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雙,鄭喜燦,孫珂,鄭惠靈
2016年,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將壓瘡定義為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S)[1-2]。壓力性損傷通常發生在骨突處、與醫療器械或其他設備接觸的部位[3]。蔣琪霞等[4]研究顯示,醫院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約為0.63%。壓力性損傷列為嚴重傷害患者的五大常見因素之一,是臨床護理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衡量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提高壓力性損傷的管理質量,我院每個病區設置1名傷口聯絡員,采取傷口學組-傷口聯絡員-責任護士三級防控管理模式。但病區傷口聯絡員水平參差不齊,在壓力性損傷方面的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鑒此,本研究對原常規培訓方法進行改進,依托傷口治療中心對病區傷口聯絡員進行輪轉培訓,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開設床位1 500張,共46個病區940名護理人員。配備46名病區傷口聯絡員(下稱聯絡員)。聯絡員入選條件:注冊護士;臨床工作時間>3年,有一定傷口工作經驗;專項理論操作考核成績≥80分。工作性質:聯絡員為兼職,醫院和科室根據工作成績每月給予相應績效獎勵。46名聯絡員均為女性,年齡23~35(28.07±4.50)歲。學歷:本科29人,大專17人。職稱:護士4名,護師26人,主管護師16人。工作年限3~15(8.04±4.56)年。科室:內科16人,外科19人,婦科2人,手術室4人,ICU 3人,眼耳鼻喉科2人。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
常規培訓:傷口學組按照年度計劃,采取常規繼續教育學習模式,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每季度組織聯絡員進行案例討論、理論授課、病例交流和技術幫帶。改進后的培訓方法具體如下。
1.2.1.1增加可視性和可操作性培訓 傷口治療師運用網絡將理論知識和視頻操作放在護理助手App上,通過后臺數據掌握聯絡員的學習能力。運用特效化妝術,模擬各種傷口類型對聯絡員培訓,提高其傷口評估和處置能力。
1.2.1.2傷口治療中心輪轉 ①傷口治療中心。面積約200 m2,配有教室、傷口工作坊、治療室、準備間等。配備醫生1人,護士8人,其中護士長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3人;6人具備國際造口治療師資質。主要承擔全院急慢性傷口與疑難傷口處理,同時負責傷口會診、醫院壓力性損傷的防控管理,指導和培訓臨床科室工作等。②教學設計與計劃。為提高培訓質量,傷口治療中心統一設計培訓方案,包括培訓時間、內容、項目流程、培訓形式、注意事項等。工作坊內放有《傷口造口宣教手冊》、《傷口造口護理知識》等專科書籍,仿真模具,化妝顏料等,擺脫枯燥的理論說教與實踐操作脫節現象[5]。③采用小組教學法。將聯絡員分為4~5人一批次(即一小組)進入傷口治療中心輪轉,每批次由護理部隨機抽取,每組配1名國際傷口治療師帶教,時間為3個月,其中傷口工作坊1個月,實踐學習2個月。輪轉第1個月,掌握壓力性損傷因素的評估、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與處理,學習NPUAP2016版壓力性損傷指南,快速參考指南的方法等。在工作坊完成傷口處理流程,了解各種敷料的使用方法,能夠獨立收集典型個案病例,掌握壓力性損傷分期和敷料選擇及處理方法。輪轉第2個月,能獨立處理簡單傷口,壓力性損傷的正確測量及拍照方法,完成1篇學習心得匯報,每天對處理案例書寫臨床日志[6]。輪轉第3個月,完成1篇案例分享,掌握各類壓力性損傷的護理,在傷口治療師指導下完成部分復雜傷口的處理。進行操作考核,內容包括無菌技術、濕性愈合理念、傷口評估、敷料選擇、換藥流程、傷口包扎等,結業答辯。④考核與回訪。輪轉結束后由傷口治療師進行結業考核,不合格者繼續培訓;輪轉合格者回到科里開展工作。帶教老師定期到科室回訪了解專業成長情況,重點查看科室壓力性損傷管理落實情況。
