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張淑麗 楊帆
摘? ? ? ? ? ?要:區塊鏈是利用密碼學的相關方法產生的一串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都包含著一定的交易信息,不僅可以用于驗證信息的有效性,同時用于生成下一個數據塊。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意義在于改變了對當前信任機制的依賴,通過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結構的使用,以數據區塊取代互聯網對中心服務器的依賴,通過云系統記錄所有數據變更和交易數據,最終實現數據的自我證明。區塊鏈技術顛覆了依賴中心的信息驗證方式,降低了“信用”的建立成本。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步從數字貨幣應用擴展到智能合約等方向。未來,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監管的逐步完善,區塊鏈技術將與人們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監管沙盒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基于沙盒視閾下金融區塊鏈風險管理研究(編號:2018-KYYWF-017)
一、前言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互聯網業態形式也受到了極大的改變,而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構建互聯網新業態的核心技術,也是實現互聯網從信息互聯到價值互聯的重要升級手段。提高運用和管理區塊鏈技術的能力,發展區塊鏈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區塊鏈技術必將為金融領域帶來創新驅動力,對未來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二、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系統包含了從底層數據結構和共識機制到頂層應用協議的諸多內容,其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即為基于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和靈活的可編程智能合約。由于區塊鏈技術自身的特點,不僅可以為解決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信任問題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持,同時可以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并且使交易變得可以追蹤,加速了傳統信用傳遞機制框架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金融運行的效率。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
一是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技術最基礎的運用,與傳統貨幣相比,數字貨幣有效降低了貨幣的發行和流通成本。事實上,我國央行已于2020年4月下旬開始,在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和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各國央行陸續發行數字貨幣將是一個歷史趨勢,這對于貨幣政策的精準執行也將大有助益。
二是在資產管理領域的應用:在傳統意義的金融體系中,在進行資產管理時,如股權、債券、票據等各類資產都是交由中介機構托管,交易成本高,憑證易被偽造。通過建立基于區塊鏈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方便簡捷地將各類資產整合為鏈上數字資產,并且只有當所有者直接發起交易,才能通過智能合約,并根據其條件自動完成交易處理,更加安全、快速和智能。
三是在供應鏈融資領域的應用:在利用供應鏈融資時,除了交易雙方之外還涉及其他諸如資金提供者,融資中介等多個角色。因此,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很難保證同步進行,另一方面,分散存儲的相關業務數據,又難以保證真實性,這就導致中小企業在融資時更加困難。若采用區塊鏈技術,供應鏈上的各參與方將訂單、物流、資金流等數據上鏈進行實時共享,同時利用區塊鏈可替代,難于篡改等特性,可以有效提升業務數據的真實性,降低業務風險和融資成本。
四是在金融機構間的支付清算上的應用:與傳統的支付體系不同,基于區塊鏈鏈技術構建的銀行間分布式跨境支付平臺,各參與機構之間不僅可以實現安全互信和實時信息共享,而且在部分網絡癱瘓的狀況下,也不會影響到系統正常運行,交易雙方可進行全天候點對點實時轉賬,從而有效降低業務流程冗余性,交易成本和賬務處理差錯率也會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顯著提高支付效率。
三、當前金融區塊鏈技術存在的風險
然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逐步成熟,在金融行業內應用場景的逐漸拓寬,區塊鏈技術由于自身及使用時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得以顯露:
(一)區塊鏈技術本身的風險
區塊鏈技術自身存在的風險主要指技術風險,主要指區塊鏈在存儲容量、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記賬和存儲,需要多個節點驗證復制信息,由此導致每個節點的存儲容量迅速膨脹,加之區塊大小與上鏈時間受網絡延遲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造成業務辦理體量下降,共識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難以實現高吞吐量的實時的金融業務。同時,區塊鏈在共識層和智能合約層面容易受到外部黑客攻擊,可能帶來巨大損失。
(二)區塊鏈技術衍生出新的金融風險
區塊鏈技術最主要的應用方面之一就是數字貨幣,隨著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興起,非法定貨幣對各國貨幣結構和貨幣政策都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數字貨幣帶來的投機行為在市場上也是屢見不鮮,融資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首次代幣發行時,以豐厚回報誘導投資者,借機進行炒作,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同時,加密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無法受到監管部門的審核和監管,易被用于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
(三)區塊鏈技術背景下金融風險監管難度加大
由于區塊鏈存在分布式節點、去中心化和匿名等特征,導致在此技術背景下的金融風險種類、風險識別和度量、傳播模式等更加復雜,增加了風險防范、控制與監管的難度。事實上,當前對于金融風險管理模式主要是事后干預,成效甚微,而如果想要做到事前防范卻又極具難度。現有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還無法完全適應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中,一旦金融風險失控,則極易迅速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四、降低金融區塊鏈風險的措施——監管沙盒
