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義 吳 波 張安定 呂維東 唐寶生 黃 超 謝 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由椎動脈受累所致的眩暈、視力模糊綜合征。此類患者主要由于椎動脈受到動力性或機械性因素的影響,受到刺激或壓迫,造成椎動脈血管狹窄或折曲,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1]。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頸椎退行性病變,發病率同患者年齡、頸椎使用狀態等之間存在密切聯系[2]。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逐漸增多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且出現年輕化特征,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中藥口服、手法復位均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方法,多以聯合應用的形式出現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本研究以79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身痛逐瘀湯聯合旋提推撥正骨復位手法對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1月本院所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79例,按照入選序號奇偶性分別采用身痛逐瘀湯加減(對照組,39例)和身痛逐瘀湯加減聯合旋提推撥手法(觀察組,40例)進行治療。觀察組包括24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分布為47~82歲,平均為(55.4±6.3)歲;病程平均為(1.3±0.6)年。對照組包括25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分布為44~79歲,平均為(53.8±7.5)歲;病程平均為(1.2±0.5)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①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②存在眩暈、視力模糊、惡心、頭痛等典型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癥狀;③患者及其家屬完全知曉治療方案及可能風險,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等其他因素所致眩暈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對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④治療過程中無法耐受中斷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旋提推撥復位治療:患者在治療椅上端坐,叮囑其向上伸直脊柱并低頭,向前屈曲頭部至最大限度,內收下頜并向左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施術者使用前臂和上臂對患者下頜部和左面頰進行固定,沿患者脊柱縱軸使用身體和左肘的力量對其進行拔伸牽引,使用右手拇指頂住患者的頸椎偏歪棘突左側,向右側進行推撥,推撥限度為聽到3個以上關節囊彈響和滑動為準,然后對雙側頸夾肌進行點按拿揉。之后使用相同方法對另一側進行正骨復位,最后拿肩井并拍打叩擊大椎,結束復位治療。在治療結束后,患者佩戴頸圍以限制其頸椎活動,持續30~60 min。每日1次,10 d為一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進行治療。方劑組成:當歸12 g,羌活12 g,桃仁12 g,川芎12 g,地龍 12 g,牛膝15 g,秦艽12 g,紅花9 g,五靈脂9 g,甘草 9 g,沒藥5 g,每日1劑,煎水取汁分早晚服用,7 d為一個療程。其中對于合并關節伸展不利、手指麻木的患者,加蜈蚣3 g,全蝎3 g;對于合并不寐、心慌、心悸的患者,加酸棗仁12 g,龍骨18 g;合并胸悶氣短者,加薤白9 g,瓜蔞殼12 g。2組患者均同時配合理筋手法進行筋膜松解治療:以推、拿、按、撥手法為主,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每日1次。
1.5 觀察指標
1.5.1 癥狀積分采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3]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進行評估,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心理及社會適應、日常生活及工作5項,總分為44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1.5.2 總體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相關內容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包括顯效(眩暈等癥狀基本消失,位置性眩暈試驗結果呈陰性,癥狀積分減少幅度≥80%)、有效(眩暈等癥狀明顯好轉,癥狀積分減少幅度40%~79%)、無效(眩暈等癥狀有所好轉或無明顯變化,位置性眩暈試驗結果呈陽性,癥狀積分減少幅度不足40%),其中總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總體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1.7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積分2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積分比較 (例,
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椎動脈受累而引起的視力模糊、眩暈等癥狀被統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常見類型,其發病機制同椎動脈及頸椎退行性改變有關,其直接原因為機械性壓迫或動力性因素造成患者頸交感神經叢和椎動脈受到刺激,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5]。目前,臨床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普遍建議采用保守方案進行治療。針灸、推拿、正骨復位、方劑等傳統中醫治療手段具有操作簡便、成本可控、創傷小等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中。
脊柱內外平衡理論指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頸椎解剖位置存在細微變化,引起頸椎小關節紊亂、半脫位、錯位等,導致神經根、脊髓、血管等受到刺激和壓迫,從而引起一系列相關癥狀[6]。旋提推撥手法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正骨治療方法,通過對患者頸部進行旋轉、拔伸等,可對內源性穩定的平衡進行調節,促使頸椎小關節紊亂得到糾正,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頸椎組織粘連,促進頸椎生物力學平衡恢復,緩解血管和神經根壓迫。目前,旋提推撥正骨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并配合肌肉筋膜松解手法以促進患者頸部局部循環的改善。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旋提推撥手法聯合筋膜松解進行治療,其眩暈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同相關報道中的結論基本一致[7]。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中醫學“眩暈”“痹證”“頸肩痛”范疇,病機為氣血衰弱、肝腎虧虛,造成風邪入侵,痰濕阻滯。因此,其治療應遵循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宗旨。身痛逐瘀湯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方中羌活、秦艽等具有祛風除濕功效,桃仁、川芎、紅花等可活血化瘀,當歸、牛膝可滋補肝腎,地龍可散結通經。現代藥理研究指出,當歸、桃仁、川芎等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可對尼群地平受體進行抑制,可促進血腫吸收,改進局部血液循環,并緩解神經根所受抑制[8]。臨床研究指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普遍存在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異常表現,采用身痛逐瘀湯加減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椎動脈血液循環,減輕患者血管和神經根所受刺激和壓迫。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正骨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進行治療,其眩暈癥狀積分、總體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身痛逐瘀湯聯合旋提推撥手法是一種有效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方案。綜上所述,采用身痛逐瘀湯聯合旋提推撥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有效緩解患者由于椎動脈血管壓迫等所導致的眩暈、頭痛等癥狀,同單用正骨手法相比其治療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