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貴

為了完成知識的傳授,教師的首要價值就體現在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被學生直接感知的存在。這時教師應該針對知識點,有足夠的方法讓學生體驗、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知識點[1]“教學方法”的研究實際上是探討如何將“知識點”以最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感知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操作性動作技能的教學中,可以從直觀教學、語言提示、場地變化、器材輔助四個方面有效運用“教學方法”。
一、運用直觀教學:感知動作,建立正確表象
直觀教學是將動作中的“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采用板書、掛圖、模型、卡片、視頻等手段,讓學生通過視覺的方式感知動作的要領。學生在學習動作的開始階段,沒有形成正確的表象,此時教學方法主要應以“建立表象、明確概念,掌握要領”為主,借助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感知動作,建立正確的表象。動作連貫且不易分解的動作也適用于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可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引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以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感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術動作。
教學方法:首先研究教材內容,將課堂上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直觀化。以“判斷球的落點”為例,根據擊球部位、擊球點、擊球角度的不同,以“掛圖”的形式呈現出不同的擊球動作,形成球的不同運動軌跡。其次選擇合理的直觀手段。不同類型的“知識點”可以呈現不同的手段。如,可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判斷球的落點”,通過擊打球的不同部位、不同角度,觀看球運行的線路,以更直觀地呈現球的落點遠度和高度;若為了呈現“持球拍擊球”的關鍵環節擊球的用力順序,則適合采用視頻或教師直接示范的形式。最后巧妙運用直觀教學法的時機,根據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時機、位置進行運用。如話題研討案例中所呈現的“練習2:擊打落地反彈球練習”中,教師為了向學生說明判斷“落地反彈球”的擊球點,采用掛圖手段,講解判斷球落點方法:眼睛注視擊球手擊球點位置、球飛行角度和速度,根據拋物線運行軌跡(延長線)預判球的落點位置。同時教師利用掛圖、輔助講解讓學生明確判斷球落點的方法,體會動作練習的要領,從而建立動作表象。
教學建議1:明確運用直觀教學法的目的,把握如何通過球的運動軌跡判斷球的落點(結合擊球部位、擊球點、擊球角度等),忽略持球拍擊球的準備姿勢、用力順序等次要環節,以便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知識。
教學建議2:確認直觀教學法的呈現方式,若采用教師示范的方式,則教師需要在課前進行練習;若采用直觀的教具,則需要提前準備需要用到的教具,如,話題研討案例所呈現的“練習2:擊打落地反彈球練習”環節中,教師應把握好出示掛圖的時機,這樣才能避免因教具提前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干擾的問題。
教學建議3:發揮直觀教學法的效果。如,案例中有40名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大幅掛圖,或者分4個小組安排4個掛圖,結合教具進行講解和示范,使得每名學生都看得清楚。
二、運用語言提示:適時提示,突破教材重點
教師通過語言,將動作的要領、發力時機、動作節奏等“知識點”傳遞給學生,一般適用于動作即將發力時、動作節奏點等,都會直接影響完成動作的質量。操作性動作技能一般由多個動作環節構成,其中有一個影響整個技術的關鍵環節,教師可將關鍵環節的要領、發力時機、動作方法等用簡短的語言,幫助學生突破教材重點。語言提示可以分為用力時機、動作要領、動作節奏的提示。
教學方法:首先分析動作中蘊含的“知識點”,特別是關鍵環節中的時機和節奏。如,話題研討案例所呈現的“練習3:擊打不落地球”中,在學生練習時需要快速將身體移動至落球方向,并做好擊球準備動作。此時教師應提示學生擊打球后,回到原位做好下一次擊球的預判準備。其次設計恰當的提示語言。在體育課堂中的大部分提示語是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生成的,但如是動作的要領和發力的時機,可在課前做好準備。如,話題研討案例中給出的“如何準確判斷球的落點,如何移動為擊球做好準備等”,這些語言可在課前進行精心設計,盡可能用最少的語言讓學生準確理解。最后在恰當時機使用語言提示。學生在練習時,需要教師的隨時指導和幫助,教師需注意語言提示的時機,如,大部分學生都做錯的,就需要教師放大音量提示,甚至停止練習進行集中講解。再如,只有個別學生需要指導,可靠近學生,在身邊觀察并進行提示。
