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超
四季度第一個月的市場“先揚后抑”,那么后續將如何演繹呢?《紅周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善水源(橫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投資總監劉明月,他表示,四季度市場存在結構性機會,“只要有結構性的機會,我們覺得就是比較好的一個配置階段。”
劉明月認為,當前的權益資產處在較佳配置時期,以白酒為主的大消費、以醫療服務為主的大健康以及順周期的大金融領域,都可能在四季度出現投資機會。
《紅周刊》:10月開市以來,市場“先揚后抑”,您認為四季度市場的利好因素主要有哪些?
劉明月:首先,從宏觀基本面來看,我國的宏觀經濟整體呈現為一種向好態勢,經濟復蘇將是支撐四季度市場走牛的重要因素。其次,從流動性角度來講,整體還是保持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狀態。
另外,從政策層面來看,高層當前正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而通過資本市場去推動經濟的發展,推動中國的經濟轉型和創新,是非常良性的一個方向。所以從經濟、政策角度來說,這些關鍵因素對四季度市場都是有利的。
《紅周刊》:主要的增量資金來自哪里?當前是否是資產配置的好時機?
劉明月:首先是外資,我們看到,外資對A股市場的配置比重是在逐步增加的。雖然外資也會根據市場估值、板塊走勢出現動態調倉,但整體來看,外資流入A股將是長期趨勢。其次,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調控下,“炒房”資金要么直接流入到A股,要么是通過購買基金以機構化的形式進入A股,這也是主要的增量資金之一。
對權益資產而言,當前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配置階段。目前來看,無論從中長期還是短期而言,市場的結構性機會都是存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盈利能力的回升,市場的結構性機會將會繼續出現,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只要有結構性的機會,我們覺得就是比較好的一個配置階段。
《紅周刊》:近期,汽車、化工等周期股表現較好,而一些科技甚至消費白馬閃崩,您怎么看周期的機會和白馬的業績、估值“雙殺”現象?
劉明月:部分周期行業保持強勢,核心還是在于它所處的周期階段。以化工為例,因為細分子行業比較多,其中部分子行業的投資邏輯是需求度提升,市場份額增加等;還有一些子行業是景氣度整體出現提升,行業周期出現明顯向上拐點等等。這要結合具體的子行業情況進行分析。
至于科技白馬閃崩現象,其實許多標的都是疫情受益股,那么當疫情消退,它的市場需求、短期業績都會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中去,估值也是如此,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糾偏的過程。
《紅周刊》:具體到四季度,成長與周期股的機會是“并存”還是“蹺蹺板”式的?
劉明月:無論成長股還是周期股,它們都會按照各自的行業邏輯去表現。公司的行業景氣度、質地以及盈利持續性等才是決定于股價表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認為成長股和周期股之間并不會出現明顯的“蹺蹺板”效應,兩者的相關性是比較弱的。另外,因為整體來說市場資金是比較寬松的,四季度成長和周期都有可能出現機會,尤其在一些優質個股上,會出現較佳的投資機會。
《紅周刊》:我們聊聊您對“價值成長”的理解吧。
劉明月:我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是這樣的,主要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對公司進行一個合理定價,然后以公司的定價為基礎來進行投資操作。對于價值成長,更注重于價值與成長兩者的結合,在立足價值投資的基礎上,通過中長線投資去獲取企業不斷由小變大、利潤不斷增長以及市值不斷增大的投資收益。
《紅周刊》:那么,哪些行業既具有較好的商業模式,又符合您的理念呢?
劉明月:我覺得大消費、大健康以及科技與金融這樣的行業,它們既存在較好的商業模式,同時出現價值成長股的機會也較多。進一步細分的話,大消費中的白色家電與白酒;大健康里的醫療服務、醫療創新、醫藥商業等;大科技中的消費電子、云計算等。
《紅周刊》:能否舉一個價值成長的歷史案例?
劉明月:以白色家電為例,最早的時候家電行業是充滿競爭的,毛利率、凈利率不斷往下降,這樣的行業其實是很不好投資的,很不適合投資的。但空調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行業的充分競爭,行業龍頭開始慢慢確立。這時候的龍頭已經體現出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雖然它的毛利率還是比較低,但是未來穩定的盈利模式實質上確立起來了。
和黑色家電不一樣,白色家電的技術更替沒那么快,所以它的規模、技術和成本優勢一旦形成,就出現了過去幾年藍籌股誕生的過程。
《紅周刊》:對于典型的價值成長股白酒股,您怎么看?
