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軍
摘 ?要: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主要是通過教材的閱讀對人類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過程進行宏觀的了解,以此認識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意義以及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從而具備深厚的歷史素養。但在學習中,學生也需要充足的歷史知識來讓歷史學習細節化,以增強對歷史概念和歷史意義以及歷史規律的理解。因此,廣泛運用歷史故事對于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教學;運用
高中歷史具有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對各種知識點進行牢固的記憶,其次要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良好的教學方法,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單調的講解,一方面會讓學生的學習十分枯燥,一方面難以讓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具體而深入的理解。因此,發揮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以歷史故事為基礎,生動有趣地理解歷史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下面,筆者就具體談一談運用歷史故事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
一、以故事為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主要以學生勾畫和背誦知識點為主。因而在上課時很多學生對課堂會產生枯燥的感覺,難以集中精力進行聽講,造成課堂氛圍十分沉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的環節引入有趣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從故事的趣味性中激發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例如,在學習《全球航路的開辟》時,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歷史故事進行課前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講述哥倫布因為看了《馬可·波羅游記》而認為東方是個十分美麗的國度,充滿著文化氣息和珍貴的財富,因而踏上了海上之路的故事。學生從中能夠生動體會到《馬可·波羅游記》寫作的精彩,以及哥倫布對探險的向往。又比如,教師可以講解哥倫布運用地圓說的理論勸說歐洲貴族支持自己航海而遭受嘲笑與反對,最后通過西班牙的支持才順利航海的故事,學生能夠體會到在新航路開辟前歐洲貴族的愚昧和保守,以及哥倫布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這樣的故事引導中,學生能夠生動感受到課前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參與到課堂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二、以故事做例證,理解相關知識
學生進行歷史學習需要掌握很多的歷史概念,深入體會很多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而對于這些內容,只通過單純的背誦,學生很難達到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廣泛運用歷史知識,讓學生借助歷史故事的內容對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具體的體會,從而將抽象的歷史概念和結論具體化,增強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時,教師可以引用豐富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理解。比如,對于商鞅變法打擊了貴族特權的歷史意義,教師可以講述在商鞅變法中,秦國太子駟觸犯了新法,于是就處罰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處罰了太子之師公孫賈,于是順利推行新法的故事。學生能夠體會到商鞅變法對秦國貴族的沉重打擊作用。又比如,對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意義,教師可以講解在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下詔改鮮卑復姓為漢姓,皇室改拓跋姓為元的歷史故事,學生能夠具體地體會到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在這樣的講解中,學生能夠借助歷史故事對抽象宏觀的歷史知識進行細致具體的理解,不斷增強對歷史的認知能力。
三、以故事來思考,啟發學生思維
歷史教學需要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通過運用歷史故事,學生可以結合故事的內容和時代背景對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究與印證,從而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能力、歷史理解能力等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學習《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時,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的運用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講解齊桓公在位時曾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的歷史故事,讓學生思考:“這一歷史故事體現了什么歷史信息?”學生能夠從諸侯對齊桓公的服從中體會到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和諸侯爭霸的局面。又比如,教師可以講解秦國國君派遣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的歷史故事,讓學生思考這一故事所體現的歷史意義。學生從都江堰的重要灌溉作用和良好的灌溉功能中能夠體會到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樣的故事運用中,學生能夠透過故事的表面深入探察其中的歷史意義,能夠從多角度認識歷史,不斷增強對歷史的解讀能力。
綜上所述,歷史故事一方面具有足夠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性資料,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歷史,生動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不斷提升歷史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對歷史故事的運用頻率,引導學生借助歷史故事進行生動的感受和深入的探究,不斷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賈琰.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
[2]賀金華.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好家長.201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