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白方樹 徐曉靜 周 宇
銀屑病主要因慢性復發性炎癥所致,其發病時皮膚可表現為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或紅色丘疹,通常發于頭皮、背部及四肢伸側,病情嚴重者可波及至全身皮膚[1,2]。目前,臨床尚未明確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但依據皮損處的特點,可分為紅皮病型、膿皰型、關節病型、尋常型,其中尋常型較為常見[3]。尋常型銀屑病具有病程久、病情易復發的特點,嚴重可終身遷延不愈,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常規西藥涂抹治療無法根治,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藥治療疾病經驗豐富、歷史悠久,可針對主要證型予以對癥治療,促進病情康復。因此本次研究以常規西藥作為對照,針對30例患者使用自擬中藥外洗方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總結詳細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6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為28~64歲,平均(40.25±10.6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9年,平均(3.76±0.83)年。觀察組中19例,女11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41.50±15.29)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40年,平均(18.95±4.29)年。2組上述基礎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可對比。本院研究已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均符合《實用皮膚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標準:均符合《北京地區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5]中血瘀證證型,主癥:皮損暗紅、丘疹或斑塊、肥厚浸潤、經久不退、鱗屑較厚、瘙癢;次癥:女性可有痛經;舌脈: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苔薄,脈細澀。③年齡18~65歲。④皮損面積不超過身體面積的30%。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感染類疾病或其他皮膚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對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④存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身嚴重免疫系統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予以患者外用卡泊三醇軟膏(規格:15 g∶0.75 mg,愛爾蘭利奧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00803),每日2次涂抹于患處。
1.3.2 觀察組予以患者中藥外洗方治療,藥方如下:生地黃20 g,當歸20 g,白芍20 g,川芎20 g,桃仁20 g,紅花20 g,白鮮皮20 g,雞血藤30 g,首烏藤30 g,益母草15 g。將藥物置于容器內,加冷水浸泡30 min,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0 min,濾取第1次藥液,然后加熱水適量,依上法煎煮,取第2次藥液,將2次藥液混勻待用。藥液需放涼至35~40 ℃,使用紗布或毛巾浸藥液反復外洗或外敷患處,每次15~20 min,洗完后用溫水沖洗掉藥液,每日1劑,分2次使用。2組均持續治療6周。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依據尼莫地平法進行療效評定,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為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皮損基本消退,n≥95%;顯效為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皮損已消退大范圍,95%>n≥70%;有效為皮損部分消退,臨床癥狀有所改善,70%>n≥50%;無效為皮損消退不明顯,臨床癥狀未減輕,甚至有加重趨勢,n<50%。②皮損嚴重程度:治療前、治療后6周,使用PASI評分法,通過觀察皮損面積、鱗屑、紅斑、浸潤情況評估2組患者皮損嚴重程度,每個項目采用0~4分計分法,總分與皮損嚴重程度呈正相關。③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后6周對患者皮損紅斑、丘疹、鱗屑、瘙癢、次癥5項臨床癥狀按其嚴重程度分別評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并分記為0分、1分、2分、3分。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28/30)高于對照組70.00%(2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皮損嚴重程度2組患者治療前PASI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PASI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對比 (例,
2.3 中醫證候積分2組患者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積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銀屑病患者在皮膚科門診中較為常見,且發病率逐年升高。臨床對于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有卡泊三醇軟膏,但病情易反復發作,且長期使用藥物涂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此,積極探討高效合理的治療方式對改善銀屑病患者病情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藥治療銀屑病可有效減輕鱗屑、浸潤、紅斑,縮小面積,緩解中醫癥狀[6]。銀屑病在中醫學中屬“白疕”“干癬”“蛇虱”“松皮癬”“疕風”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主要因素體熱盛、過食辛發酒酪、七情內傷、復因外感六淫等因素使內不得疏泄、外不能透達,熱壅血絡,拂郁肌膚及化火生熱而成[7]。故中醫治療銀屑病急性期多以血熱、火毒為主,中期以血虛風燥證為主,隨病情發展,則以血瘀癥論治。主要治療依據為減輕鱗屑、紅斑、浸潤等皮疹癥狀,縮小皮損面積,促進康復,降低復發率[8]。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擬活血止癢外洗方來源于皮膚科白方樹主任的經驗方,經紅四物湯化裁而來,方中使用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 桃仁、紅花、白鮮皮、雞血藤、首烏藤、益母草,其中生地黃、牡丹皮、赤勺、川芎可起活血行氣,補血養血之效;桃仁、紅花可活血化瘀;白鮮皮可燥濕止癢,清熱解毒;雞血藤、首烏藤、益母草可祛風通絡,補血活血。10味中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潤燥止癢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且治療后嚴重程度及中醫證候積分均較低,體現出自擬中藥外洗方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可促使癥狀減輕。
綜上所述,針對尋常型銀屑病血瘀證患者采用自擬中藥外洗方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皮損嚴重程度,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