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媛媛 郭生鑫
古箏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自古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古箏教學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互聯網古箏教育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本文將從互聯網古箏教學的現狀入手,探究互聯網古箏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早已進入了千家萬戶,5G時代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科技生活。古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自古以來廣受大眾的喜愛。近年來,古箏音樂教育在社會和高校中遍地開花,據統計,全國目前已有超過300萬人習箏。在多媒體大力發展的今天,古箏教學也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促進了古箏音樂在社會上的推廣和傳承。筆者將從互聯網古箏教學的現狀入手,探究古箏互聯網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
古箏作為一種傳統樂器,古箏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極具表現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古箏的傳承方式是以師傅與弟子“口傳心授”進行的,口口相傳,言傳身授,強調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種傳承方式也是造成古箏音樂流派紛呈和地域化的重要因素。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而網絡不僅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還擴寬了知識的視野,網絡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新媒體的興起,對于古箏來說也進一步擴大了對古箏文化的傳播。
(一)互聯網古箏教學的靈活性
一直以來古箏教學大多是以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或以小組課的形式教學,以老師們“口傳心授”為主,這使得古箏學習非常有限。古箏線下教學轉為互聯網教學。古箏教學的方式的選擇有很多,比如有很多老師采取了面對面視頻授課,運用微信、騰訊視頻、釘釘等軟件,使互聯網古箏教學更加直觀有效。也有老師采取錄課和視頻還課的方式進行古箏教學,這種方式方便學生反復觀看學習,也方便老師及時指正學生的問題,并且避免了外部因素的干擾。
(二)互聯網古箏教學的包容性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古箏藝術家、老師和箏友進駐小視頻、直播、釘釘等互聯網平臺,通過小視頻向大眾普及古箏知識及教授古箏曲目。各大古箏網站平臺也推出了相應的網課,例如:中國古箏網推出的古箏考級曲名師慕課,一共三季集結了宋心馨、丁雪兒、王晶等古箏名家,教學內容豐富緊湊,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每節課時長通常不超過20分鐘,使學生能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取有效的知識,也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疲勞。除此之外還有以古箏名家袁莎老師所領導的中箏學院,推出了抖音直播“陪你練琴”系列以及互聯網音樂會等。這些網課與直播名家云集,百花齊放,干貨不斷,受眾面廣,通過手機、電腦,足不出戶就可走進千萬家,使習箏者受益匪淺,也促進了古箏文化在社會上的傳播與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古箏,愛上了古箏。
(三)互聯網古箏教學的高效性
互聯網古箏教學有助于學生自身反復觀看視頻進行學習,視頻還課與在線互動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小琴童來說,線上教學也拉近了家長與學生、老師的距離,有很多家長以前只是負責學生的接送任務,很多時候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學琴狀態。而互聯網古箏教學家長們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關鍵的監督作用。有很多家長會跟孩子一起學習網課,監督孩子練琴,及時與授課教師交流反饋學習情況,小小的微信群、直播平臺成為了學生們展示平臺。不僅彈琴的效率與質量得到了提升,也加強了家長與教師的相互信任與理解。
古箏網課剛剛起步,互聯網古箏教學有很多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
(一)互聯網古箏教學內容的單一
1.樂理知識的缺失
很多網課教學忽視樂理知識的講解,大多是一帶而過,沒有詳細的講解,導致很多并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樂曲,沒有自學能力。樂理是蓋房的磚塊,必須一塊塊的壘好,房子才不會塌陷。樂理知識包括:調式、調性、節拍、節奏、感情術語、音程等。學習一首曲子并不是要馬上彈奏,應該要先確定該曲的調式、調性、旋律、節奏、指法等。互聯網古箏教學可以利用社交軟件的優勢,制作精美的教學材料和系統的樂理教學,學習樂理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
2.古箏音樂傳統文化的缺失
古箏是我國的傳統樂器,古箏流傳千年,流派紛呈,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而現在的古箏線下教學還是互聯網教學都注重學習的速成與技術。其學琴太過專注于技術,忽視古箏本身的文化和樂曲本身的神韻。現在的古箏直播與網課大多是在講快速指序或考級曲目,甚少涉及古箏的傳統曲目與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初學者很多人不知古箏有哪些傳統的流派,所彈奏的曲目是不是傳統曲目。很多古箏樂曲與歷史故事聯系在一起,如《臨安遺恨》《高山流水》等。體現了濃厚的地域文化,古箏藝術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我們所要培養的學生應是有文化、懂音樂,尊重傳統的人,實現真正的文化自信,而不是只有技術的人。
3.互聯網古箏演奏形式的單一
古箏互聯網教學演奏形式十分單一,基本是傳統的“一對一”教學與還課,并沒有重奏與合奏等演奏形式的培養與練習。互聯網古箏教學只注重個體演奏技術,暫時還不能實現集體演奏的培養。筆者在互聯網教學中切身體驗到,集體演奏與重奏等演奏形式會有延時、卡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課堂氛圍與授課時間不好把控,這些客觀因素都有待解決。演奏形式的單一,不利于團隊協作與節奏的穩定,不利于古箏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古箏學生的個體性差異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存在差異。互聯網古箏教學并不是適合于所有人,對于古箏專業的學生來說,互聯網古箏課可以幫助他們進行學習,吸取百家所長,錦上添花。而對于初學者或基礎生來講,互聯網古箏教學并不完全適合,一些指法問題有時并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特別是有許多剛開始學琴的小琴童,往往并不能馬上領悟到問題的所在,需要授課教師手把手的示范糾正。傳統的箏曲中存在較多音高,沒有固定的音高位置,因此往往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親自示范演奏。由此可見,“口傳心授”并不能被完全取代,互聯網古箏教學忽視了學生們的差異性與個體性的發展。
(三)不完善的互聯網古箏教育體系
互聯網古箏教學傳播平臺眾多,與此同時有很多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網課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教師沒有專業的資質認證并不會教課,且指法教學不規范。古箏網課質量也良莠不齊,并無專業部門監管。在互聯網教學還會出現網絡信號不穩定,掉線、延時、卡頓等客觀情況,這些網絡技術問題都有待解決。有些互聯網教學的基礎教學配備設施也有待完善。
根據互聯網古箏教學的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幾條優化建議:1.是加強對古箏線上教學老師的嚴格把控,對網課老師實行培訓考核上崗,老師們不僅要演奏技術過硬,更要知道怎樣去教學,并熟知傳統的古箏文化與音樂綜合知識。只有教師的教學素質得到了提升,教學質量才能提升。2.加強對網課質量的把控與輸出,優化播出軟件的性能,保證互聯網課程的穩定性。3.優化網課資料,做到視、聲、聽、色、行,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善網課的教學內容,在技術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樂理教學。4.研發網課的周邊產品,提出線下教學與互聯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例如:互聯網陪練、云音樂會、配套教材等,幫助學生鞏固網課內容,消化網課知識,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根據互聯網古箏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隨著社會與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古箏教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互聯網古箏教學將是一種大趨勢,也是對古箏教育者們的一種考驗與機會,眾多線上古箏教程會使習箏者更加理性地去挑選消費,這也更加考驗古箏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
陸媛媛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郭生鑫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