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百
體育學練環境是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體育學習活動的環境,它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項目不同,創設的學練環境也有所不同。筆者針對目前學練環境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在學練環境創設方面的思考和實踐,目的是引起廣大教師重視學練環境的創設,讓學生有一個切合實際的學習環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技術的實用性。
一、學練環境創設應體現技術條件的限制性和多變性
每個體育項目都有其技術標準和技術特點,同一技術面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或學習階段所需項目環境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根據不同項目、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技術和技術的不同階段創設不同的項目環境,在開始階段要突出技術動作的條件限制,引導學生基本掌握動作,隨著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推進,應在技術動作的練習方式的變化上創設,每個階段都能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感受,實現技術和興趣的和諧共生。
在技術動作學習的初始階段,把初步掌握技術動作的標準作為環境創設的重要因素。通過講解和示范,學生較難記住動作要領或規范地做出技術動作,有必要適當增加一些條件限制,將動作要領和規則量化,讓學生既能看到技術動作的直觀要求,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差距。如,在跆拳道課上練習旋踢動作時,為了讓學生的動作做到位,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可將練習分為2個步驟進行。以右架站立為例,在練習上左腳提右膝動作時,要求學生的膝關節觸碰標志桿(目的是讓學生提膝到位),然后再彈踢小腿成鞭打動作擊打一定高度的橫桿(這個擊打,既要有高度,也要有力度)??此坪唵蔚倪^程和設計,在較大程度上讓練習可控,讓結果可看,讓興趣可續。
限制性“條件”突出條件設置的指向性。在教學中關注關鍵技術、學生容易忽略的動作要領以及錯誤動作的糾正,通過條件限制使其按正確的技術要領進行練習。
如,在籃球運球教學中運用鉆山洞引導學生運球時重心下移。
再如,在足球教學的準備活動中,障礙的設置可使用常用器材進行組合,規定學生遇到紅色標志物左腳運球繞圈,遇到藍色標志物右腳運球繞圈,遇到體操墊,做變向運球,遇到小欄架輕射門,遇到標志桿進行繞桿,遇到同伴同時過同一障礙時,要合理避讓,練習中不能過同一類障礙等,培養學生全局意識和靈活多變的能力。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可以圍繞比賽、對抗和合作的多變性開展教學,如在規定區域內自主運球,聽到哨音后去“破壞”他人的球,營造對抗和比賽項目的環境,從“亂”和“變”中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控球能力。
學生在練習中隨著技術掌握情況的變換,項目所需的環境也就隨之發生改變,創設的角度可以從活動的多變性考慮教學設計,項目不同學習階段所要創設的項目環境也不同。如,跆拳道練習旋踢動作時,在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后,可從實戰角度進行設計。因為技術是不變的,但在實踐中呈現的形式是多變的。這時就可以利用該技術創設2人對練的學習環境,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練習、鞏固和發展技術,還可以根據學練情況適當變換同伴,增加不同生活場景的體驗,保障其學有所用,讓技術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并能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和改進。在腳內側傳球的教學中,學生掌握一定技術后,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接球時可能遇到各種情況的項目學練環境,如,如何判斷球的落點及移動,接球時遇到防守隊員怎么處理,接球后如何處理球,等等,將可能出現的情況每次可針對一個或幾個問題進行項目學練環境的條件限制,通過不同障礙的設置和不同情況的呈現,讓學生做到以不變應萬變,能提高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目的性。
在教學中適當的條件限制比反復強調更有效,豐富多變的體驗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興趣的保持,在創設學練環境時要協調好二者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讓學生學到的技術有“缺陷”。
二、學練環境創設要體現技術的基礎性和實用性
在教學中,要結合項目特點、場地、器材的特性和學生特點等因素,圍繞項目的核心技術和價值創設項目特有的環境,在兼顧基本技術學習的同時,形式上要有一定的實用性,在切入點上要有所拓展和延伸,在項目開展的形式上和技術上適合學生在課外進行,拓展學生理解和鞏固動作的途徑,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活動的意識。
學練環境的創設既要落實基礎教學,也要兼顧真實場景和多樣學習方式的體驗,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技術能有所用、有所長,能夠在課外自主開展與之相關的體育活動。因此項目環境的創設要在基本技術學習之后,從發散性和拓展性開發入手,做到“一項多能”和“一物多用”。“一項多能”就是根據學生的特性和項目特點,提供給學生認識、運用、理解和交流動作的學練環境。如,在短跑教學中,讓距跑、自由組合跑、不同形式的起跑、自主研發過障礙跑、合作跑和不同形式的接力跑等從貼近學生實際情況,設置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內容,在低年級足球運球學習中環境創設就是要從攻防意識培養和對抗體驗入手,在形式上應貼近項目特性和學生實際需要,讓水平相當或平時在一起練習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練習,做到技術提升和興趣保持共贏,發展的不僅是運動能力,還有刺激學生的競爭意識?!耙晃锒嘤谩本褪窃诮虒W中要根據器材、場地和形式等因素從實用性入手,豐富學生的體驗,如,在投擲教學中,在形式上、器材體驗上可創設探究的項目環境,根據器材的特點和學生投擲的習慣,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體驗不同器材、不同的投擲形式和方法,并在練習的形式上予以拓展和引導。
