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伶
摘要:財經類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在教學中存在內容過多、理論抽象、難以應用等問題,尤其是宏觀經濟學部分因為專業性強、數據多等原因導致教學效果較差。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應當著力推動教學改革,立足于信息化時代和多媒體設備等教學基礎,應用推廣數據可視化等方法,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形象具體的案例,便于學生理解運用,切實提高課程實效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 經濟學 數據可視化
《經濟學基礎》是財經類高職學生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根據 “扎根基礎、立足專業、面向發展”的原則,教學目標包括了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的內容。教學策略的選擇依據是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教學內容要求。“95后”“00后”逐漸成為高職學生的主體,他們成長于網絡時代,受到各種媒體信息的沖擊,既有學習自主性不強、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等不足,也有熟悉信息化手段、思維活躍等優勢;在各媒體信息沖擊之下,從熱點中接觸到了GDP、通貨膨脹等內容,但對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的邏輯認識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對大量的數據缺乏分析能力,甚至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長期受到各種短視頻、碎片化網絡信息的熏陶,難以保持思考和專注。
宏觀經濟學部分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克服抽象理論和大量數據帶來的學習障礙,除了建設在線開放學習平臺資源庫等系統性工作,數據可視化是教學實踐中應當重視的一個方向。
一、重構教學內容,突出“國民經濟總體運行”主線
傳統的經濟學教材[1]中,宏觀經濟部分教學內容多,知識點分散,理論講課的重點在于“是什么”“為什么”,不太適合高職院校的一般教學:一方面教學時間不夠(通常只有不到20課時),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多且專業性較強,“講的不想聽,聽又聽不懂”,教學效果較差。
以培養學生財經職業素養為目標,結合經濟專業基礎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圍繞“國民經濟總體運行”這一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第一部分是介紹如何描述國民經濟的總體運行,即認識國民經濟總量指標,包括GDP、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重點是掌握GDP的內涵、核算方法,并且聯系現實了解這一指標在描述地區經濟實力方面的應用;第二部分是介紹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不僅要掌握每個指標的內涵,還要結合案例分析這些指標的應用場景,加深學生對于貿易戰等熱點事件的理解;第三部分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財政、貨幣政策的實施邏輯到具體工具,培養正確的宏觀經濟視野。
二、挖掘國內數據,推動教學案例“本土化”
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專業性是比較強的,需要鮮活的案例才能真正理解,然而目前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論知識講解,而缺乏案例解析,僅有的部分案例要么時效性不強,要么來自于國外。根據張藝[2](2019)對我國東部地區7所應用型高校的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相關調查顯示,高質量的本土案例材料和數據對于很多應用型高校而言非常缺乏,來自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教學案例與中國的現實情境存在著一定區別,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代入感。“即使有些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時偶爾加入了一些中國案例,但是往往沒有依據中國現實情境來對西方經濟模型的適用性做出分析和調整,導致一些理論難以對中國所面臨的實際經濟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
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核算為例,教材上沿用美國的核算方式,以支出法、收入法為主,基本上不涉及生產法,支出法核算GDP包括了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個部分;而國內的統計信息是以生產法為主,支出法的構成也與美國不同,消費中包括了家庭和政府的支出,沒有單獨列出的政府購買項目。這就帶來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之間的困難,即使掌握了理論要點,也只能做假設的習題,不能真正分析現實的經濟數據。在介紹GDP的不同核算方法時,應當與具體應用聯系起來:生產法核算GDP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構成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經濟結構的發達程度,以此為基礎引入東西部地區、發達/發展中/落后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對比,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該內容的理解;支出法核算GDP中將不同項目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數據圖示化表達出來,可以在時間變化和地區比較中展示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抽象數據轉變為具體的認知。
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經濟學教材中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反映,依然是以歐美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數據為藍本,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往往讓學生不能夠正確認識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比如在經濟增長相關理論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往往基于自由市場的起點,國內林毅夫為代表的新結構主義幾乎沒有任何介紹,教材上大量的假設、模型推導實際上超出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范圍,難以掌握。教學中應當立足于實踐,以東亞“四小龍”模式、南美模式和“金磚國家”等案例為代表,通過土地、人口、資本等影響因素的具體的分析加深對于經濟增長的認知。
三、運用信息手段,實現數據可視化、內容形象化
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差,對抽象的數字無感,也不擅長進行數據分析。段曉華等[3](2019)認為在現在和今后一段很長時間內,許多經濟學問題還不能甚至還不必要以數學方式提出。而宏觀經濟學涉及的往往是大量數據,并且需要時期數據、面板數據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需要運用信息手段,將分散的數據系統整理之后,采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形象的展示出數據變化背后的理論規律。
在GDP、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相關理論的應用中,應當大量采用橫向和縱向比較的方式展現數據的變化,橫向包括國內各地區的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比較,突出本地區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縱向包括年度、月度等時期序列的變化,突出數據變化的趨勢性特征。運用圖形、視頻制作軟件處理國家和省市各級統計局、世界銀行等數據庫獲取的源數據,呈現出生動形象的數據信息,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在教學改革中要以建立系統框架、豐富教學案例、轉變數據呈現方式為基本思路,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實踐,提升教學質量,最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梁小民.西方經濟學基礎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張藝.應用型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卷)P41-44.
[3]段曉華,姜芳芳. 基于經濟學思維培養的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改革. 西部素質教育.2019(13期). P11-13.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財政部2019年專項課題子課題《財經素養教育高職學段主題活動研究(主題3)》(課題編號:010220190014)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