劉明月:我覺得白酒的行業格局已經演繹得比較清楚了,白酒市場巨大而且穩定,接下來就是各家酒企業如何去分享產業的蛋糕。
我認為,這里面最核心的邏輯就是消費品牌。許多白酒都有上百年的積淀,它的品牌一旦確立就很難打破。無論八大名酒還是十七大名酒,越是頭部的品牌其地位越是難打破。另外,隨著消費升級,高端白酒的需求會不斷提升。當前,高端或者次高端的白酒消費量占白酒整體消費的比重是比較低的,所以它的集中度提升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從白酒價格來說,現在隨著產品議價能力、品牌集中度提高以及消費升級等條件的形成和刺激,會使白酒的價格呈現一個穩固的階梯性的上升趨勢,所以白酒行業的商業模式處在一個很好的階段。
《紅周刊》:相比以上行業,投資“大金融”要看什么?
劉明月:“大金融”是要看周期的,因為它的周期跟整個宏觀經濟是緊密相關的。如果周期階段沒有到來,你這個時候去投它是不劃算的。以銀行為例,影響銀行最大的因素就是凈息差、不良的生成以及貸款的總量、中間業務等等,而這些因素都是跟整個經濟的周期息息相關的,而隨著我國經濟保持增長,從中長期來看也是一個不錯的賽道,但短期難下結論。
《紅周刊》:券商和保險呢?
劉明月:券商也是一樣的,券商其實跟銀行是有點類似的,券商也具有周期屬性,與市場的波動周期是緊密相關的。如果當大行情出現的時候,投資券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周期股的核心投資邏輯就是一定要踏準周期的節奏。
因為我是研究周期股出身的,最深的體會就是要想做好周期股的投資,那就是要理順它的周期所在的階段。在周期股所處的行業周期出現了明顯衰退拐點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脫身,否則你就像是坐了一趟過山車。
再來看保險,保險也是一個周期行業,保險主要業務是保費收入,目前我國的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對比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成長空間。從投資收益率來看,在牛市環境中,保險公司的收益率水平是相對更有保障的。再有就是保險也跟利率的走勢密切相關。中長期來看,這幾個因素總體來說對保險股是有利的。
《紅周刊》:您在投資中很重視公司的估值,那么,如何定義公司估值的高與低?
劉明月:討論一家公司估值的高與低,主要是跟它的合理價值來對比。
我們首先要回到它的基本面上去,要先看看它的價值到底是多少,它過往的業績、報表的質量以及業績穩定性,結合具體公司未來的、長期的成長空間和持續性以及它實現的概率等等,通過這種橫向和縱向的綜合對比,最后去看它的估值是在哪一個區間。
《紅周刊》:您控制回撤的策略是怎樣的?如何控制風險?
劉明月:首先,就是對自己的投研體系的貫徹執行要到位,包括從宏觀策略的判斷,行業的選擇,個股的分析以及個股的篩選上,按照估值的體系等等,這個是重中之重的。其次,就是在個股操作的靈活性上要適當加強,這跟我在公募期間略有不同。
第三個方面,對倉位的把控。我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未來的大盤的走勢以及整體的機會的大小對倉位進行調整,但我們的倉位總體來說是不會頻繁變動的,更多地時間會去精選行業和個股。
《紅周刊》:您如何來平衡“分散持股”與“集中持倉”兩者的關系?
劉明月: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構建組合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是行業的集中度,你的行業集中度越高,危險程度就越大,所以保持一個適度的行業分散度,盡量是弱相關,這樣的組合穩定性就會比較強。
個股也是一樣的,也不能太集中。太集中地重倉一只個股肯定是不行的,盡管巴菲特認為看準了要重倉,但關鍵還是你重倉到什么程度,重倉的是什么公司。
做投資并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我覺得對投資組合要保持一定的集中度和分散度,我個人就不會太集中,但是也不會太分散,但這確實是一個度的把握,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