周期(周) 孕次(次) 產次(次) 孕產婦BMI(kg/m2) 新生兒體質量(g)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P 28.37±4.12 29.15±4.28 3.157 0.915 39.15±1.23 38.95±1.42 3.925 0.972 1.67±0.85 1.75±0.83 4.183 0.853 0.95±0.31 1.17±0.25 3.984 0.951 25.37±2.36 25.91±1.94 2.392 0.819 3 513.52±254.42 3 527.49±261.39 3.548 0.875
1.2 評估方法 對照組采用Friedman 產程圖對活躍期進行管理。第一產程:潛伏期延長(潛伏期>16 h),活躍期(<8 h 且宮口開3~10 cm),活躍期停滯(活躍期產婦宮口停止擴張時間>4 h)。潛伏期延長、活躍期停滯均可作為剖宮產指征。觀察組采用《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2014)》對自然分娩活躍期進行管理。第一產程:潛伏期延長(初產潛伏期>20 h,經產潛伏期>14 h);活躍期(宮口擴張6 cm 為開始),活躍期停滯(破膜且宮口擴張>6 cm,宮縮正常時停止擴張≥4 h,宮縮異常時停止擴張≥6 h)。潛伏期延長不作為剖宮產指征,活躍期停滯可作為剖宮產指征。
1.3 觀察指標 (1)孕婦產程時間:記錄孕產婦潛伏期、第一、第二及第三產程時間;(2)分娩方式:記錄孕產婦產鉗助產、催生素使用及剖宮產發生率;(3)孕產婦妊娠結局:記錄孕產婦產后出血、產時發熱、切口感染、會陰裂傷的發生率;(4)圍產兒分娩結局:記錄圍產兒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 min Apgar 評分和5 min Apgar 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 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觀察組潛伏期及第一產程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兩組第二、第三產程時間相近(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產婦產程時間比較(±s)
組別 n 潛伏期(h) 第一產程(h) 第二產程(min) 第三產程(min)觀察組對照組50 50 tP 21.57±3.24 13.58±4.69 7.184 0.002 23.17±5.18 17.69±3.46 7.846 0.004 51.47±15.38 52.17±15.37 3.018 0.067 7.41±3.18 7.14±3.62 3.916 0.081
2.2 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產鉗助產率、催生素使用率、剖宮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產婦分娩方式比較[例(%)]
2.3 兩組孕產婦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妊娠不良事件發生率22%,低于對照組的58%(P<0.05)。見表4。

表4 兩組孕產婦妊娠結局比較[例(%)]
2.4 兩組圍產兒結局比較 觀察組1 min Apgar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胎兒窘迫率、新生兒窒息率及5 min 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組圍產兒分娩結局比較(±s)

表5 兩組圍產兒分娩結局比較(±s)
組別 n 胎兒窘迫[例(%)]新生兒窒息[例(%)]1 min Apgar評分(分)5 min Apgar評分(分)觀察組對照組χ2/t P 50 50 2(4)2(4)0.000 1.000 1(2)2(4)3.417 0.480 8.47±0.39 9.12±0.51 7.158 0.002 9.42±0.31 9.31±0.45 3.085 0.096
妊娠期高血壓是誘發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子癇前期臨床表現為血壓上升,屬于妊娠期特發疾病之一。相關報告顯示,子癇前期孕產婦的胎兒宮內生長受到限制[5],誘發胎兒窘迫或者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的風險較大,因此對子癇前期孕婦服的管理措施應嚴格于正常產婦[6]。產程標準是評估是否進行剖宮產的主要參考數據。判斷產程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孕產婦是否需要進行剖宮產,是否有難產風險等,從而及時根據產婦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并制定相關風險預防措施[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潛伏期及第一產程時間長于對照組,產鉗助產率、催生素使用率、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妊娠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Friedman 產程標準作為傳統標準,其應用效果受孕產婦年齡、自身體質、精神狀態及孕期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大[8]。對孕產婦產程管理的準確性較低,易誘發不良事件。新產程標準減少了對產婦的干預,最大程度幫助產婦適應分娩環境[1]。新產程中參考分娩人群特征重新定義了活躍期及活躍期停滯,放寬了異常產程的時間標準,從而減少了剖宮產的發生情況,同時產婦自然分娩后身體恢復較好較快[9]。
綜上所述,新產程活躍期標準改變可降低子癇前期孕產婦剖宮產發生發生率,有效延長第一產程并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