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地推進,實施選修課成了業內關注的熱點問題。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開展要與必修課程一樣,都需具有發展性和基礎性的特點。但是,現在許多教師對語文選修課的認識不夠充足,導致選修課政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沒有得到有效地實施。文章主要是對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高中語文;選修課;問題與對策
隨著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發表和實施,讓高中語文課程的改革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給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此外,高中生還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導致語文選修課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文章主要是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概念、分析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主要特征、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在實施過程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概念
高中語文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重要補充,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理解語文選修課內容的基礎上,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增加更多的閱讀量。但是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啟動起來比較困難,課程通過大課方式在班上進行教學,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二、 分析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主要特征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具有基礎性的特征
高中時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礎階段,因此,不管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都要具有一些基礎性的特點。相對來說,高中階段大多數課程的內容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也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此外,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的主要區別是,選修課是根據不同學生發展方向中的不同基礎,這就是選修課的基本特征,而必修課則是學校所有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高中語文選修課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創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二)高中語文選修課具有發展性的特征
現階段,任何選修課不能單獨地作為基礎課程,而是需要共同具備基礎性與發展性。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高中語文選修課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個性化的課程價值,選修課和必修課兩者之間并不沖突,實施選修課程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另外,選修課本身就是由個性化教育組成的結合體,選修課程的出現,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多種需求,從而成為高中生個性化發展所需要的先決條件。只有在不同程度上根據不同學生群體開展個性化教學,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相對而言,當選修課由部分學生選擇和認可并開始學習時,在選擇的過程無形地促進了學生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當選修課程在被選擇的時候也是一種具有個性化價值的表現。
三、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過于形式化,缺乏科學性要求
目前存在高中語文選修課過于形式化,科技性的標準和要求不足等現象,導致選修課程從實際意義上轉變為必修課,教師也要根據教育部門所編制的教材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中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要選讀并設定《語言文字應用》《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論語選讀》《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等系列,各個學校應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但大部分的高中語文教師認為選修課只是時代特征的一種體現形式,并沒有具備科學性的需求,所以很多學校認為挑選一些內容相近高考的文學性的選修課程比較好,從而忽略了非文學性的社會型應用類的語文課程,這種單一化的教育傾向會引起嚴重地教學資源浪費的現象。
(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比較低
由于高中生最終要面臨高考,自身承受較高的高學習壓力,所以在日常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和學習,會把重要的知識作為教學和學習的重點,縮短了選修課的教學和學習時間,從而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結協作的學習能力。例如,大部分的語文教師會側重講解《古代詩文的鑒賞》,然而對于《現代詩歌散文》只是一帶而過或者讓學生們進行自學。
(三)教師對選修課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語文選修課是一門新的課程,長期以來,教師們都把重點放在了語文必修課上,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掌握語文知識的內容。而選修課的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能力。如果教師不了解選修課的教學目標,就不能很好地確定教學的方向并實現有效地轉變,導致無法完成高中語文選修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四)學生對語文選修課不夠重視
語文作為高中教學課程中比較基礎的一門學科,作為母語課程教師并沒有經常強調學習語文的作用和重要性,導致大多數學生不把語文必修課視作主要的課程進行學習和研究,因此,學生對語文選修課就更加不重視,長此以往,在語文課堂上不認真的學習態度會影響學生對語文選修課的開展,從而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培養的教學任務。
(五)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內容缺乏實踐應用
語文選修課和必修課不同,選修課比較注重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例如,《新聞傳記》可以掌握新聞創作的方式和前期創作的需要,學生必須通過應用學過的相關知識才能獨立地完成新聞稿件或者是自傳。在學習《古典中國古代詩歌》和《外國文學》時,需要逐步積累語言能力,不斷充實和挑戰自己,才能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很好地運用,然而目前大部分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沒有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四、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在實施過程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通過有效地實現個性和基礎教學的統一,要充分地發揮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主要特征。高中語文選修課與必修課比起來,選修課具有更大的探索和創新空間,可以培養學生具有更好的創新能力和意識。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地運用和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方法,開展出多種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主體性,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把握選修課的研究性、基礎性和發展方向。另外,還要注意在高中語文選修課上的探索式教學不能成為沒有目的的借口,改變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要注意其科學性。
(二)創設適合的選修課教學模式
剛開始進行選修課時,很多學生都會感到不適應,他們不知道怎樣去選擇選修教材和如何學習選修課程的內容,逐個去了解、學習和研究,會花費很多的時間而自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選修課程的模塊進行科學的分類,有些選修課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所以學生可以粗略地進行了解和閱讀。有的選修課要進行精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有的課程則需要進行實際運用,根據每個人的興趣,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三)加強教師的文化修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也應該加強學習,對時事的關注,廣泛地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會引用課文中的經典詩詞。另外,學生們比較喜歡知識淵博的教師,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能夠侃侃而談散發出無限的魅力,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會更加受歡迎和尊重。例如,在學習高三人教版語文選修課《神奇的漢字》中的“咬文嚼字”時,教師通過對這個領域的知識的了解,在漢字當中“咬文嚼字”應用和規則,并且在課堂上或是結合課本內容向學生充分地展示出全部的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加深學生的印象,欣賞語文教師豐富的知識涵養,對我國的文字產生無比的敬畏心理。如果學生們能夠有效地學習和掌握“咬文嚼字”的知識,在課堂上的將會更加地積極和主動。
(四)加強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重視程度
在開設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過程中,不要盲目地根據教材中的線索進行教學,要采用從課文中來到課文中去的新型教學模式,并加強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例如,人民教育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7中的《中外國戲劇名作欣賞》中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故事大多數高中時期的學生都有聽說過,僅僅依靠講故事是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該創設相關的情景模式,通過表演方式來進行情景再現,選出其中的經典片段和對話,鼓勵學生參與排練,不僅可以在學生們演繹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例如,在講解高三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時,由于文言文的閱讀難度大,年代比較久遠,教師可以先講授基礎知識,讓學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后,再根據高中生自身實際水平選出合適學生的作品進行學習和研究。另外,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分組,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讓學生在語文選修課上可以真正地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語文教師必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創設適合的選修課教學模式,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加強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重視程度、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能夠使其真正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對選修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許志國.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課外語文,2017:10.
[2]李澤慧.淺談高中語文選修課開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儷人:教師,2016(1):60.
[3]陶美玉.淺析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課程,2015(15):158.
[4]虞佳.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3).
[5]孫思路.分析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43):84.
作者簡介:
溫智勇,安徽省阜陽市,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