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隨著秋冬季的來臨,全球新冠疫情依然沒有好轉跡象,不少專家都提出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經降臨。與此同時,不少國家都在開展疫苗的科研攻堅工作,臨床試驗也相繼開展。從某種意義上,哪個國家最先研制出了疫苗,就等于掌握了“走出疫情陰影”的絕對主導權,因此,幾個大國對此都不敢怠慢,但因為此事涉及的利益實在太多,附著在疫苗競賽之上的非科學因素也一直存在。
不久前,俄羅斯號稱已經研制出了疫苗,實際上還未經過三期試驗。如果在全國范圍內貿然推廣這種疫苗,是否會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還未可知。美國也在疫苗競賽上十分活躍,起碼要在話語權上占據上風。但這些疫苗在多大程度上“管用”,并未得到一個真正客觀的科學標準的判定。中國官方的態度則更加謹慎,一方面在加速研制疫苗,一方面也在審慎應對,不會輕易推廣不成熟的疫苗—這是中國的一個基本立場,也正因此,凸顯中國在特殊時期的責任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僅要對本國人民的生命健康負責,也不能忽視全球人民的身體健康。只有真正符合嚴謹的科學標準的疫苗,才是真正安全的。
對于疫苗的研制,不能讓政治話語超越科學標準,嚴格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則,保持研制中的科學性與專業性,才是一條合理的道路。因此,可以預計的是,真正能做到“管用”的疫苗,短期內還很難在全球推廣。好在,中國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來之不易的防疫形勢,也為中國能安心研制疫苗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無需太在意外界的某些雜音。對人民負責,也不是隨便說說的話,而是真正體現在很多細節當中。相比其他大國,中國的防疫工作是最成功的,這不僅由于中國的體制優越性,也與廣大防疫工作者講科學的基本行為原則密切相關。因此,在接下來的研制疫苗的過程中,中國需要繼續保持定力,拿出科學的嚴謹思維與應對局勢變化的冷靜態度。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即便疫苗研制成功了,此事仍有可能被政治話語操控,中國有可能因此面對外界的偏激態度。事實上,科學的東西終歸是科學的,而打著科學幌子來搞政治小動作的行為,終究也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中國只要始終堅持科學的原則與安全的生產標準,并讓新冠疫苗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區間,時間終究會證明這一切—越是在緊要關頭與危急形勢面前,就越能夠顯出一個國家的眼光與責任感。
疫苗競賽不能違背安全第一的原則,這不僅應該是中國研制疫苗時的基本立場,也應該成為全球所有有識之士認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