如,在練習投擲實心球時,可讓學生體驗打保齡球,在練習上手擲遠的同時,還體驗了不同器材的投擲方法。在教學中會發現學生下手投擲比上手肩上投擲要遠,教師不應刻意糾正,而是通過演示投擲的軌跡、身體發力順序和出手角度,對學生進行技術上的引導和練習后,使學生最終認識到上手投擲的技術動作才是投擲的最佳姿勢。
又如,武術教學中,在練習馬步變弓步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蹬轉動作的重要性,讓動作做得更到位和更有力度,練習時在大腿上系一個繩球,未蹬轉前在大腿的后側,在蹬轉轉化過程中,通過速度將繩球甩到大腿前側,學生較直觀地感受到速度帶來的效果,明確了練習的方向,也能較好地感知技術動作和拓展視野。再如,足球教學中,在學生了解和熟悉一定的技術后,可讓學生從“用”的角度學習相關動作,在小學階段就可設計“老鷹抓小雞”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建立對抗感受,體驗擺脫防守、積極跑動的意識,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專項技能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練習形式。
三、體育學練環境創設要體現技術的整體性與漸進性
在小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現狀和教學內容特點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但不能僅兼顧運動技術形成規律,還應兼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于技術動作學習過于機械,從而造成學生興趣下降,讓教學變得乏味和枯燥。這時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不影響該項目技能形成規律和動作結構的情況下,可適當進行降低技術標準的倒序教學,更多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對整體動作的認識,做好整體與部分的有效互動。
在五年級分腿騰越單元第2課時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對動作有了初步認識,學會了助跑和起跳,并能過“人羊”,在練習中學生已表現出有過“羊”的沖動了,此時,在學練環境的創設上,不僅全面做好“山羊”的防護,降低學生的恐懼心理,還應下調“山羊”的高度和減少踏跳板與“山羊”的距離。在練習中,教師和學生的保護要到位,教師應重點保護素質較差的組。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基本都能過“羊”,只是動作不夠規范或標準較低,但看到了學生首次征服器械的笑容和興奮,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的改進和提高,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高度和難度的器材進行練習。跳“山羊”項目的興趣點和挑戰點是超越和征服器材,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后,讓學生體驗過“山羊”的感覺,這樣其才能從整體上認識技術動作,否則所有準備性的練習將缺乏目標和說服力,如,踏跳、騰空和推手,學生不知道其中目的是什么。
在項目環境創設時應適當調整器材,可降低難度或簡化技術,讓學生在降低難度的情況下完成動作,大部分學生能體驗到成功,以情境創設引領學生繼續參與練習的動力,以本體感覺引領學生深入體驗動作要領,在學練過程中分類分批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動作難度,讓學生在循序漸進地提高標準的過程中,掌握完整標準的動作。
四、體育學練環境創設要體現技術的關聯性與獨立性
每個體育項目是由若干個技術組成的,學生在學習技術時是分步或分層的,單個技術的學習為了后期組合技術更好地融合,通過技術之間的關聯學習,獨立的技術動作拓展其運用的面,讓技術學習更具生命力,更能引領學生對運動有更深層次的追求。做好單個技術動作價值切入與學生需求的整合,探尋技術關聯的技巧和方法,合理處理好單個技術的教學,實現技術的關聯與獨立的互動。
如,在接同伴傳來的球后,運球過障礙完成正腳背射門,這時的練習可利用障礙將單個技術動作關聯起來,然后將與之相關聯的其他技術和場景串聯并進行小組賽,但技術動作“串”的順序和形式要適當放開,應接近比賽環境,以便學生在遇到“變化”的情況下技術還能發揮出來。又如,在運球突破練習中,可分攻守兩方,在規定的區域內布置防守隊員,場地的大小和人數可根據學生水平及時調整,進攻方通過技術的發揮通過這一防守,看哪一方通過的人數多即獲勝,這樣就能實現從練到用,從單個技術到組合技術的運用。在練習中還可通過障礙設置的開放性,提出利用不同固定障礙或遇到的移動障礙變換運球技術的組合練習,組合動作的多少和順序可根據學生的水平設定,看誰先完成組合,讓練習充滿了“變數”,“被迫”讓學生面對復雜環境時要提前做出預判,重新設計自己的運球路線和技術組合順序。再如,在籃球教學中,學生渴望投籃,特別希望在比賽中投籃,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單個技術動作教學時就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結合投籃和比賽進行項目學練環境的創設,通過投籃和比賽將要學習的技術關聯起來。
因此單個技術動作在教學中應關聯得巧,更應關聯得妙,還應關聯出接近比賽的狀態,當然這個關聯不僅指的是技術動作之間的組合,還包括動作與意識間的互動,讓學生能夠形成在主觀意識控制下進行技術練習和比賽,應正確把握好比賽的時機和運用比賽的結果,讓學生體驗在比賽中如何更好地發揮組合技術,否則在“真空”環境下練習得再嫻熟再流暢,也無法滿足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