教學建議:語言提示可以將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收集并且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正確地掌握運動技能。在教學中,可在動作的關鍵環節提示學生,讓學生感知到教學重點。此外,剖析動作的關鍵環節,將動作中的“知識點”轉化為語言,可有效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如,話題研討案例所呈現的“練習3:擊打不落地球”中,教師在學生擊球結束后,通過語言提示“歸位”,為下次移動做好準備。語言提示法的運用要與教材重點和教學重點緊密聯系,確保提示及時和有效。
三、運用場地變化:設計場地,發展空間意識
根據動作要素關聯圖譜(圖1)的構造,動作要素一共有5層,最外層(第5層)“空間意識:身體運動到哪”包含路徑、高低、方向、地點、延伸等,明確了在什么場景下運用操作性技能,包含路徑、高低、方向等空間意識的“知識點”,可以運用場地變化,幫助學生明確空間意識,從而感知動作的“知識”。操作性技能在做動作時需要對器械發力,從而控制“球”的路徑、方向、落點,其本身就蘊含著與場地相關的空間“知識點”。因此這類動作可以通過運用場地的變化,如,區域限制、線路提示、路徑引導等。
教學方法:首先研究動作中對空間意識層面的要求,明確具體的動作路徑、方向、高度等。如話題研討案例中呈現的“練習4:1對1教學比賽”中,教師采用場地變化的手段,讓學生在半塊羽毛球場地內進行練習,可讓學生在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判斷球的路徑、方向。其次結合已有場地的規模、特點進行合理的布置,盡可能用較少的變化,達到最優的效果。以上案例中,教師就利用了已有的羽毛球場地,從一塊場地改變為半塊場地。最后運用場地變化手段時,應向學生明確場地設計的目的,有利于學生感知具體的知識。如話題研討案例中呈現了學生在半塊羽毛球場地的空間內進行擊球,有利于學生對球落點的判斷和準確地移動擊球。同時,無形之中學生需要控制自己的力量、方向、高低,有利于學生對操作性動作技能的學習。
場地變化策略可以通過區域限制的方法,讓學生在規定場地內進行練習,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意識。此外,場地變化還可以通過路徑引導、線路提示等具體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初期形成空間意識。
教學建議1:根據學生現有的能力(空間意識層面)對場地進行限制,如話題研討所呈現的案例中,學生初步掌握動作后,場地的范圍限定為半塊羽毛球場,若學生在學習初期,可以將場地范圍限定為一塊羽毛球場。
教學建議2:場地改變盡量在已有條件之上進行改變,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線條、標志等。
教學建議3:在運用場地變化手段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引導、提示,以達到場地手段的設計目的。如話題研討案例中,教師在場地要求上制訂相應規則:必須將球擊打在半塊羽毛球場范圍內。
四、運用器材輔助:改變器材,降低動作難度
操作性動作技能的學習需要經歷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如圖1所示,在學生沒有達到“會”的程度時,他們在“空間意識:身體運動到哪”“影響:身體怎樣運動”等方面的控制能力還不成熟,因此可通過對器械大小、長短、重量的改變,降低動作難度,輔助學習者控制技能。如,撐桿跳時將橫桿用跳皮筋代替,籃筐用自制的大籃圈代替,羽毛球拍用網球拍代替,等等。
教學方法:首先研究運動技能輪的構造,分析操作性動作技能所需要的“知識點”。如,球拍擊球的動作,需要根據高度、速度、方向對球落點位置、落地反彈角度及軌跡變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墻上增加一個“九宮格”圖,輔助學生對落點的判斷。其次組織學生做好器材輔助的示范演示,并說明運用器材輔助的目的。如,話題研討所呈現的“練習1:對墻擊打球”中,教師通過講解3種練習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不同高度、速度、方向對墻打球,球反彈回來的高低、遠近、快慢等,從而總結影響球落點的因素。最后組織學生進行練習。練習時要關注學生對輔助器材的使用情況,引導學生遵守規則、安全練習的意識。
運用器材輔助手段可幫助學生感知運動方向、速度、幅度、距離等,從而降低難度。
教學建議1:明確器材改變的目的,一般而言初學者以降低動作難度為主,當動作掌握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進一步提高空間意識或者身體控制能力,可通過器材的改變增加動作難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動作完成的質量。
教學建議2: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涉及改變器材時可采用分層的教學方法,供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選擇,如話題研討所呈現的案例中的球拍,可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運用大小不同的球拍,以便實現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提升的空間。
教學建議3:注意改變器材后的效果。器材改變后的動作應對原來動作具有正向遷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陳昌福.課時計劃中的知識點與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2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