(一)監管沙盒
沙盒,最早應用于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通過限制應用程序的代碼訪問權限,為那些來源不可信、有可能具備破壞力或者無法判斷意圖的程序提供一個實驗的環境,讓這些可疑的程序文件在沙盒里充分運行,同時,沙盒記錄該程序的每一個動作,由此來判斷該程序是否有害。如果遇到有害程序,沙盒能夠將有害程序抹去,從而對整個系統提供保護不被傷害。
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紛紛開始反思現有的金融監管理念和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在金融市場交易和創新活動較為活躍的英國,則率先改變了實施多年的金融監管體系,2013年4月,英國金融服務局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管理局。2014年,金融行為管理局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建立監管沙盒。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提出的監管沙盒,是指在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開展創新業務的金融科技企業或金融機構按照事先確定的、經過簡化的審批程序提出申請,在獲得有限授權后,在特定范圍內對金融科技企業或金融機構的新產品進行測試,金融行為管理局將會全程進行監控并做出最后的評估,以最終認定該產品是否合格,能否對該產品給予正式授權的監管行為。在這里,沙盒相當于一個受監督的安全測試區。
監管沙盒在運作中,主要涉及3類主體,分別是實施主體、測試企業和測試金融消費者。整個運作的流程分為若干階段,主要包括沙盒準入階段、測試實施和中止階段、沙盒退出等階段。首先,由金融監管機構(監管沙盒的實施主體)制定測試準入條件,符合條件的金融科技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以提交申請,并在審核合格后參與測試。其次,在測試過程中,根據預先確定的方案,金融科技企業或金融機構對其新產品或新業務展開測試,監管機構則負責全程進行動態監管;測試過程中,如果出現損害消費者權益等情況,監管機構有權利停止測試。最后,在測試期限截止時,如果沒有發生需要延期的特殊情況,該項目可以順利退出沙盒測試并完成后續的評估反饋流程。
從建立和開展監管沙盒的目的來看,監管沙盒能夠實現創新、監管與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動態平衡,是測試金融科技的有效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新技術應用帶來的負面影響,為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二)監管沙盒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2017年7月,贛州區塊鏈金融產業沙盒園是我國第一個監管沙盒的試點,隨后杭州、深圳等地相繼出現試點。這些沙盒主要是應用于區塊鏈技術進行信息的存證、溯源以及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測工作。2020年1月14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及我國央行營管部,發布首批監管沙盒測試項目,此次公示的6個試點項目,涉及各類商業銀行、清算組織、支付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10家機構,主要聚焦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涵蓋數字金融等多個應用場景。
由此可見,利用監管沙盒對金融區塊鏈技術進行監管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的重點發展方向。監管沙盒的出現,不僅能夠對區塊鏈技術進行有效的監管,縮小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使得試錯成本最小化,同時,監管沙盒的出現對于金融區塊鏈的發展也是極大的促進。正是由于監管沙盒的出現,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深化應用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避免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更多的政策和監管桎梏。
從國內監管沙盒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以政府為主導的沙盒實施并不多,大都以民間非營利組織牽頭成立,例如深圳和杭州的監管沙盒產業園。當前推行的北京監管沙盒試點,采用金融機構和政府合作的新形式。綜合來說,無論是民間組織成立的還是政府主導的監管沙盒,都處于起步階段,具體的監管法律和要求尚未達成一致,這也給金融監管的效果埋下了隱患。因此,如果要充分發揮監管沙盒的作用,還有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不可一蹴而就。
結束語
區塊鏈技術方興未艾,給金融業帶來具有變革性的變化,甚至成為決定金融業未來發展競爭的關鍵因素。但區塊鏈技術本身也會帶來一些不可預料的結果,使金融風險的外溢性、傳播性、隱蔽性更強。在此背景下,我國推出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政策,不僅適時而且也符合當前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監管沙盒的出現不僅可以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應用領域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同時也可為區塊鏈技術在更廣闊空間的發展和應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昊.監管沙盒的國際實踐效果分析及我國推行的路徑選擇[J].南方金融,2019(07):3-10.
[2]黃國平.區塊鏈發展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N].金融時報,2019-12-239(011)
[3]廖理,戚航,閆竹,張偉強.防范金融風險-保護金融創新之一:英國監管沙盒調研與建議[J].清華金融評論,2018(04):87-93.
[4]夏霽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2):82-84.
[5]和樹艦.區塊鏈在我國的監管現狀及建議[J].金融科技時代,2019(07):23-25.
作者簡介;
王爽(1982.6-? ),女,漢族,黑龍江省綏化市,黑龍江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金融市場;
張淑麗(1983.4-? ),女,漢族,遼寧省朝陽市,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數量經濟學;
楊帆(1981.10-? ),女,漢族,山東省萊州市,黑龍江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