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平 李昱君 白曉云
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存款理財化趨勢日益明顯,資管業務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要業務和增長點,甚至出現了“脫實向虛”,在嚴控風險的背景下,資管新規應運而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由于發展定位的特殊性、風險管理手段的有限性和相關系統的落后性,在資管新規(下稱資管新規)出臺到落實這一時期內的流動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壓力。本文通過分析資管新規出臺前后新疆法人機構(下稱新疆法人機構)流動性情況及流動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資管新規? 法人金融機構? 流動性? 研究
一、新疆法人機構資管業務現狀及資管新規的流動性影響
(一)新疆法人機構資管業務現狀
1.資產管理業務出現收縮,同比增速趨緩。截至2018年12月末,以新疆3家開辦資產管理業務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以下簡稱三家機構)為例,資產管理業務余額289.3億元(其中:理財產品余額占資產管理業務余額的93.27%),較資管新規出臺時(2018年4月末)下降7.17%(見圖1)。其中,表內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150.13億元,較2018年4月末增長0.55%,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119.47億元,較2018年4月末下降19.84%。資產管理業務總體呈現收縮趨勢。
2.產品模式單一,資金募集成本偏高。從產品類型上看,三家機構存續期的理財產品均為非凈值型產品,標的主要為非金融企業債、同業存單等,資產狀況良好。從產品期限看,三家機構期限在90天以上的產品數量占全部產品的90%以上,基本符合資管新規“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的要求。產品模式以非保本理財型為主,業務差異化特征不明顯。此外,由于銀監部門嚴查同業資金空轉,使得機構同業理財規模減少較多。三家機構同業理財產品余額較上年同期下降近一半,資金募集成本略有偏高。
3.表外非保本理財產品占比一半以上,過渡期流動性風險應高度關注。截至2018年12月末,三家機構資產管理業務余額與貸款余額的比值為20.97%,較4月末下降4.96%,同比下降6.59%(見圖2)。由此可見,資產管理業務量雖有所下降,但仍占據了三家機構業務相當部分比例,且表外非保本理財產品(此產品具有剛性兌付性質)余額占資產管理業務余額的41.3%。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資產管理業務將不可避免的出現較大幅萎縮,進而對流動性帶來風險。
(二)資管新規對新疆法人機構的流動性影響
1.凈值化管理將加大地方法人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凈值型產品的高流動性要求資產端相應的要具備較高流動性,但市場行情變化與收益等因素很難估量資產端的流動性影響,造成資產端流動性與負債端流動性在本質上的結構性不對稱,流動性難于管理。凈值化管理還會促使低風險偏好客戶退出理財市場,加大資金募集難度,也會降低機構轉型中的產品競爭力和收益率,這對于缺乏凈值型產品管理經驗的新疆法人機構來說面臨較大困難。
2.保本理財退出將使資產管理業務規模萎縮。隨著資管新規“終結”銀行保本理財的歷史,購買保本理財產品的客戶將逐步分流,風險偏好較低的可能會流向貨幣基金、結構性存款。但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需要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這將使客戶資源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沒有替代產品情況下,對缺乏流動性管理能力的中小法人機構可能產生更加不利的影響。
3.產品周期變長對資產管理產品流動性管理帶來壓力。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資管新規對產品久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單只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少于90天,而投資者多偏好短期產品,產品期限拉長或使產品銷量下降。為需要發行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以應對客戶短期理財需求來穩定規模,但此類產品申購贖回金額不確定性很大,實行“三單”管理的流動性管理壓力有所增加。
二、新疆法人機構資管業務流動性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隱患
(一)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不夠完善
監管要求銀行按照指定情景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并鼓勵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更多壓力測試方式。從壓力測試執行情況來看,新疆法人機構能夠按季對設定的“輕度、中度、重度”壓力情景進行測試。但從機構報送的壓力測試報告內容來看,測試的指標范圍和頻率有限,且主要依靠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的強制推動,尚未形成自主的流動性管理機制,缺少流動性風險自主管控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技術手段有限
一是結合日常監測情況,較常采用的流動性監管指標多為事后反映,是某一時點的存量狀況,動態實時把握總體情況的有效性不足;預測也缺乏科學方法和風險預警,在風險的及時識別上較被動。二是壓力測試是新疆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國內外經驗證明,過度依賴指定情景的壓力測試容易陷入“選擇性趨同誤區”,主要商業銀行已通過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避免趨同錯誤。相比之下,新疆大多數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對流動性風險的把握和控制,在技術層面難以適應資產管理業務發展。
(三)尚未建立資產管理業務的流動性管理機制
目前,新疆法人機構托管業務通常由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機構自行實施托管,尚未由第三方獨立托管,也暫沒有條件設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獨立法人子公司的新疆法人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資產管理部門既是銀行的客戶,又是銀行下屬的部門,托管所發揮的第三方監管作用十分有限,并且資產管理業務自身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之間未有效隔離,不利于銀行更好地管理兩者之間的流動性風險。
三、政策建議
(一)構建資產管理業務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應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完善流動性監測、限額、應急等的管理機制,構建具備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功能的信息系統并有效發揮系統作用,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加大相關人員培訓力度,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加強隊伍建設,切實提升管理能力。還應做好投資者教育,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長期投資理念,避免理財資金快速萎縮,將高流動性投資者向低流動性投資者轉化,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防范流動性風險。
(二)加強資產管理產品的管理約束機制
加強對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認購環節的管理,合理控制理財產品投資者集中度,審慎確認大額認購申請,并在資產管理產品銷售文本中對拒絕或暫停接受投資者認購申請的情形進行約定,防范可能對存量理財產品投資者利益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認購申請。在合規合理范圍內對于高流動性投資者設定限制條款,鼓勵其長期持有。制定有效的資產管理產品應急計劃,用于緊急情況下的資產管理產品贖回需求。
(三)加快凈值型產品開發和科技投入
建立新型資產管理產品業務體系。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應加快新產品開發進程,實現產品從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轉化,積極打造新型資產管理產品業務體系,助力資產管理產品凈值化轉型。還可以轉向拓展中介服務業務,積極創新資產管理,向基金式資產管理模式轉變,回歸資產管理業務“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本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伊犁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