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紅
月經不調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以月經周期、出血量異常、經前或經時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1]。現代醫學上講,垂體、下丘腦、卵巢的功能發生異常,會影響到月經。中醫理論認為,多種原因會促使月經不調發病,腎虛型者較多,如出現病癥需要及時治療,避免發展成為閉經,影響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2]。目前體內的激素水平多用激素類藥物來調節,但該類藥物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而中醫學治療腎虛型月經不調的效果較好。四君子湯常作為調理月經的基礎方劑使用,其組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均有益氣作用[3]。而艾灸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疾病的歷史悠久,效果亦非常顯著。本研究旨在探討四君子湯聯合艾灸治療腎虛型月經不調的臨床研究,現報道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腎虛型月經不調患者,共12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對照組年齡44~52歲,平均(48.0±4.0)歲;病程1~5年,平均(2.2±1.6)年。觀察組年齡48~54歲,平均(51.0±3.0)歲;病程1~3年,平均(2.4±1.3)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間可進行對比。本次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第6版)[4]中對月經不調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對腎虛型月經不調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處于44~54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等。排除標準:處在妊娠期、哺乳期或已絕經的女性;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經常規婦科檢查,如影像學檢查、分泌物檢查等,確定月經不調是有器質性病變引起者;合并心、肝、腎等其他器官嚴重病變者;嚴重的肝、腎損傷影響正常藥物代謝者;對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雌二醇環丙孕酮片,1片/d,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21 d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觀察組:應用四君子湯聯合艾灸治療,四君子湯組成:人參9 g,白術9 g,茯苓 9 g,甘草6 g,熟地黃9 g,山萸肉6 g,菟絲子6 g,當歸6 g。辨證加減:腹痛者加延胡索15 g;瘀血者加夏枯草 30 g,莪術30 g,三棱30 g;經血量多者加三七15 g,茜草炭25 g;血虛者加當歸15 g,阿膠15 g。加水 400 ml,浸泡20 min,續加水400 ml煎煮,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同時聯合艾灸治療,穴位為足三里、三陰交、中極、氣海、腎俞、肝俞。使患者呈俯臥位,用點燃的艾條在患者的腎俞、肝俞進行懸灸治療,時間20 min,然后囑患者呈仰臥位,用同樣的方法在足三里、三陰交、中極、氣海懸灸治療20 min。要求患者的穴位皮膚能夠感到溫熱、舒服。每穴1灸,經前3~5 d開始艾灸,連續3~5 d,至下次月經來前3~5 d繼續艾灸治療,均連續治療3個月[6]。
1.5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患者臨床療效。②研究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分別從月經周期、月經量、月經顏色方面對患者月經情況進行評估:1分,癥狀基本消失;2分,癥狀明顯減輕;3分,癥狀有所緩解;4分,癥狀無改變;5分,癥狀加重。評分越高,說明癥狀越重。③評估2組治療前后月經不調癥狀評分情況及激素水平: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第1次月經的第2~3天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分離出血清后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水平。
1.6 療效判定標準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月經正常,無氣虛、腹痛等癥狀,為痊愈;生理周期正常,經期縮短、經量少,偶有輕微腹痛,為顯效;生理周期正常,經期縮短、經量減少,存在輕微腹痛,為有效;腹痛、月經量多等癥狀無好轉或更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5]。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0.95%,高于對照組的69.84%(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月經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月經周期、月經量以及月經顏色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月經癥狀評分比較 (例,
2.3 激素水平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患者FSH、LH、PRL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顯著降低(P<0.05),2組E2、P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激素水平比較 (例,
月經不調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月經出血量異常,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痛等癥狀。其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而現代女性壓力增加、飲食習慣不規律,情緒異常等也可導致月經不調。目前常用口服激素類藥物來改善月經不調,但效果不佳。而中醫治療婦科疾病具有豐富經驗,選用中藥治療月經不調,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中醫對月經不調認識較早,在《婦科玉尺》[7]中:“經貴乎如期,若來時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數月一至,皆為不調。”中醫認為是因外感內傷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沖任二脈受損嚴重,氣血不調導致月經不調。其病因為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精血虧虛,血瘀氣滯。治療當以補足氣血,活血調經為主。本次選用的四君子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8],主要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人參味甘,可生津益氣;白術味甘苦,性溫,可益氣助運;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滲濕健脾的功效;甘草味甘淡,可用于調和藥材,和中益氣。四味中草藥均為平和之品,相輔相成,不偏不盛,補而不峻。從現代藥理學研究分析,人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白術、茯苓、甘草可以增加機體免疫力。方中加入的熟地黃可以補血滋陰,益精填髓;山萸肉可以補益肝腎,收澀固脫;菟絲子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當歸可以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而艾灸治療中,足三里穴具有祛邪、通絡、益氣以及調理脾胃、疏風化濕的作用;三陰交穴具有調肝、健脾、補腎的作用;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包括中極穴,其主治精力不濟、生理不順等;氣海穴最為重要,主要治療月經不調;肝俞穴和其他穴位協作,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
月經不調患者由于腺垂體功能失調而導致性激素分泌紊亂。性腺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腺之一,其主要分泌的性激素,對器官發育和生殖功能成熟有促進作用。當雌激素缺乏時,易出現各種低雌激素性月經疾病,如閉經等;雌激素可引發性早熟,易導致絕經后出血[9]。因此,其水平的檢測對婦科疾病等的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FSH、LH二者常協同作用,可刺激性腺發育、調節性腺功能。二者增高常發絕經等癥;二者降低則主引發閉經等。高泌乳素血癥發生主要因素是PRL分泌過多,而這正是女性生殖紊亂的重要原因[10]。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FSH、LH、PRL、E2、P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四君子湯聯合艾灸治療腎虛型月經不調能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
綜上,四君子湯聯合艾灸治療腎虛型月經不調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調節激素水平,且療效優于口服激素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