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袁康 郭軍林 李廣洲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越來越注重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以新疆某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主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根據以往學生學習本門課程時存在的教與學的現狀和問題,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以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原則,利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方法,通過課上學生反映和課后學生反饋,利用數據統計法進行分析和討論,完成課程教學效果對比。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新型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解決本科教學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課時少、學生任務多、要求程度高的問題。
[關鍵詞] 高校;任務驅動法;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
[基金項目] 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網絡環境下建筑學力學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機制研究”(JGY-2019-20)
[作者簡介] 王 穎(1989—),女,河南漯河人,研究生,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專業課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結構工程;袁 康(1982—),男,重慶合川人,博士,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建筑結構工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3-0247-02 ? ?[收稿日期] 2020-03-24
一、引言
現如今,隨著建筑業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很多課程的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有更高的教學要求,來滿足社會對掌握該項技能人員的高需求,嚴要求。任務驅動法作為一個新型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們很好地融入此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課前待著問題和任務進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任務驅動法的實施,還有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和高效學習的技能。
二、本科《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現狀發展
(一)高校《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本院土木工程、給排水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在大二上學期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本文以土木工程學生的學習為主。該門課程理論知識偏少,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繪圖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平時的課程授課中其任務就是向學生介紹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本原理,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繪圖的基本知識,掌握繪制工程圖形的基本方法,具備使用計算機輔助繪圖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與以往的老舊的課程教學方法相比,“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任務驅動法”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主,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三、“任務驅動法”在高校《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
(一)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對真實環境中學習
授課教師需要在課中創建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主體內容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逐步進入真實的學習情境,感受此門課程真實的被需要完成的狀態。
(二)精心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任務驅動法”,根據其字面意思,就是使學生能在一個或者幾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的引導下,最終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團隊協作等多種方法,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例如,教師根據情境設置中甲方提出的若干問題,選取適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問題形成該次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來進行課堂教學的推進和執行。
四、“任務驅動法”在高校《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第一,教師要總體把握每次課程的學習總目標,然后在總目標的基礎上,將總目標具體細化成一個個小目標,并將這些小目標轉化成學生易于理解的“小任務”,在進行任務的劃分,切不可任務太大、太抽象,學生難于理解或者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難于解決,反而起到打擊學生自信心的反面作用。
第二,在設計“任務”時,要根據教學主體的轉換,合理處理“雙基”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關系。傳統的課程教學主要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的培養,而現在新型教學方式則要求在關注“雙基”目標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目標的培養。例如,現代課程教學不要求學生能背出多少概念,而是看他們會做多少,比如“窗口”“模板”“網絡協議”等,不一定需要學生背出它們的確切定義,而在于學會怎樣操作“窗口”和“模板”,怎樣遵循“網絡協議”。尤其對于大學生,基礎性的知識和操作能力已經完全具備,現代教育則更需要發展他們應用現有知識體系和技能來學習其他課程,培養學生進行知識篩選和知識補充。
第三,設計“任務”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的差異,即使對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將學習目標分層次,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提出恰當的基礎目標、發展目標和開放目標,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務”,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基礎目標對應的小任務,學有所思的學生接著完成下一個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發展目標對應的任務,學有所創的學生還應繼續完成后面開放性的任務。
五、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法”在高校《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中的應用可以較好解決學生在之前傳統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部分問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成功將學生轉換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通過計算機網絡、相關書籍等途徑隨時獲取幫助,并隨時成為“教師”,而教師則成為課程的引導者和輔導者。
參考文獻
[1]陳良英.“任務驅動法”在高校建筑CAD教學中的應用[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8):177.
[2]谷青.“任務驅動法”在高職建筑CAD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47):180-181.
[3]孔慧媛.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CAD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6(13):24.
[4]呼夢潔,俞君寶,張蘇俊.“建筑CAD”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