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這些年,有關部門一直在動員中青年父母生“兩孩”。這讓我想到一位朋友。
她是一位“虎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時候,總是猛虎出籠,咆哮如同雷霆一般,而孩子的成績卻并沒有太大進步。而且,孩子對她的發(fā)火已經(jīng)產(chǎn)生某種免疫,她輔導作業(yè)的“邊際效果”開始逐日下降。她很苦惱。
更要命的是,她開始相信“遺傳學”—子女的智商主要是母親遺傳的,而情商是父親遺傳的。發(fā)生家庭糾紛的時候,他的先生還拿這個說事,認為孩子笨、不努力是她的錯。盡管這是“無心之言”,但讓她非常傷心?!半y道孩子學習不好,真的是因為我的基因?”顯然,這位神經(jīng)高度緊張的媽媽被輔導功課害得夠嗆,已經(jīng)開始懷疑自己了。
我和她半開玩笑地說,你應該再生一個孩子,子女多了,就等于引入“競爭機制”,從而倒逼孩子去學習,去力爭上游。如果只有一個孩子,那么他很可能認為所有的愛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危機感,也難以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學習進取內(nèi)驅(qū)力。
你看看,在那些不曾實行計劃生育的經(jīng)濟體,除了一部分丁克人群之外,富人基本上都有好幾個子女。一般來說,只要家庭教育沒有出現(xiàn)大偏差,那么這些富人子女基本都會發(fā)展得不錯。其他不說,特朗普就是一個例子。特朗普有5個孩子,除小兒子巴倫·特朗普(2006年出生)未成年之外,其他4個都已成年,他們的學業(yè)和事業(yè)都不賴。
子女之間的“競爭”聽起來缺乏人情味,但不可否認,適當?shù)?、良性的“競爭”無論對企業(yè),還是對個人來說,都不是壞事。
大兒子小唐納德和兩個女兒伊萬卡、蒂芙尼,都畢業(yè)于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另外一個成年兒子埃里克則畢業(yè)于喬治敦大學,這也是非常不錯的大學,是克林頓的本科母校。當然,作為地產(chǎn)大亨和賓大校友,不排除特朗普的孩子們被名校錄取存在一定的“發(fā)展性錄取”(捐款助學)或“傳承性錄取”(校友子女)因素。但不可否認,特朗普家族暫時還沒出現(xiàn)特別差勁的子女—至少目前看來如此。
同樣,在中國的香港、澳門或東南亞的華人富豪家族,子女間的這種競爭也非常明顯。比如,賭王何鴻燊的小兒子何猷君就一直與賭王其他子女暗地進行學業(yè)競爭,并且“火藥味”十足。何猷君曾在社交媒體公開說,賭王希望家族有孩子能上牛津和劍橋,所以還給牛津捐了錢。但他自己不希望沾父親的光,要靠真本事,所以不報牛津報了劍橋。最后,他被劍橋和麻省理工錄取。
何猷君在社交媒體的話,在外界看來有著明顯的“競爭”味道,對其他的兄弟姐妹也不太客氣。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一直在競爭中成長。何猷君出生于1995年,這一年他的父親何鴻燊(出生于1921年)已經(jīng)74歲,而且娶了四房太太,有子女17人。
顯然,賭王在婚姻上的極端案例絕對不值得提倡,但子女眾多客觀上的確對所有人都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和“倒逼機制”,所以賭王的子女們多半都很優(yōu)秀,無論在學業(yè)還是事業(yè)上,都有出色的建樹。
富豪的家庭故事,不一定都是娛樂八卦,他們也有很多與尋常人家的共同之處。子女之間的“競爭”聽起來缺乏人情味,顯得功利,甚至有點“扯淡”。但不可否認,適當?shù)?、良性的“競爭”無論對企業(yè),還是對個人來說,都不是壞事。壟斷企業(yè)的效率,一般都不咋樣。對不對?獨生子女猶如“家庭壟斷企業(yè)”,不少父母總是抱怨,他們消耗了太多的家庭資源(父母精力),卻產(chǎn)出太低(考試分數(shù))—特別是輔導作業(yè)的時候,更是怒火中燒。
聽了我的話,朋友說她打算認真考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