1.2.2評價方法 ①壓力性損傷及防范措施。分別于2018年11月(改進前)、2019年11月(改進后)1次性橫斷面調查住院患者,參照相關標準[1,4]統計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對Braden評分≤16分的高危患者預防措施[7]落實情況,包括減壓裝置(空氣床墊、泡沫或海綿減壓墊及凝膠減壓墊等)[8]的使用,敷料(水膠體敷料,藻酸鹽敷料,美皮康敷料)[8]的正確使用,按規范變換體位[9-10]。②考核成績。抽取聯絡員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的年常規考核成績。理論考核:內容為醫院護理部壓力性損傷專題題庫隨機抽取,滿分100分。實踐考核為兩部分:綜合考核包括1份相關論文讀書報告、1個案例分享、1次學習心得匯報、抽查1份臨床日志記錄,合計20分;操作考核為隨機抽取現有壓力性損傷患者,由傷口治療師考核聯絡員對傷口評估、清創、敷料選擇及全程處置,合計80分;總計100分。80分為合格,81~90分為良好,>90分為優秀。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行χ2檢驗、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培訓措施改進前后醫院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防范措施實施率比較 見表1。

表1 培訓措施改進前后醫院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防范措施實施率比較 例
2.2培訓措施改進后聯絡員考核成績 選取完成輪轉培訓的40名聯絡員的考核成績,見表2。

表2 培訓措施改進前后聯絡員考核成績比較 分,
3.1培訓的改進有利于提升護士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針對以往聯絡員培訓方式局限性的問題,醫院增加了傷口治療中心輪轉這一環節。表1示,培訓措施改進后,醫院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由1.42%降低至0.75%,說明聯絡員到傷口治療中心培訓措施是有效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雖比多中心報道的0.63%[4]高,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調查工具不同等因素有關。培訓措施改進后,病區預防措施落實率顯著提高(均P<0.01),提示培訓措施的改進有利于聯絡員壓力性損傷防控能力提升,病區全體人員壓力性損傷防控措施落實的依從性增強,預防措施落實好。表2示,經過改進后的措施培訓,40名聯絡員理論與實踐成績均顯著優于改進前(均P<0.01)。說明多數護士知識明顯提升,通過實操進一步加強了對壓力性損傷的認知,在分期評估和處置上更加精準。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規范系統,方式多樣的培訓方式有效提高了聯絡員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傷口護理質量,降低傷口護理風險。
3.2培訓的改進有利于促進三級防控體系的作用 我院實行的壓力性損傷三級管理模式中,三級組織由取得資質的國際傷口治療師組成傷口學組,負責培訓聯絡員,幫助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等工作。二級組織由各科室聯絡員組成,負責本科室壓力性損傷的防控管理工作,同時參加傷口學組查房和培訓,持續改進護理質量。一級組織由科室責任護士組成,職責是落實相關工作,對患者實施扁平化管理。建立輪轉制度,能培養符合臨床實際需要的專科護理骨干,有效提高科室壓力性損傷的管理質量,減少護理安全隱患的發生;有利于傷口學組了解各病區傷口聯絡員的具體能力,掌握科室存在的實際問題,對進一步實施精準培訓和幫帶提供有效依據。此方式有效促進了管理體系中各層級人員的能力發揮,為醫院儲備了傷口專科人才,有力推動了護理專科質量的良性循環。雙向作用實現了人才和專科建設的共贏。
3.3完善傷口防控培訓的長效機制,提高全員防控能力 加強對專科護理人才的培養,是增強臨床護士提高壓力性損傷預防管理能力的基礎。系統化、規范化培訓能提高皮膚護理專科小組護士的專科護理知識和能力[11-12]。在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科室,不僅要求護理設施先進、護理用具配備到位,同時要求護理人員綜合性評判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專科技能嫻熟,才能很好地確保護理質量[13]。病區傷口聯絡員傷口治療中心輪轉培訓,為醫院建立壓力性損傷防控管理體系奠定了基礎,但人員素質和內涵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注重聯絡員的篩選,建立系統化培訓和量化考核機制,優勝劣汰,使其發揮真正的中堅力量。同時逐步推廣壓力性損傷重點科室責任護士的長效輪轉機制,以提高全員防控意識和促進措施的進一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