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蘭
消渴痹證即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致病原因為代謝紊亂,臨床上以腹脹、麻木、疼痛、出汗作為典型癥狀表現[1]。目前臨床上以西藥治療為主,但由于治療效果不夠理想且存在明顯局限性,因此許多研究者開始考慮中西醫聯合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治療方法對消渴痹證實際應用效果的差異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消渴痹證患者50例,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25例與研究組2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49.61±4.78)歲。研究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為36~74歲,平均年齡為(50.19±5.11)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后,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者損害;②存在嚴重下肢感染或者皮損情況;③存在精神異常或者意識障礙情況。
1.3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為標準。①存在糖尿病史;②合并存在神經病變情況;③存在以下2項及以上即可確診:腱反射消失、溫度覺異常、振動覺異常、尼龍絲檢查異常且足部感覺減退、神經傳導速度減慢;④臨床癥狀與疾病表現相符合;⑤排除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神經病變。中醫診斷標準:以《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2]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作為標準,主證為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證;兼證為陰虛火旺、氣虛、陽虛、痰濕。
1.4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甲鈷胺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68)規格為0.5 mg,口服0.5 mg/次,3次/d;依帕司他片(山東達因海洋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893)規格為50 mg,飯前口服50 mg/次,3次/d。需連續接受14 d治療。研究組:接受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西藥治療,其中甲鈷胺片與依帕司他片用法用量與上述相同。中藥穴位貼敷方法為:將適量紅花、黃芪、川芎、熟地黃、赤芍、桃仁研磨成粉狀后,以醋調制并添加少量蜂蜜;再選取阿是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及太溪,通過一次性透氣敷貼將藥膏貼于上述相應穴位,2次/d,2 h/次。需連續接受14 d治療。
1.5 觀察指標①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評價2組治療效果,痊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幅度不低于95%;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幅度不低于7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幅度高于30%且低于70%;無效:治療后均為達到上述標準,證候積分減少幅度低于3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統計2組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情況,其中中醫證候積分包括發熱、肢體疼痛、發涼、肢體麻木等,評分越高則說明臨床癥狀越嚴重;Toronto評分包括感覺實驗分、癥狀分及反射分,總分為19分,評分越高則說明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③統計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包括脛神經、腓淺神經、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對比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相較于治療前,2組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均更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脛神經、腓淺神經、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更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例,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一種糖尿病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治療難度較高,在我國中醫認知中將其歸屬于“痹證”“血痹”范疇,在現代中醫學中被稱為消渴痹證,主要由消渴日久,脈絡瘀阻及血行不暢所致,因此臨床治療應當以活血通絡及益氣養陰為主[4,5]。
目前臨床上針對消渴痹證治療方法較多,其中以西藥治療最為常見,包括依帕司他與甲鈷胺。甲鈷胺作為維生素B12衍生物,可有效治療腱反射減弱與感覺減退癥狀;依帕司他作為一種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對于神經傳導速度的改善具有明顯作用[6]。2種藥物臨床使用雖具備一定臨床效果,但仍然不夠理想,同時存在一定不良作用,因此許多研究者開始嘗試中西醫結合治療,并取得顯著治療效果。
中藥穴位貼敷立足于我國中醫經絡學說,將中藥研磨成粉狀后,通過多種方法調制成糊狀或者膏狀,可通過直接貼敷穴位的方式達到明確治療效果[7]。中藥穴位貼敷優勢在于無創性與無痛性,同時也屬于一種經皮給藥方式,可有效避免首劑效應與胃腸道刺激,使藥物濃度更加平滑,相較于其他給藥方式可維持更長時間的血藥濃度,且具備便捷性[8]。在消渴痹證治療中,中藥穴位貼敷可通過對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及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時還可充分利用滲透作用,使藥力能夠穿透皮膚表層,以達到腑臟經氣失調部位,具備活血通絡及益氣養陰的功效[9]。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相應藥物均可起到活血行氣的功效,使消渴痹癥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進而達到明確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與Toronto評分更低;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脛神經、腓淺神經、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更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相較于常規西藥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西藥實際應用效果更為確切,可使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進一步提高神經傳導速度,確保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消渴痹證治療中,可通過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西藥方法以達到確切臨床效果,可改善臨床癥狀,加快神經傳導速度,使治療效果得到提高,具備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