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煒業
中成藥是指中藥材按中醫藥理論、中藥炮制方法,經過現代制劑工藝加工炮制后制成多種劑型的,可直接用于臨床的藥物[1]。其能夠根據設定劑量進行包裝,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且由于調配便捷,復核容易,故其在臨床上易于管理[2]。同時,中成藥能夠在不影響臨床入藥、煎湯及多藥合用的同時保持了中藥原有的性狀,現階段,其已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有相關文獻指出,近年來,由于臨床的工作量較大,處方質量與醫療服務質量具有密切關聯,其為臨床診療是否合理的主要憑證,對患者的用藥安全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3]。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我院2019年門診婦產科口服中成藥處方分布情況,分析不規范及不適宜處方原因,提出解決對策,提高質量。具體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門診婦產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開具的口服中成藥處方10630張。
1.2 方法根據相關標準調查10630張口服中成藥處方,計算其差錯率,計算不規范及不適宜處方,并分析其發生原因。
2.1 口服中成藥劑型分布情況10630張口服中成藥處方中,片劑種類及使用頻率最高,占比為27.00%、34.23%;口服液劑種類及使用頻率最低,占比為12.01%、3.68%。見表1。

表1 口服中成藥劑型分布情況
2.2 不合理處方情況經調查,10630張處方中有213張處方出現不合理情況,占比為2.00%(213/10630);其中不規范處方有162張,占比為76.06%(162/213),不適宜處方有51張,占比為23.94%(51/213)。
2.3 不規范處方分布情況162張不規范處方中診斷不完整的張數最多,占不合理處方的21.13%,占總處方的0.42%。見表2。

表2 不規范處方分布情況
2.4 不適宜處方分布情況51張不適宜處方中,藥品給藥途徑不合理張數最多,占不合理處方的8.92%,占總處方的0.18%。見表3。

表3 不適宜處方分布情況
口服中成藥處方是否合理與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其治療效果具有密切的關聯[4]。但在臨床工作過程中,口服中成藥處方因存在多種劑型,致使出現不合理處方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10630張口服中成藥處方中,片劑種類及使用頻率最高,占比為27.00%、34.23%;口服液劑種類及使用頻率最低,占比為12.01%、3.68%;且10630張處方中有213張處方出現不合理情況,占比為2.00%;其中不規范處方有162張,占比為76.06%,不適宜處方有51張,占比為23.94%,表明在臨床工作過程中,門診婦產科口服中成藥處方出現差錯的情況較為明顯。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避免口服中成藥處方發生不合理情況是當前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研究結果顯示,162張不規范處方中診斷不完整的張數最多,占不合理處方的21.13%,占總處方的0.42%,表明中成藥處方出現不合理主要是診斷不完整、用法用量錄入不全等類型,故臨床上應建立建全相關制度,避免不規范等情況的發生。分析其原因為,出現上述不合理處方主要是由于醫生粗心大意導致,因此,臨床上應嚴格規范及約束醫生開具處方的相關標準,逐漸建立合理用藥的準確機制[5]。本研究結果顯示,51張不適宜處方中,藥品給藥途徑不適宜張數最多,占不合理處方的8.92%,占總處方的0.18%。分析其原因為:①部分醫生缺乏責任心,診斷結果書寫不完整,診斷結果不僅是藥師檢查處方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用藥是否合理的判斷依據[6]。同時,因工作人員由于工作時缺乏責任心,在開處方時聊天或打電話,精神狀態不好,不能集中注意力,致使其開具處方時出現劑量、數量、單位等書寫不規范、不清晰[7]。因此,臨床上應建立建全相關制度,如可通過獎懲方式,對在工作中出現不規范處方時應登記記錄,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時應給予相應的懲罰處理,提高醫務人員的責任心,降低不合理處方發生率。②處方上未明確藥物的用法用量,出現藥物服用過量或過少[8]。因此,臨床上應直接告訴患者用法用量,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此外,應對臨床醫師進行相關培訓,對處方的書寫等進行規范,使其在處方中明確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方法、劑量、規格等;并對臨床醫師處方的書寫習慣進行不定時的抽查,未按規定書寫方式的醫師應實行一定的經濟懲罰,降低因臨床醫師書寫問題而增加不合理處方的風險[9]。③因醫生尚未完全掌握中成藥的藥性、使用方法、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等,且對藥品的用法用量缺乏正確的認識,進一步增加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10]。因此,臨床上應加強中醫藥物的業務培訓,提高其專業能力,如:鼓勵工作人員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建議相關部門積極重視中醫藥,培養相關人才,減少其因工作壓力大而開具不適宜處方。④有關醫生因不了解相關中成藥的不良作用,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聯合使用多種藥物,進而進一步增加患者體內的有害物質。臨床對需聯合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應遵循藥物互補原則,盡可能減少毒不良作用發生。
綜上所述,門診婦產科口服中成藥處方不合理情況較為明顯,主要為不規范、不適宜等類型,臨床上應積極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改變用藥習慣,提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