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偉
骨質疏松是由各種因素造成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的破壞,引起骨脆性增加,進而易導致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在多數骨質疏松中,骨組織的減少主要由于骨質吸收增多所致。其中腰椎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在骨質疏松前提下,即使遭受微小創傷,亦能夠產生椎體壓縮性骨折,造成嚴重后果,對患者身心及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西醫通常以口服補鈣、手術等治療手段,但療效不夠理想[1,2]。中醫認為,骨質疏松屬于“骨痹”“骨痿”范疇,是因骨失滋養,氣血失凋,所致局部或全身骨關節退化改變。研究表明,針灸對骨密度提升有良好促進作用,且能夠緩解臨床癥狀[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采取針刺聯合西醫治療對其骨密度水平的影響。現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療的80例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分為觀察組41例,對照組39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59.39±7.78)歲;體質量53~87 kg,平均(69.34±7.69) kg;骨折原因:扭傷15例,跌倒13例,重物致傷7例,車禍4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3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1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59.31±7.73)歲;體質量54~85 kg,平均(68.43±7.73) kg;骨折原因:扭傷17例,跌倒14例,重物致傷6例,車禍4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9例,糖尿病1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癥[4],且經X線片、CT結果顯示損傷椎體呈楔形變;②家屬及本人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壓迫脊髓神經者;②精神疾病或表達障礙者;③合并椎間盤突出或其他等致腰背疼痛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鮭魚降鈣素噴鼻劑(銀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05)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初始劑量每日40 μg,若患者疼痛感嚴重,可加至每日80 μg,每日2次;同時進行葡萄糖酸鈣片(江西新贛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1627)治療:每次2片,每日3次。
1.3.2 觀察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進行中醫針刺:取穴:主穴為腰陽關、命門、大椎,配穴為足三里、關元、大杼、命門、脾俞、三陰交、腎俞等穴位,以補法針刺,得氣后留針40 min,每10 min行針一次,每日1次。7 d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2組治療6個月后療效、骨密度水平、疼痛程度、椎體復位率。①療效判定:治愈:椎體基本恢復,且骨折愈合,腰背無疼痛癥狀;好轉:骨折愈合但功能未完全恢復,腰背無疼痛癥狀;未愈:傷椎未改善。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②骨密度水平:治療后第1、3、6個月對2組患者進行BMD檢測,骨質疏松范圍:正常:T值>-1,BMD>-1SD;骨量低下:-2.5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有效率(92.68%)較對照組(76.92%)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骨密度水平觀察組治療后1、3個月骨密度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6個月骨密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骨密度水平對比 (例, 2.3 疼痛程度治療前,2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例, 2.4 椎體復位率觀察組治療1、3、6個月椎體復位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椎體復位率對比 (例, 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較高,以老年患者為主。多數患者患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活動受限等表現,而骨吸收增加則是引起骨質疏松發生疼痛的原始因素,對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影響[5]。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治療效果,中醫治療方式逐漸運用于該病臨床治療中。 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1、3個月骨密度水平優于對照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且治療1、3、6個月椎體復位率優于對照組,表明針灸輔治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能夠促進患者骨密度水平恢復,降低疼痛程度,促進椎體復位,進而使療效更為顯著。分析其原因在于,西藥以葡萄糖酸鈣、降鈣素、鈣劑等藥物作為常用治療方式,在改善疾病、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上發揮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尚不理想。中醫學認為,腎主骨,腎精充沛能夠加快骨代謝循環和促進骨生長,因此治療時以益腎填精作為治療關鍵。經絡為人體各項功能的調控系統,參與氣血運行、臟腑及體表各部位通道。若臟腑功能出現異常,對應經絡也會隨之出現問題,機體便處于疾病狀態[6]。而針刺則是運用經絡循行線路,對經絡施以調理,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其在中醫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刺激穴位達到經絡疏通,為針灸治療中主要治療方式[7,8]。對主穴、配穴進行針刺,可有效對患者先天、后天補益,使患者能夠具有先天及旺盛的脾胃,進而能夠為骨質生成不斷提供良好條件,對病情反復發作有積極預防作用。同時,針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骨吸收,達到減少骨破壞、促進骨密度水平提升的效果,對幫助患者改善病情、減輕疼痛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另外,針刺治療與其他藥物聯合能夠發揮協同功效,促進藥物療效提升,延緩骨丟失,進一步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9,10]。因此,針刺用于該疾病治療當中,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運用于骨質疏松性腰椎壓縮性骨折治療中,能夠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進骨密度提升,療效更為顯著。
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