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評激學,學中練,學中賽,發揮評價激勵功能
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并把評價滲透到各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四年級排球不同部位擊球為例,課前發起“排球明星”挑戰賽,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態度進行自評,喜歡體育課并認真聽講的學生可以自評為1星,曾有過排球練習并熱心助人的學生可追加為2星。課中以任務遞進形式學習不同部位的擊球技術。第一步,自拋自接熟悉球性。練習結束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向學習進步和努力方向的評價:通過剛才積極的練習,學生們在拋接時做到了拋得高、接得穩,且動作輕松,則獎勵全體學生加1星。第二步,排球新玩法(嘗試不同部位擊球)。練習前教師啟發學生:“同學們,我們能否用其他方式將球擊向空中,比誰的擊球方式多。”練習中教師不斷巡回觀察并及時給予“有想法”“肯動腦筋”的評價。經過1min練習,學生玩法展示后教師反饋評價:“你們腦筋真活躍,想到這么多擊球方式,有單手掌托擊球,單手握拳擊球,還有雙手前臂擊打球……掌聲送給你們!”第三步,玩法難度升級(有要求的不同部位擊球)。教師繼續鼓舞激勵:“排球明星”挑戰任務難度加大了,比誰能做到3種不同部位擊球,且能夠在球下落時接住,如果能夠做到則獲得1星。在以上比賽任務鏈中,激勵評價激發著學生向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遞進,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以評導練,練中學,練中賽,發揮評價導向作用
1.練中學,評價導向“技術點”
體育課堂教學始終圍繞運動技術而進行,則需找準運動技術易出現的問題為導向進行評價,評價時適當指向運動技術重、難點或技術知識點。如在五年級籃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授課中,預設重點為傳球時機,難點為傳球力度,練習時教師進行評價:“兩個學生剛才練習時傳球和接球的手型正確,但相互配合有失誤,其中學生A在運傳時出手的弧度太低,導致學生B不好接球;學生B在運傳的時候,出手時沒觀察接球的學生A的站位而導致球落地。”上述評價關注學生練習的“真實”狀態,不是寬泛評價“做得真好”,是以教學重難點為評價導向“點”,從而糾正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并指出學生應努力的方向。
2.練中賽,評價導向“任務度”
運動技術在改進和提高練習過程中,正是學生技術建構的“拉鋸戰”時期,為活躍課堂氣氛,克服學生學習枯燥感,采用競爭游戲比賽形式,但此時學生運動技術掌握不夠熟練,評價應依靠清晰可觀察的任務度(練習過程中需要做到何種程度)來驅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如在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中,“兩人共用一球,間距2~3m,比哪組傳接球落地次數最少”“兩人共用一球,連續傳球8次不掉球”等。需要注意的是此階段評價不宜追求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次數,否則學生往往只注重動作快,而降低運動技術規格,從而不利于運動技術的改進與優化,甚至使動作變形。
三、以評促賽,賽中學,賽中練 ,注重梯度評價
比賽的目的是設置真實或模擬情境,對運動技術的掌握情況進行診斷與反饋。學生能力層次不同,在比賽中表現的水平不一,同樣比賽中相應的評價不同,應注重在比賽中所學、所練的梯度評價,梯度遞進目標越高,任務難度越大,梯度的評價手段能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如六年級“雙手前拋實心球”教學中設置模擬測試比賽,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制定了量性評價,并對“白色區”“黃色區”“橙色區”“紅色區”四色漸變區梯度(表1);投擲遠度成績對應不同級別顏色,并用展板把對應的投擲動作的質性評價及改進策略進行展示。以女生投擲出手角度學習評價為例(表2),測試實心球落點“白色區”,則易出現問題是出手角度不穩定,原因是實心球重量大而女生力氣弱,前拋出手角度模糊,改進策略是看教師正確示范動作,并用輕重量的實心球結合橡皮帶練習。所以合適、分層、注重差異化的評價標準能夠讓學生主動在比賽中改進技術,積極有效地練習。
——韓慶敏(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心學校,3152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